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片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判断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
-
1.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 公元纪年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由此推断,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最早产生。( )3.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主要文献。4. 查理大帝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查理曼帝国。5.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6. 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7. 《天方夜谭》又名《阿拉丁和神灯》,是根据阿拉伯民间故事汇集整理而成的一部故事集。8. 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二、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9. 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见,太阳历的制定( )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 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10. 某校拟组织“古代巴比伦文明”图片展,下列图片可以被采用的是( )A、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楔形文字
C、宙斯神像
D、摩亨佐•达罗城遗址
11. 佛教带给许多民族的不仅是宗教信仰和一套道德标准,而且还有文学体系、建筑样式以及伟大的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其他一些特征——这些东西也是由传教士在传播佛教时传到大陆各地的。材料说明佛教( )A、对种姓制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B、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C、得到了国王和一部分富人的支持 D、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明12. 下面是某校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据此判断,讲座的主题是( )历史大讲堂
讲座主题: ;
关键词:公民大会、津贴制度、陶片放逐法
A、古代法律起源 B、罗马帝国的兴衰 C、雅典民主政治 D、西欧城市的兴起13. 公元前 4 世纪的阿富汗阿伊·哈努姆遗址中,不仅有古希腊风格的神庙、宫殿与体育馆,还存有希腊文手稿残迹。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希腊对外殖民 B、罗马帝国对外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阿拉伯帝国的影响14. 李明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绘制了一份古代不同区域文明对比的思维导图。下图中内容体现了古代文明的( )
A、同一 B、交互性 C、传承性 D、多元性15. 为开阔学生视野,某中学组织了“云研学·走进古印度”的活动。通过该活动,同学们不仅领略到了古印度独特的文明,他们还可能欣赏到( )A、象形文字和金字塔 B、梵文和种姓制度 C、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 D、甲骨文和青铜器16. “阿拉伯智慧宫在200多年的时间里,译述了100多种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学术古籍。”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帝国对外扩张 B、融合了多种文明的特质 C、缺乏自身的民族特色 D、引领了世界文化的发展17. “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享用一日三餐(三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欧洲中世纪庄园 B、西周诸侯国 C、欧洲中世纪城市 D、古希腊城邦18. 4 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5 世纪后期,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8 世纪时,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他们这么做的共同目的是( )A、成为基督教的信徒 B、实现帝国统一 C、发展欧洲封建经济 D、维护自身统治19.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该材料旨在说明影响中世纪欧洲社会面貌变化的因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革命所起的作用 C、土地关系的变化 D、人民的参与程度20. 12 世纪,马赛这座城市虽然分属许多子爵所有,但仅仅徒有虚名。因此,市民逐步地购买他们手中的领地、港口,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权利。到了 13世纪,该城市的管理权基本归市民所有了。材料反映出( )A、领主无权在政治上控制市民 B、主教肆意对市民进行征税 C、城市以金钱赎买获得自治权 D、市民们使用武力进行抗争21. 13 世纪,牛津大学校长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提出质疑,并用数学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学生也曾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批评神学。这说明英国早期大学( )A、引领文艺复兴的潮流 B、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束缚 C、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 D、推动了自治城市的出现22. 某同学在进行历史学习时整理了以下笔记内容,据此分析其学习的主题是(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西欧庄园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亚洲 D、封建时代的欧洲23. 中世纪时期,西欧某庄园的庄头将一名农奴告到了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但农奴拒不承认。后经庄园法庭的调查取证,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事实污蔑农奴,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A、维护庄园的公共秩序 B、具有独立的司法权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限制了领主的特权24. 借助历史时间轴来归纳史实、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图所示的时间轴可用于学习研究( )
