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回延安》这首诗用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C、“社”原指寺院、庙宇。在绍兴,“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一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语意发生了变化。如“金吾不禁”本指古时元宵节地方官取消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现泛指没有夜禁,通宵出入无阻。
-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贺敬之《回延安》)(2)、 , 并怡然自乐。(陶源明《桃花源记》)(3)、 , 皆若空游无所依。(刘宗元《小石潭记》)(4)、 , 胡为乎泥中。(《式微》)(5)、 , 悠悠我心。(《诗经·子矜》)(6)、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 陶潜爱菊,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在《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语,在《饮酒(其五)》一诗中有 , 之句。(陶渊明《饮酒》).(8)、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 。(孟浩然 《望洞庭湖怎张丞相》)
-
3、语段阅读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有着“世界桥梁博物馆”美誉的贵州,其山高谷深的险要地形为桥梁建设带来了极高难度,但也形成了一个个骇人听闻的“飞虹奇观”。飞跨于半空的大桥,令人叹为观止!人们走近这些排名世界前列的建筑,与山川相逢,与大桥 xiè hòu ① ,一探究竟。
人们惊喜地发现,贵州围绕桥梁做文章,走出了一条旅游休闲之路,一条发展经济之路,一条改善民生之路。在这个有着优越地理条件和丰富旅游zī ② 源的地方,“桥旅róng ③ 合”成为了现实,并正在快速发展。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① ② 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誉 B、骇人听闻 C、叹为观止 D、究竟 -
4、请从下面的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 , 写一篇作文。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懂自然,读懂时光,读懂人生。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处处是这种对自然或者人生的理解与体悟。读四季,刘湛秋读懂了雨润万物的美好;读童年,鲁迅读懂了百草园的欢乐时光;读母爱史铁生读懂了母亲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
任务一: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哪些人、哪些事、哪些道理是你慢慢读懂的?请以“我读懂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和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任务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自然或者人生的理解与体悟有着怎样重要的价值?请结合你所积累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和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5、2024年是甲辰龙年。班级开展“文化•榜样”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传承中华文化】
【材料】
央视新闻2023年12月02日电 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官宣龙年春晚主题及主标识。2024龙年春晚主题为“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庄重平衡、中正匀称,彰显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
(1)、小宁同学想在学校广播站播报该则新闻,想在前面加播一则对联,请你帮助完成。(每空限填1字)卯兔 冬去,辰龙 春来。
(2)、龙年春晚主题及主标识发布后,有人质疑,认为使用这么生僻的字完全是脱离群众,春晚是“年夜饭”,要“接地气”。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谈谈。(100字左右) -
6、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小题。
【甲】
《出师表》选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吕氏春秋·慎人》选段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①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 , 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注释】①亡虢(guó):当为“亡虞”,指从虞国出逃。 ②传鬻(yù):转卖。③缪公:秦穆公。
(1)、解释下列加点词。⑴悉以咨之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⑶公孙枝得而说之
⑷缪公遂用之(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传鬻以五羊之皮 B、先帝称之曰能 故人主之欲求士者 C、可计日而待也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饭牛于秦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3)、翻译句子。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4)、请概括【甲】【乙】两文相同的用人主张 -
7、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湖心亭雄丽空阔。时晚照在山,倒射水面,新月挂东。所不满者半规。金盘玉饼,与夕阳彩翠重轮交网,不觉狂叫欲绝。恨亭中四字匾、隔句对联,填楣盈栋,安得借咸阳一炬,了此业障①。
(选自张京元《湖心亭小记》
【注释】①业障:障碍。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上下一白
成语推断法:白雪皑皑
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词典查阅法:①强迫。②勉强。③竭力。④强行。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②结合语境(填序号):
不觉狂叫欲绝
课内迁移法:天下独绝
③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甲】【乙】两文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列《论语》中的名句,完成下面题目。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① ,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⑨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 ,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⑩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释】①悌:指敬爱兄长。②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 殆:懈怠 B、饭疏食饮水 饭:吃 C、富而可求也 求:求得 D、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2)、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谨而信
A、学而不思则罔 B、博学而笃志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相委而去(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要从中找两句作为鼓励自己学习的座右铭,可以找②④句。 B、第⑦句说“弟子入则孝”,第⑧句说的也是对父母尽孝的做法。 C、①③⑨三句都和修身有关,都强调了如何看待富贵这个问题。 D、第⑩句说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及时改正错误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
9、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罗刹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1)、罗刹女为什么一听到“孙悟空”三个字就怒上心头?(2)、罗刹女不愿借扇给孙悟空,于是引发了一场恶斗,她是怎样退敌的?孙悟空又是用什么办法来应对罗刹女的? -
10、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便利店的心理学
①1927年,美国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更名为“7-Eleven”,意思是该店的营业时间由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11点。1974年,伊藤洋华堂将其引入日本,并将营业时间变为24小时全天候。此后,这种“24小时便利店”风靡全球。
②这种全天候营业的商店会比普通超市多出一些额外开支,如服务费用、晚间轮班的收银员工资、存货管理员的加班费等,导致其实际盈利率往往低于普通超市。那么,为什么这类商店还是坚持通宵营业呢?
