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列文段中的话,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病毒或各种细菌等生物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习惯与之共存的生活。②在长期的演化中,人类已经和那些从远古祖先开始一路陪伴的病毒组成完美默契了。③我们与从家畜那里来的病毒磨合得虽然还不完美,但多少有点默契,所以不容易引发严重疫情。④唯独来自野生动物的病毒跟人类丝毫没有一丁点磨合,因此引起大瘟疫的疾病几乎全部都来自野生动物。⑤所以希望大家平时不要食用野生动物,更要远离野生动物。
A、② B、③ C、④ D、⑤ -
2、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醒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 , 眼睛要距离书本一尺远。 B、前来迎接的人们加入了这支回小镇的队伍,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
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C、有大雾的清晨,沙河两岸仿佛笼罩在多层帘纱后,扑朔迷离 , 连成都第一高塔“四川电视塔”都看不见了。
D、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
3、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暑名 典籍 粲然 重峦叠嶂 B、谰语 怪诞 脸瞠 酣然入梦 C、篱笆 骨碌 峭壁 锋芒毕露 D、田垄 投掷 什物 潜心惯注
-
4、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萦带(yíng) 憎恨(zèng) 过瘾(yǐn) 九曲连环(qū) B、亘古(gèng) 呜咽(yè) 禁锢(jìn) 苛捐杂税(shuì) C、迸裂(bèng) 无垠(yín) 丰饶(rǎo) 气冲斗牛(dǒu) D、投掷(zhì) 胸脯(pú) 侮辱(wǔ) 锲而不舍(qiè)
-
5、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它们就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有的山看似不可翻越,但当我们鼓足勇气,找到恰当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后,终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身后。正是翻过了这样的一座座山,我们才收获成长,渐渐走向成功。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曾经战胜某个困难和挑战的故事吧!
请以《终于翻过那座山》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
⑴明确自己“翻过的那座山”是怎样的;
⑵交代清楚自己“翻山”的缘由;
⑶充分表现自己“翻过那座山”的过程;
⑷恰当表达自己“翻过山”后的感受、思考和收获;
⑸不可抄袭,不得套作;
⑹文中勿出现真实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
6、2023年10月22日下午,贵州“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展示项目在贵阳正式启动试运营。林城中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到“红飘带”开展研学活动。(1)、解说员要用一个单句完整地将下列信息整合后向大家介绍“红飘带”项目,下列介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⑴ “红飘带”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
⑵ “红飘带”是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
⑶“红飘带”以弘扬长征精神为目的
A、“红飘带”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是以弘扬长征精神为目的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 B、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红飘带”是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以弘扬长征精神为目的。 C、“红飘带”是以弘扬长征精神为目的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 D、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红飘带”是以弘扬长征精神为目的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2)、学校广播站急着准备针对此次活动写一则新闻报道,撰稿前进行采访。下面是采访提纲,请你再提三个采访问题。时间地点
××年××月××日研学活动结束后,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门口
采访对象
1.预约采访组织活动的老师
2.随机和预约结合,采访参加此次研学活动的同学
采访目的
研学活动过程及同学们参加活动的情况
采访方式
访谈、对话
采访用具
纸、笔、录音设备
采访问题
1.老师,请问组织这次研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2.老师,请问①
3.同学,请问参加这次研学活动,你对“长征”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了解?
4.同学,请问②
5.同学,请问参加这次研学活动,你对传承革命精神有怎样的感悟?
