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家,是一缕散不去的乡愁,它是李白(1)“ ,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在春夜里闻笛声而勾起的无尽乡思;它是岑参《逢入京使》中(2)“”欲捎家书报平安,却行色匆匆无处书写的匆忙。国,是壮丽秀美的璀璨山河,它是韩愈写晚春美景“草树知春不久归,(3)(《晚春》〉所透露出的花木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更是木兰身跨战马,奔赴战场,(4)“”(《木兰诗》)的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

  • 2、小文在游览王船山故居时,游客中心有绘制文创产品活动,小文想要设计一把介绍王船山的文创折扇。小文已完成了第一版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王船山?请仿照示例,将另外两个版块补充完整。

    示例   版块一:成长经历

    版块二:(1)   版块三:(2)

  • 3、小文平常有搜集对联的爱好,有一次在整理时不慎将一副对联弄乱了,请你结合【供选文字】,将整副对联缺少的内容补全。

    上联:万卷古今下联:送流年

    【供选文字】昏晓   永日   韶光   一窗

    【注释】①古今:暗指书中内容之广博。②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③永日:时日、时光。④韶光:时光。

  • 4、小文想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实地考察王船山故居,但是爸爸不同意。请你根据语境,帮助小文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劝说爸爸同意她参加此次活动。

    爸爸:小文,爸爸觉得你不用浪费时间亲自去跑一趟,关于家乡文化,爸爸可以网上找一些视频资料给你看,这样更快。

    小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阅读下面得语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岁月长河,奔涌民族精神,百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①家国情怀古不变地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从无数磨难中觉醒,愈变愈强,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杰之士鞠躬尽瘁,以已之力至死不懈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历史浪潮中。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敬可泣 , 所建立的功xūn永载史册。

    他们所做的事情,也许并不是妇孺皆知的。和平年代,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他们也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

    由于每一个炎黄子孙这涓涓细流一般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奔腾向前!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古                ②功(xūn)

    (2)、语段中面波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至死不懈 B、可歌可泣 C、当之无愧 D、锋芒毕露
    (3)、文段中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A、①句 B、②句 C、③句 D、④句
  • 6、某班召开了“参与社会活动,提升核心素养”的主题班会,引发了同学们地热烈讨论。请你结合下列文字以及自身经验体会或社会现实,以某班同学“李华”的名义向学校全体同学写一封倡议书。

    在当前时代,有些人还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在校园里,有些同学漠视班级、学校事务,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有些同学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社会管理都是大人的事情,学生只需要好好学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500字;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 7、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樱桃树下的母爱

    ①当樱桃树再次开满粉红花瓣时,他坐在树下,动情地拉起了小提琴,而旁边则是面露微笑、仔细倾听的母亲。

    ②四岁那年,有了新欢的父亲向母亲提出了离婚,母亲带着他搬到了郊外的一个小镇定居。他们的新家靠近小镇尽头的一个大型化工厂,但是,他还是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工厂附近有一片美丽的樱挑树林。因为这片樱桃树林,他对新环境很满意——他喜欢拉小提琴,每天傍晚,他都会拿着心爱的小提琴去那片樱桃林里演奏。

    ③他渐渐地熟悉了没有父爱,却拥有小提琴和樱桃林的生活。几年过去了,他的琴技提高了很多,他悠扬的乐声经常可以吸引在樱桃林里散步的人们停下脚步,倾听他美妙的演奏。他的母亲很为他的成长感到骄傲。

    ④但是,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了这对母子身上。那家化工厂有一天突然发生了严重的毒气泄漏事故,距离化工厂最近的他家受到了严重污染。没多久,他便经常恶心、呕吐,最可怕的是,他的听力和视力都开始逐渐下降。母亲慌张地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的话令他的母亲肝肠寸断——他的视力影响不大,但听觉神经遭到严重损坏,仅剩下极其微弱的一点听力。

    ⑤医生还提醒,由于年纪小,他的语言能力也会随着听力的丧失而日益下降。母亲本来是想把他送进音乐学校的,但现在,母亲只好狠下心把他送进了聋哑学校——失去听力的他必须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

    ⑥失去听力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为了让他有自信,母亲逼着他用唇语和手语跟她进行交流。在母亲的督促和带动下,不久之后,他竟然能熟练地用手语和唇语与聋哑学校的孩子们进行交流了。

    ⑦那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听力,但没有让他失去自信,樱桃树下又出现了他歪着头非常投入地拉琴的身影。母亲很为他的变化感到欣慰,和以前一样,每次只要他开始在樱桃树下拉琴,母亲都会端坐在一边欣赏,脸上露着甜美的微笑。不同的是,母亲是用她日渐熟练的手语和唇语去赞美他——而不像以前那样用语言去赞美。

    ⑧但是,失去听力的他有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他尽力去听自己的琴声,但却只能听到很轻的嗡嗡声。因为这个,他的心情变得很糟,也不再去樱桃树下拉琴了。看到他如此痛苦,母亲比他更伤心更着急,母亲用手语告诉他:“尽管你不能完全听清楚自己的琴声,但你可以用心去感觉!”