③这就涉及:心理学中的“路径依赖法则”。
④“路径依赖法则”指在人类社会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条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并很容易让人走不出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
⑤“24小时便利店”的这种做法,便是对“路径依赖法则”的一种有效利用。
⑥顾客在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去自己最熟悉的商店,而且一旦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就很少变更。普通商店都在晚上10点关门,次日早晨8点开门,这时候,如果一家店把营业时间改成24小时,那么,它成为那些在晚上10点至早上6点购物的顾客的唯一选择。而多次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便利店购物之后,顾客就会习惯这家店的陈列方式,习惯前往这家店的交通路线。最重要的是,习惯将这家店和“便利”联系在一起。这就等于形成了一个购物的路径,那么即使是在白天,他也会慢慢地习惯来这家店购物,这就等于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慢慢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就会转亏为盈。
⑦人们开始把它广泛用于阐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性决策,大到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制度演进,小到个人的消费决策,无不受“路径依赖法则”的影响。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可能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又将决定未来的选择。
⑧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第一份工作。因为从事一份职业越久,路径依赖的影响就越大,固定路径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心理就越强大,因此,更换路径(更换职业规划)的成本也就越大。
⑨有的人第一份工作是失败的选择,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在职场上其实非常普遍。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若重新做出选择,往往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⑩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职业规划专家都会建议,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兼顾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及专业知识,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既具挑战性又不失客观,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步努力走下去。只有这样,“路径依赖法则”所带来的自我强化才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⑪但是万一发现入错行,更要认识到“路径依赖法则”的强大力量。抛弃固有路径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更要深思熟虑,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坚定地转换路径。在新的职业规划路径上勇敢地走下去,这是重新回到成功轨道上的唯一方法。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的“24小时便利店”遵循了“路径依赖法则”。 B、“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这导致人类社会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C、“路径依赖法则”会影响国家、民族、个人的选择性决策,当前选择会决定未来选择。 D、一旦发现入错行,就要坚定地转换路径并勇敢地走下去,才能重新回到成功轨道上。(2)、下列生活情形中,不符合“路径依赖法则”影响的一项是( )A、小华买东西第一次得到赠品时非常惊喜,喜欢这种捡便宜的感觉,于是他每次买东西都习惯要赠品,甚至会为了要赠品费上一番唇舌。 B、小聪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待了五年,不喜欢却习惯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习惯了周围的同事和公司的环境,不想跳槽去挑战新的工作。 C、小明上小学时天天迟到,上初中后决心养成守时的好习惯。他买了闹钟,天天六点半起床,虽然早起非常痛苦,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着。 D、小敏从小在家养成了先喝汤、后吃饭的饮食习惯,离家后,不管在学校食堂吃饭还是在外用餐,她都一定要先打一碗汤,喝完再吃饭。 -
11、 现代文阅读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B、第③至⑦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共五幅春天的图景。 C、第⑤自然段文字从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四个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D、第⑥自然段“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直接描写出春雨的滋润,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2)、下列对本文关键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中的“酝酿”一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变幻多姿的特点。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妙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细密迷蒙的情状。 D、“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春雨,而且写春风;“织”字是紧承上句“像花针”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3)、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B、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本体,春天是喻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 C、本文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其中“情”可以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趣味,也凸显出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
12、名篇名句默写。(1)、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 ,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 ,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5)、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 , ”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6)、饱经苦难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 ”来抒发自己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
-
