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整本书阅读
    (1)、下面名著片段中的“我”是(   )

    你们不能阻止我工作。我不过才二十四岁,我不愿意带着一张残废证,明知无用,还是走遍各个医院,一直到死。你们应该给我一个适合我的身体条件的工作。我可以在家做事,或是住在什么机关里面……

    A、《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 B、《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徐海东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D、《简·爱》中的罗切斯特
    (2)、小说情节的曲折常常以“三”来凸显,请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概述其与“三”有关的情节及结局。

    ①《西游记》·孙悟空                                ②《儒林外史》·王冕                                ③《水浒传》·宋江

    示例:《骆驼祥子》中祥子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却三次失车,最后成了个人奋斗道路的末路鬼。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编年体史书。 B、“重阳”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C、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等。 D、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小说。
  •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2)、 ,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羌管悠悠霜满地, ,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 ,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6)、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茅盾《白杨礼赞》)
    (7)、《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理想抱负终会实现的乐观精神的诗句是:
    (8)、《游山西村》富含哲理,体现即使前路困难重重,只要坚持下去,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诗句是:
  • 4、语段阅读

    贵州省印江县的炸龙灯,是贵州土家族妇孺皆知的一项传统活动。根据jì zǎi①____,炸龙灯的传统习俗已延续了上百年,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该习俗气氛热烈,场面刺激,令人惊骇

    近看,舞龙人赤身,用毛巾系额以保护耳朵,穿梭于爆竹焰火之中,他们胸有成竹 , 眼神中透露着坚定,以超高的团队默qì②____,舞动着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巨龙。tiào③____望99条巨龙,腾跃翻滚,涌向街头,各展风采,共舞新春的欢乐祥和。该活动对研究民俗、声乐、舞蹈等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对增强当地民众凝聚力、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价值。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妇孺皆知 B、惊骇 C、胸有成竹 D、斑斓
  • 5、请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等;②叙事完整,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6、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②这部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③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使我了解到中国美食不仅花样繁多,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④片子中的美食,和承载着家人的爱与记忆。⑤看到它们,使我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改为:
    (2)、第③句成分残缺,应改为:
    (3)、第④句句式杂糅,应改为:
    (4)、第⑤句成分赘余,应改为: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父亲的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去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权吕蒙曰

    ②即刮目相待

    ③肃意尚

    说肃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又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品质?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这里指汉文帝的宫廷。

    • 逐臣:被贬谪在外的大臣,这里指贾谊 。汉文帝曾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把他召回长安。

    • 虚前席:指汉文帝听贾谊讲说时,不觉移膝靠近对方。古人席地而坐,这里表现出汉文帝貌似很专注倾听。

    • 问鬼神:指汉文帝向贾谊询问关于鬼神的事。

    (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 10、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寻“孝”之道】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孝”的理解。
    材料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做人子女,要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孝的第一步。

    (2)、【活动二:践“孝”之行】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11、名著
    (1)、下列关于《骆驼祥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籍贯)人,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B、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车子,却冒险地牵回了五匹骆驼,“骆驼祥子”的外号是祥子卖了骆驼之后才得来的。 C、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D、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一共买了三辆车,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都失去了 。
    (2)、填空题:《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 , 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 ,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 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 。)
    (3)、简答题:请简述祥子“三起三落”中“三落”的经历,并分析其对祥子性格产生的影响。
  • 12、默写。
    (1)、 ,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写出出自《孙权劝学》的另个成语 
    (3)、《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诗句是:
    (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
    (5)、(作者)《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是我国当代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等。 C、《木兰诗》的作者郭茂倩,是北宋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 D、《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 1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 , 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正因为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他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C、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D、他做事非常认真,总是吹毛求疵 , 一丝一毫都不放过。
  • 1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谣言  背诵  斑澜  浩浩荡荡 B、取缔  烦燥  高粱  大庭广众 C、辫子  哀悼  惶恐  微不足道 D、屏障  踱步  峭璧  锲而不舍
  •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pìn)  友(zhì)  红(yān)   而不舍(qì) B、育(bǔ)  气(fēn)   对(jiào)  深痛绝(wù) C、杀(mǒ)  粗(zhuō)  恶(zèng)  妇皆知(rú) D、(zuò)  古(gèng)  污(huì)  然入梦(hān)
  • 17、 请以《最美的他(她),让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他(或她)的故事,说说你的感悟和对你的影响。他(她)们或许平凡,却用点滴行动诠释着不凡,他(她)们书写着“最美中国”的动人篇章。他们是温暖人心的力量源泉,他(她)们让我们懂得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让我们学会善良、勇敢、坚持和担当。

    要求:⑴自选人物,选择“他”或“她”,补全题目;不少于500字。⑵不得抄袭、套作,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⑶文章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 1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元九:“一百分才及格”

    陈海波

    又一次成功发射!