A、古希腊文明的兴起 B、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历程 C、亚历山大帝国东征 D、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25. 622年,学问僧惠齐等上奏日本天皇,认为“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需达”。从630至894年,日本共派遣十九次遣唐使,遣唐使人员主要有使臣、留学生、留学僧、技师、随行人员等。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有利于活字印刷技术的外传 B、造就了中华文化圈的繁荣 C、推动了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 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的瓦解26. 阿拉伯帝国的庞大规模,它同欧亚大陆各地区的实际联系,以及它从几大文明中心获得的丰富遗产,都有助于伊斯兰科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下列文化现象中,最符合上述结论的是( )A、阿拉伯数字的形成 B、伊斯兰教的创立 C、阿拉伯语言的产生 D、创作出《天方夜谭》27. “拜占庭皇帝以编纂《罗马民法大全》而闻名于世,《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帝国立法创造性天才的结晶,同时也是欧洲大部分国家法律发展的基础,它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是世界上古代任何一部法典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材料表明( )A、《罗马民法大全》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B、颁布法典的主要目的是稳固帝国秩序 C、法律编撰加速了拜占庭帝国国力衰微 D、文艺复兴的精神营养源自拜占庭帝国28. 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直接继承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又融合了早期基督教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这说明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 B、继承传统 C、兼收并蓄 D、推陈出新三、综合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2分)
-
29.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与文明相伴相生、相互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原因是,希腊地区山峦重叠,不能提供建立地区性帝国所需的地理政治基础。另一个原因是,希腊多数城邦都享有直接通达大海的便利,使他们不仅在智力方面受到外来促进,而且能维持并发展自己的经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10~11世纪时,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市民阶层形成,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11~12世纪,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的束缚进行了斗争,最终大多数得到国王、主教和诸侯的特许状,形成了自由城市。
——摘编自(美)爱德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1)、希腊城邦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希腊城邦这一特点的成因。(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城市有何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30. 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依靠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摘编自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查理•马特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运用了一部分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那些到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员们……他们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
——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比较表
中国唐朝制度
日本大化改新
经济
均田制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三省六部制
二官八省制
地方
设道、州、县
设立国、郡、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调节贵族与平民之间利益的方式,并分析这种方式对雅典社会发展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查理•马特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材料二中“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具体是哪些义务?(3)、根据材料三的表格对比,你发现大化改新有什么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31. 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希腊这种民主、自由的政治气氛下,人的潜在的“那种主观性精神的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无论是神权还是人权都无法奴役人的思想。人们不再满足于背诵《荷马史诗》,在此之外找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成就了希罗多德的不朽名著《历史》;造就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产生了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创造了雕刻巨匠菲迪亚斯。也使得希腊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圣地。
——改编自赵琳《西方文化概论》
材料二:古罗马学校不是希腊学校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罗马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希腊学校教育中有用的东西,使之为罗马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而非教育家。帝国时期,国家逐步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罗马学校延续了许多希腊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但这些科目无不赋予浓厚的功利主义的色彩,舞蹈、音乐等则成为副科或不予设置,被希腊人引以为豪的“哲学学校”在罗马则从未设立过。
——摘编自季美《浅论古罗马与中国汉代的学校教育》
材料三: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材料涉及之外的古希腊文化繁荣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罗马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32.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九年级同学以“文明之光”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展示文献——认识古代法制文明
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汉谟拉比法典》
债务法规定债权人可以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将其变卖为奴或处死。家庭法给予了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力,可把子女出卖为奴。该法典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任务二:呈现地图——了解古代文明交流

图一 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 图二 造纸术的传播示意图
任务三:鉴往知今——阐述文明交流价值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
(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展示了《汉谟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的部分内容。这两部法律分别出自哪个国家?概括这两部法律的相同之处。(2)、第二组同学呈现了两幅地图。请指出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文明交流方式,并结合图中信息简述相关历史事件对文明交流的影响。(3)、请以“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为观点,从以下文明的互鉴史实中任选两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互鉴
古罗马文化与古埃及文化的互鉴
阿拉伯文化与古印度文化的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