13、以下关于《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中认为《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被尊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记录从夏朝开始,记录夏商周三个朝代。 B、《经典常谈》里提到,《诗经》在古代可以入乐,且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描写了保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D、筑路情节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精彩片段,恶劣的劳动环境、物资匮乏等困难凸显了保尔和战友们的坚韧。
-
14、小科邀你一起阅读图书馆展板上的语段一,完成题目。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灿烂: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孙权劝学吕蒙,造就“非复吴下阿蒙”的美谈;鞠躬尽 cuì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至死不懈 , 成就了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累累shuò____果;充满爱国热情的革命家闻一多气冲斗牛地说和做,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些杰出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鼓舞我们坚持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1)、给语段第一段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鞠躬尽 cuì 至死不懈 shuò果 气冲斗牛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大雁迁徙,穿过一片静谧的山lù。绿意盎然,微风拂过,每一片树叶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我翘(A.qiáo B.qiào)首以盼,希望能解开大自然的未解之mí。
-
15、在纷扰喧嚣的世界里,总有一束光,穿透心灵的缝隙,让生命遇见前所未有的美好。或许是某个人、某件事、某个事物,它让你找到灵魂的栖息地,让你邂逅世间美好,感受情感的共鸣。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宽广与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
请以“▲ , 让生命遇见美好”为题目,写一篇600—7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与要求:⑴明确“让生命遇见美好”的人、事、物。
⑵详略得当,充分表现“遇见”的过程。
⑶有自己感悟、发现、思考等。
⑷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⑸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
16、实验中学九年级(2)班正在开展以“我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为丰富班刊内容,班委会拟写了一则征稿启事。启事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征稿启事
①为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读书习惯,于书籍中汲取知识,于阅读中涵养浩然正气,②我们特在班刊开展“阅读经典·书香校园”读书征文专栏。③希望大家积极投稿。④文体不限,字数六、七百字。⑤截稿日期:2025年3月20日。⑥稿件请交给班长。
某某中学九(2)班班委会
2025年3月8日
(2)、某小组准备布置文学角,下图是文学角设计活动流程图,请你解说此方案的活动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达简明、连贯、通顺。(3)、下面是小陈同学收集的有关读书方法的内容,请选出语序最合理的一项( )①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
②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则各人读书的方法,即有不同。
③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
④因此,一人既有一人读书的方法,一书也有一书的特别读法。
⑤从前梁任公著《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选出中国几种重要的经书和子书,提示其内容大旨,指出读每一种书的特殊方法,更足见读书的方法,不但随人而异,而且随书而异。
⑥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亦不尽相同。
Α.①②③⑤⑥④ B.①⑤②③④⑥
A、②①④⑤③⑥ B、②①③⑥⑤④ -
17、诗歌鉴赏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宋代〕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下列意象中原诗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A、落日 B、嫩柳 C、乌鸦 D、水鸟(2)、请结合链接材料,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情感。链接材料:①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被弹劾解官后,在带湖闲居时所作。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直有用香草美人寄托理想的传统。
-
18、古代诗文阅读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选自《说苑·敬慎》)。
(1)、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D、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2)、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使臣受吏民之垢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C、位已高意益下 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D、岂有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
19、阅读理解
读书当有“十来番学之”的耐心①
刘奇山
①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这样点评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学其疏畅,再学其郁勃;学其迂回,再学其直注;学其阔略,再学其细琐;学其径遂,再学其重复。”他认为这篇文章即便“十来番学之”也不够,是一篇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大凡经典之作,从来不是读一两遍就能贯通,必须有“十来香学之”的耐心,才能学通透。
②读书,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反复阅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是基本方法。《魏略》记载了一则汉代董遇教人读书的故事。有读书人向董遇请教学问,董遇不肯教,却让其先将书读一百遍。他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在强调反复阅读以逐步掌握学习内容。近代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再次谈到董遇的读书方法:“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丰子恺曾独创“二十二遍读书法”,也称作“讀”字读书法。秘诀就是“生书读十遍,第二天温五遍,第三天又温五遍,第四天再温二遍”“‘讀’,字共有二十二笔,故每课共读二十二遍”。无论是董遇的“百遍”,还是余嘉锡的“三复”,抑或丰子恺的“讀”字读书法,都在说明一个道理:____。