    ①2023年4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次飞行任务。

    ②471,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一次又一次的“飞天”中,中国航天成了“靠谱”的代名词。此刻,我们想起了中国航天界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上天的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③“名言”来自一位老航天人——两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两年前的“七一”前夕,这位出生于1920年的老人,以101岁的高龄成为“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

    “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④1996年,经过多年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迎来首次发射。突然,火箭姿态发生异常。20余秒后,坠毁爆炸。

    ⑤76岁的陆元九坐不住了,立即赶赴西昌。接下来的三个多月,他沉浸在一种专注、焦虑、亢奋叠加的状态里,甚至经常睡不着觉,要靠安眠药才行。经过抽丝剥茧般的层层分析,他最终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找到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⑥翌年,长三乙在西昌第二次起飞,并把一颗国外卫星顺利送入离地球数万千米远的轨道。于是,就有了上文陆元九的那句“名言”。

    ⑦此后的日子里,陆元九经常向同事,特别是年轻人提起这次发射失败后的西昌之行,以此警醒自己,也劝诫他人:“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一定要学新东西”

    ⑧“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这或许正是陆元九走上“科学救国”道路的原因。

    ⑨20世纪40年代中期,陆元九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的他,选择了仪器学专业,研究当时很少有人听过的“惯性导航”技术。

    惯性导航相当于飞行器的眼睛 , 确保它能飞得更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惯性技术在航空和导弹上开始应用,但作为导航,尚处于萌芽阶段。在留学的前两年,陆元九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

    ⑪1949年,拿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的陆元九,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而更让他兴奋的是,大洋彼岸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⑫回国后的陆元九,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跳动的脉搏。此后,陆元九在惯性导航技术等领域不断开拓,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火箭、导弹、卫星和载人飞船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和论证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儿”

    ⑬“只要一听说他要参加评审、论文答辩等,大家就格外紧张”这是同事和学生对陆元九的评价——他是个性极其倔强的人,这种倔强,“本质特征就是要求严”。不过,在陆元九看来,严,是一种督促和希冀——“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儿”。

    ⑭2021年,有媒体向陆元九抛出问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这位百岁老人言辞恳切;“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

    ⑮这个回答,也是陆元九等许多航天人的写照。他们将梦想投射向星空,但双脚将大地抓得更紧,差一分就不行。正如航天员王亚平致信陆元九时所说:“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气。”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4月25日,有删改)

    (1)、请你根据下面表格,帮助小语梳理陆院士的生平相关事迹。

    时间

    相关事迹

    20世纪40年代

    他远渡重洋留学,学成归国后在惯性导航技术等领域不断开拓。

    1996年

    2021年

    2023年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71次飞行任务成功后,人们想起了他的名言。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小标题的形式,将陆元九的精神品质和事迹划分为几个部分,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 B、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抽丝剥茧”和“千丝万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陆元九分析问题的艰难过程,突出了他的专业能力和严谨认真精神。 C、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惯性导航对飞行器的重要作用。 D、文章不仅多次引用陆元九的原话,还引用同事和学生对陆元九的评价,都使读者从正面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陆元九的精神品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3)、请你谈谈对结尾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如果将本文标题和《邓稼先》一样改为《陆元九》会不会更好?为什么?
  • 1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后代。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去美国深造,在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引起美国军界、科学界极大震动。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获悉后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的中国。”于是,钱学森被司法部逮捕了。经过朋友们的多方努力,钱学森才被保释,但仍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直到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大使与美方进行交涉,钱学森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材料二】

    ①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10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6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为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材料三】

    ①钟南山,曾经他为了抗击“非典”,日夜奋战,无私奉献,让全中国人民刮目相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时,又是他临危不惧,顶风冒险,第一时间冲到前线。

    事前,他曾严厉警告老百姓:千万不能去武汉,危险!可刚一转身,他却奋不顾身,去了武汉!

    ③到了那里,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争分夺秒,日夜奋战,马不停蹄,视察调研,团结战友,寻找病源。接着飞离武汉,去往北京,接受任务,来回往返。经过努力,很快找到病根儿,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④钟院士,他为了人民的生命,为了百姓的安全,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找到抢救的良方,为了寻求斩魔的利剑,他跟时间赛跑,一时一刻也不得闲。困了,坐那儿闭闭眼,饿了,冲碗方便面,八十多岁的老人哪,干起活来胜过小青年!几天下来,他累瘦了脸,熬红了眼,可他精神抖擞,劲头不减,始终冲在第一线。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钱学森克服困难回到祖国,将热血献给当时贫弱的祖国。这启示我们: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B、【材料一】从画线句中可以得知钱学森回国不是自愿的,是因为受到了美国的威胁。 C、【材料二】画线句独句成段,强调了这两个日子不平凡,既表明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又突出了邓稼先的巨大贡献。 D、【材料三】画横线句把钟南山告诫老百姓不能去武汉与他转身去了武汉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他的高尚品格。
    (2)、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品味语言。

    ①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从用词角度品析)

    ②钟院士,他为了人民的生命,为了百姓的安全,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找到抢救的良方,为了寻求斩魔的利剑,他跟时间赛跑,一时一刻也不得闲。(从修辞或句式中任选一个角度品析)

    (3)、有些同学以追捧娱乐明星为荣,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你结合三则材料,说说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偶像观。
  • 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 , 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 , 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 , 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列传》,有删改)

    【注】①傅永:北朝北魏将领。②鞍桥:亦作“鞍桥”,马鞍。③让:责备。④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军中多务        旦爷娘去 B、但当涉猎        涉猎经史 C、始就学        永发奋读书 D、见往事        唯傅修期
    (2)、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三处,多划不得分)。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书”字的本义是用笔书写、记录。常见引申义有:①成本的著作,如“书籍、书刊”;②信,如“书信”“书函”;③文件;④写字或写的字,如书“法”。

    (4)、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 B、【甲】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要读出不悦、强烈谴责的语气。 C、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甲】文侧重于他人劝导下的学习,【乙】文更侧重于个人因自身不足而主动学习。 D、【甲】文通过鲁肃的言行表现吕蒙的长进,【乙】文通过皇帝的评价表现傅永的成就,两文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5)、有同学认为乙文主人公傅永的表现可以用甲文“非复吴下阿蒙”来形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