    ⑨为了让他可以更好地练琴,母亲还想出了一个妙招——她用录音机录下他的琴声,然后再乘火车找城里的专家进行评点,她甚至麻烦专家把对他琴声的意见一条条写下来,好让他能够加以改正。受到母亲的鼓励,他练琴更加努力了,琴技也提高得很快。

    ⑩樱挑树几度花开花落,在一次全国少年乐器演奏比赛上,他以精湛的技艺震撼了在场所有的评委,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比赛的金奖。而当人们得知他是个幼遭不幸、双耳几乎失聪的少年时,更加佩服他,觉得他的成功简直就是个奇迹。

    ⑪更幸运的是,当他的故事迅速传开以后,他的听力问题也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多位知名专家对他的病情进行联合会诊后,一致认为他的听觉神经没有完全萎缩,通过手术可以恢复部分听力。手术很理想,戴上人造耳蜗后,他的听觉基本与常人无异了。

    ⑫当他终于可以听见自己的琴声,可以听见风声、水声后,他特别兴奋。他用手语告诉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的母亲:“从现在起,我可以听见声音了,您也不必再用手语和唇语与我交流了。”说完,他激动地拿起了小提琴,缓慢又有些结巴地对母亲说:“母亲,您最喜欢哪首曲子,我拉给您听好吗?”

    ⑬但奇怪的是,母亲依然坐在床边,脸上露着微笑看着他,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见他的话一样。正在疑惑之时,护士走了过来告诉他,他的母亲早已完全失聪,根本听不到他在说什么。

    ⑭原来,在那次毒气泄漏事故中,母亲的听觉神经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是,为了不让他更加绝望,母亲一直将这个秘密隐藏到现在。而由于他听不到声音,母亲也很少开口说话,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手语和唇语和他进行交流,如今都不怎么会说话了。

    ⑮想起年少时自己对母亲的种种误解,想起同样失聪的母亲为了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他抱着母亲痛哭了起来。

    ⑯当樱桃树再次开满粉红花瓣时,他坐在树下,动情地拉起了小提琴,而旁边则是面露微笑、仔细倾听的母亲。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失聪”来组织材料和推动情节,结局有点出人意料,却感人至深。 B、小说主要人物是“他”,一切都围绕“他”来展开,母亲只是一个陪衬人物。 C、小说中的“他”是一个坚强自信、热爱音乐、刻苦学艺、懂事的好孩子。 D、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他”在樱桃树下拉小提琴,暗线是母亲无私的爱。
  • 8、阅读《梦回繁华》选段,完成小题。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 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1)、下列有关选段的结构内容概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总写《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的特点及内容。 B、第②段分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画面内容,突出其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C、第①段与第②段结构上是递进关系;第②描绘《清明上河图》更进一层。 D、《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北宋时期的经济写照。
    (2)、下列有关选段说明性文本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第②段主要采用了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从第②段的关键词看,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而不是逻辑顺序。 D、选段的说明语言大多采用了生动说明,使说明对象形象有韵味。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 , 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且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 , 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厚:增加。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被流放。⑥尔曹:你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观察使贤之     (平时) B、厚赋毒之乎     (况且,何况) C、往之家            (同“汝”,你) D、与民之            (由此)
    (2)、下面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 B、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 C、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 D、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
    (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与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张两人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人格。 B、甲文先使用反问句,否定景春的观点;再使用排比句,阐明大丈夫的实质。 C、乙文何易于敢于焚烧皇帝之令,不惧权势,体现了甲文的“贫贱不能移”。 D、乙文采用对比手法,记叙何易于烧诏爱民而不顾其身的大丈夫的行为。
  • 1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是对这首诗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目前。
    (2)、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3)、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 11、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 12、下列作家与作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C、《雁门太守行》——李商隐 D、《昆明的雨》——汪曾祺
  • 1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等六大元素。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 14、下面有关《昆虫记》的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典范。 B、作者笔下的小生灵都很可爱,如像个吝啬鬼的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的杨柳天牛。 C、《昆虫记》中蝉在地下潜伏四年,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D、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遥感三十三号卫星发射成功,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任务完美收官。 B、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不力、体制缺陷、民众散漫的无抗力。 C、几个学校的学生到县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没有一个人呈现阳性。 D、学生早晨到校不是赶作业,就是摆龙门阵,学校需要加大晨读的规范和管理。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背着满满的一兜红薯,山路上,她佝偻的身影渐渐消逝在回家的夕阳里。 B、张老师的课上得总是那么惟妙惟肖 , 那么生动有趣,听课的同仁都很佩服。 C、网红打卡地东坡水街近日游客摩肩接踵 , 都想来一睹“大宋不夜城”的美景。 D、当地震发生时,强大的震波传向四方,地鸣的声音振聋发聩 , 令人心惊胆战。
  • 17、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惦记   屏息连声   嶙峋   抑扬炖挫 B、田畴   络绎不绝   缅怀   殚精竭虑 C、不掇   坦荡如涤   秀颀   无暇一顾 D、擅长   人生际遇   馈退   藏污钠垢
  • 1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liàng)   国(shāng)   (zà)一看     惨绝人(huán) B、(zhuó)舰     私(shú)     —(shà)那     (chá)无消息 C、(xiāo)像     (jiù)齿       密匝(za)     (bīng)临灭绝 D、(pù)晒        (kē)巢        (nì)名信     (zhú)舻相接
  •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美在课文里,美是“社戏”中的风俗民情,美是“小石潭”的自然风景,美是“灯笼”中的抗日报国之志;美在生活中,美是奶奶慈祥的笑容,美是爸爸宽厚的臂膀,美是邻居爽朗的笑声;美在自然中,美是潺潺的小溪,美是雪后的雾凇,美是东升的旭日;美在……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和思考?请把题目“美,在________”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或读后感。

    要求: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20、班级举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主题活动,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学完教材中《〈诗经〉二首》以后,小丽不理解《诗经》中为什么要用“重章叠句”,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为她解说。
    (3)、下列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 B、小语对古代的说客感兴趣,他可以选择阅读《〈战国策〉第八》这一篇。 C、《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其中“颂”是各地方的民歌歌谣。 D、“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的散文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