③从古至今,书籍浩瀚如海,尽读之已不可能,因而读书必须有选择。宋代苏轼时此有深刻认识。在《又答王庠书》中,他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主张但凡读书都应该精读几遍才算读完,同时对于阅读的篇目也要有选择,每次都要带着目的瞄准一个方向。这种读书方法虽然笨拙,但学得扎实,坚持下去,“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是一种效率很高的读书方法。
④苏轼用兵法来比喻读书,后人称之为“八面受敌”法。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称赞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这种“八面受敌”法,通过每次目的明确的分析研读,最终实现全部贯通,是一种有效的精读法。
⑤读书应该先一字不落通读一遍,了解书本整体轮廓。而后用分析法将各个部分仔细研究,从而全面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如果遇到阻碍,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可以跳出书本寻求帮助,但一定不能绕道而行。比如我们阅读《四书》,就不能光读《四书》,可以读读《四书反身录》和其他注释类书籍,这样就把书读厚了。学问之道在于重复,阅读经典和重要的书,尤其需要三复四温、翻来覆去,这是经验之谈。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经常读,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延安,毛泽东曾讲到自己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就翻阅,有时只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他都有新的启发。对喜欢的文史哲经典,毛泽东同样经常反复读。20世纪50年代,他对人说自己已经读了5遍《红楼梦》,此后又15次向工作人员要过《红楼梦》。同一本书,之所以要反复读,是因为每次阅读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心境不同,理解和发现也会有所不同,这样书的价值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⑥如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获取的文字资料极大丰富,阅读面临更多选择,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许多好书依然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才能获得真知。对于阅读,多下些“十来番学之”的硬功夫,大有裨益。
【注释】①选自《解放军报》。标题中“十来番学之”指的是多次学习。
(1)、下列选项中,与标题中“耐心”一词的含义最不相近的一项是( )A、反复研读,逐步深入 B、精选篇目,多次精读 C、三复四温,翻来覆去 D、静下心来,收集资料(2)、请补充本文的论证思路图。(3)、下列古诗文句,填入第②段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D、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4)、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词“必须”“一切”都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请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两词各自强调的观点,不超过25个字。①从古至今,书籍浩瀚如海,尽读之已不可能,因而读书必须有选择。
②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
20、现代文阅读
日子像柿子一样火红
李杰
①深秋薄雾笼赵家,柿子红透映晚霞。一个深秋转冬的清晨,遵义市正安县中观镇鲜光社区赵家组,被一层柔和的薄雾轻轻环抱。朦胧之中,赵友良家小院旁的柿子树尤为夺目,其果实红得晶莹透亮,犹如一串串红灯笼高挂枝头,璀璨夺目。
②赵友良,这位年逾五旬的村民,自幼便与这棵柿子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无从知晓它的确切年龄,自我有记忆起,它使矗立在这里。”他满怀深情地说。
③回溯25年前,同样是在这样子红艳的时节,赵友良迎娶了简琴。他因烫伤而截肢,失去了双手;而她则因儿时患病未能及时医治,导致双目失明。这样的组合,曾令不少人扼腕叹息。
④然而,在婚礼上,赵友良①____的一句话却为简琴的心门打开了希望之光:“老婆,今后我就是你的眼睛。”这句话,如同和煦的阳光,驱散了简琴心中的阴霾,也让她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⑤正是这句话,让一直消沉的简琴重燃了生活的希望。尽管她无法看到眼前这个失去双臂的伴侣,但她却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⑥10月30日,早餐过后,身着花格子衬衫的简琴正在厨房忙碌地洗碗,而赵友良则佝偻着身子,在一楼接电话的同时,还拿着大扫帚清扫着院坝。
⑦简单整理完家务后,夫妻二人又商量着去地里挖红薯。赵友良用手肘夹着镰刀,背着背篼,习惯性地站在门口等待。简琴收拾完碗筷后,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人便步伐一致地出发了。
⑧“这样走,你不怕摔倒吗?”路人问。
⑨“有了他,我就从未摔倒过。”简琴坚定地回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⑩“他是我的眼睛,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有他在,做什么都不难。”简琴深情地说。
⑪近年来,中观镇积极鼓励村民种植烤烟,并由烟叶站保底收购。随着保底收购价的不断提高,夫妻二人的干劲也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开始承包更多的土地种植烤烟,从最初的几亩到十几亩,再到今年的50亩。
⑫在烤烟、辣椒移栽和采收的季节里,两人常常半夜起床,天还没亮就赶到地里干活。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劳作,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⑬从最初的水稻、玉米种植,到后来的烤烟、辣椒种植,再到养殖的8头牛,柿子依旧那样红,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他们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年底还打算为儿子在城里买套房付首付款。
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赵家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赵友良和简琴这对特殊的夫妻,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从曾经的低保户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⑮赵友良称赞道:“她是我的得力助手。”有了她,家里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地里除草、采收烟叶、砍秸秆等农活,她都能独自完成。赵友良夸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干活却比很多健全人还要利索。
⑯如今,两人已携手共度了25个春秋。几十年来,那棵柿子树一直默默地守护着赵友良一家。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枝头的柿子更加红艳夺目,仿佛也在为这对夫妻的幸福生活而欢歌。
(摘自《贵州日报》2024年10月15日,有修改)
(1)、文中赵友良夫妇没种植过的农作物是( )A、水稻、玉米 B、土豆 C、烤烟、辣椒 D、红薯(2)、柿子在文章中的含义丰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柿子”寓意着夫妻俩事事如意、万事如意,传递着美好的祝愿。 B、文中红红的“柿子”寓意赵友良夫妇通过努力,生活越来越红火和富足。 C、文中红红的“柿子”是赵友良夫妇种柿子树发家致富,获得丰收的成果。 D、文中的红红的“柿子”既从颜色上给人以暖意又暗含夫妻俩生活的甜蜜。(3)、请揣摩文中的语言描写,在横线处填写人物说话的神态或内心情感。(4)、据悉,赵友良、简琴二人获得了“2024年新时代的贵州人”(荣誉称号),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们获得此项荣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