6.③
(3)、研学活动结束后,某同学在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一段感言,其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妥,请找出并修改。①这次沉浸式的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通过重走长征路,让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③先烈们不畏铁索寒,不怕雪山高,完成了二万余里的艰难行程。④历时之长、规模之大、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人类战争史上极为罕见。⑤伴随着“飞跃大渡河”等长征歌曲的旋律,我们一路前行,完成了这段长征之旅。⑥这次活动将勉励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争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
7、诗歌鉴赏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① , 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②合剑文。
弓弦③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顾重:回首。②天星:天上的星星。③弓弦:弓箭。
(1)、以下诗词的感情基调与这两首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行路难》 B、《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十五从军征》 D、《石壕吏》(2)、第一首诗中“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描写边塞的战斗画面,极言其激烈:从白天到深夜,士兵们都手提利刃,拼死杀敌,弓开似满月,战马冲向胡人的营地。这为后文抒发要立功边塞、报效祖国做了铺垫。请你找出《塞下曲(其一)》中类似的写景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
8、古诗文阅读
游西溪记
林纾
西溪之胜,水行沿秦亭山十余里,至留下,光景始异。溪上之山,多幽蒨① , 而秦亭特高峙,为西溪之镇。山溪行数转,犹见秦亭也。溪水漻然②而清深,窄者不能容舟。野柳无次,被丽水上,或突起溪心,停篙攀条,船侧转乃过。石桥十数,柿叶蓊菱③ , 秋气洒然。桥门印水,幻圆影如月,舟行入月中矣。
交芦庵绝胜。近庵里许,回望溪路,为野竹所合,截然如断,隐隐见水阁飞檐,斜出梅林之表。其下砌石,可八九级。老柳垂条,拂扫水石,如缚帚焉。大石桥北趣④入乌桕中,渐见红叶。登阁拜厉太鸿栗主⑤ , 饭于僧房。易小艘⑥绕出庵后,一色秋林,水净如拭。西风排竹,人家隐约可辨。溪身渐广,弥望一白,近涡水矣。
(有删改)
【注释】①幽蒨(qiàn):幽深而草木茂盛。②漻(liáo)然:清澈的样子。③蓊菱(wěngài):草木茂盛的样子。④趣:同“趋”,趋向。⑤栗主:古代练祭所立的神主。用栗木做成,故称“栗主”。后通称宗庙神主为“栗主”。⑥小艘(shuāng):小船。
(1)、以下是对作者游览踪迹及所见之景的梳理,填入下图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桥门印水 B、至交芦庵B.①野柳无次②舟行入月 C、①溪水清深②至交芦庵 D、①停篙攀条②趣乌桕中(2)、读了林纾的《游西溪记》,小语和小文对西溪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他们对西溪的美景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对话。小语:西溪的景色很美,作者用了一个“胜”字来总领后文的描写。
小文:是的。西溪十分曲折,文中的“① , ②。”间接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小语:不仅如此!西溪的水还很清澈,我们可从“③”这句话看出来。
小文: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的“初极狭,才通人”,西溪有的地方也很窄,“④”和这句话异曲同工。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溪水漻然而清深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B、近庵里许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C、如缚帚焉 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水净如拭 秋容如拭(《满江红》) -
9、阅读理解
“ChatGPT写诗”引发争议
材料一 机器人写诗,是文学的灾难还是福音?
创作诗歌不难,难的是情感表达。写诗本身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形式要素,还要倾注感情、价值与想象力。诗作里见思绪、见人品、见性情、见胸怀。写诗需要倾注感情,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A____
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B____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精神世界是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取代的,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因为人工智能会海量学习,它对于数据的模仿是人无法比拟的。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如果人类的创作不再发自内心,只是没有“人”的生命体验的一种技术性的东西。那么毁掉我们艺术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自己。
(节选自《当AI走入艺术的深巷,谁才是造物主》,有删改)
材料二 C____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还可以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文学家的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D____
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材料三
网友龙二圈的ChatGPT写诗试验
龙二圈:请你尝试写一首关于孤独自由的塑料袋的诗。稍加入一点想象,比如塑料袋自言自语或看到了什么。
ChatGPT:好的,已经完成,如下:
孤独自由的塑料袋, 它从未停下脚步,
自言自语地漫游天涯, 随风飘荡,
时而倾听风的吟唱, 寻找自由的旅途,
时而与云朵对话。 独自面对黑夜与白昼,
它穿梭于城市间, 仍然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感受人们的繁华与喧嚣, 孤独自由的塑料袋,
经过青山绿水, 曾经看到那么多,
目睹大地的壮阔与美丽。 也许在未来它还会,
曾有人拾起它, 看到更多令人惊叹的美妙。
也曾有人漠视它,
但它的心灵依旧自由,
不为物欲所缚缩。
对象
一改
二改
三改
龙二圈
尝试把文字再缩减一些。
尝试替换进一些低频率的同义词。
如果是萨特,会怎么写?
ChatGPT
自由的塑料袋,
漫游天涯,
倾听风云,
目睹大地。
曾被捡起,
曾被遗忘,
但心灵自由,
随风流浪。
黑夜白昼
阳光风雨,
孤独自由,
无人可及。
独行者,
塑料袋漫游,
天南地北
寻觅,永恒不变
被拾起,
被忽略,
自由徜徉,
黑暗、晨曦、
阳光、暴风雨……
孤身。飞舞。
如果是萨特,他可能会从一种更为悲观的角度来看待塑料袋,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物品,代表着现代社会中的虚无和无意义。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诗歌版本:
无形之物,白天黑夜漫无边际地游荡
它没有生命,没有自由,
没有存在的意义,
如同无情的现实,
将我们束缚在这个世界上,
塑料袋,
你是自由的,
却比我们更加孤独。
【注释】①ChatGPT:目前最火的AI创作工具,能模仿人类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问题。
(1)、“因为ChatGPT是根据指令发布者的要求,检索资料,模仿人组合字句,完成诗歌创作。”这句话放到文中A、B、C、D哪一处最合适?(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能力排斥,不仅仅是因为主观情感上的难以接受。 B、文学创作是创造性活动,它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最后一个领域。 C、面对人类被人工智能超越替代的趋势,我们应珍惜并维护自己对艺术的审美。 D、人工智能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艺术家可利用它来学习和创作。(3)、程羽黑表示机器人写诗“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材料三中,ChatGPT第三次修改的作品,是否能反驳这一言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几天前,小语利用ChatGPT完成诗歌创作的作业后,在朋友圈自鸣得意。结合以上材料,给她留言劝阻。小语:
ChatGPT太牛啦!诗歌作业分分钟完成。以后我的写作作业都有着落咯!推荐你们也试试。
-
10、现代文阅读
热烈的涠洲岛
陆春翔
涠洲岛的热烈,从三万年前开始。
三万年前的某一天,北部湾在几千万年数百次火山喷发逐渐堆积的基础上,再一次火山大喷发。数股暗红色岩浆,从海底如蛟龙样冒头窜出,继而冲向天空,岩浆们此起彼伏,毫无顾忌,似乎是在沉默的海底积聚已久,它们在发泄,在向天空示威。阳光熄灭,白天变成了黑夜,等到岩浆们上上下下闹腾够了,这样热烈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火山灰在海面隆起的地面上层层叠叠,叠叠层层,似于要将一切覆盖,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慢慢形成了。新岛四周有广阔的水面,岛上还有潟湖与外海相通,这是产珍珠的好地方,当地人称新岛为涠洲。两千多年前新岛被汉朝廷划归合浦郡。
2022年6月28日涠洲岛的太阳以它惯有的热情迎接我。上午十点,太阳火烧一般,一切生物,似乎却躺了下来,默不作声。只有蝉是例外,拼命在发声,不舍昼夜。
北海作家庞白与戚洵,陪我上了涠洲岛,我们来到了南湾的鳄鱼山景区。这鳄鱼山,大约是涠洲岛的精华所在了。伫立岛顶,我向周围亿万微粒构成的海蚀地貌俯视,海浪有节奏地一浪一浪地涌向各种洞门,再哗啦一声碎成无数白花。
我们坐在树荫下歇息,一群大型海鸥,在正午烈日下掠过头顶。我知道眼前这个地方,曾经车水马龙,热闹得很。《北海市地名志》记载,这里曾经是军事重镇,有几十艘战船,一千多官兵。这些驻军守边防,也兼守看岛上名气最大的古珠池。从晋人刘欣期《交州记》的文字可以断定,最迟至晋代,岛上采珠已经盛行。到了唐代,大约是这里产的珠品质独特,个别难得的简直就如夜明珠,于是毫无悬念成了贡品。当年,一群采珠户采珠,边上还有官员跟着,采珠户冒着被“恶鱼”攻击的危险,一个猛子扎下。太守则在池边等待,他满怀希望,最好一次能捞上几个大蚌、老蚌,珠运连着官运呢!闪亮的珍珠,凝结着采珠人的血与泪!
古珠池,吸引着各地来访者的目光,汤显祖就来了。
在强烈的阳光下,我见到了汤显祖。此刻,他就端坐在涠洲岛半山的汤翁台上。他目无旁骛,日夜倾听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涛声。
明朝万历五年(1577),二十七岁的汤显祖,信心满满地赴京城会试,颇具文名和才学的他成了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儿子的陪考人选之一。面对如此良机,汤显祖却想到了他家乡临川的玉茗花——这种行为怎么配得上玉茗花的高洁呢?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张居正的招揽,自然,也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
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又派人游说汤给另一个儿子陪考,汤又拒绝,于是再次落榜,直到青年汤变成了中年汤,他才考中了进士。然而,汤显祖似乎天生不适应官场,他不安分。1591年,他上书《论辅臣科臣疏》,弹劾邪恶,抨击弊政,措词尖锐,因此被贬去广东徐闻县——一个听都没听到过的小县——做添注典史。
来到徐闻后,由于心情沉郁,加上水土不服,汤显祖很快就病倒了。徐闻民众仰慕他的名声,对他心怀敬重,安排他去涠洲岛散心。来到涠洲岛,看着岛上的珠池,他却百感交集,除了感叹采珠人的不易,更借诗抒发深埋在心底的隐思。“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我想,他连用这两个典故,想表达什么呢?为官要好自为之,正直善良是本分。之后,他在徐闻,遂昌以卓越的学识和一腔热忱为百姓做事,兴办教育,劝农田耕……
在涠洲岛鳄鱼山景区,巨大火山岩壁上,那些丛丛叠叠的生命力旺盛的仙人掌,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黑黑的岩石,看上去沉稳而宁静,看不到一点泥土。仙人掌们却生机勃勃,它。们开着黄色细碎小花,抱团生长,枝蔓相连;它们向人伸出夸张的玉刺,与海滩上张牙舞爪横行的螃蟹极相似,都是想保卫自己,不受侵犯。
涠洲岛初生,起初应该是极其贫瘠的。赤红壤,风沙土,滨海盐土,那些火山灰性质的薄层土类,都需要时间的改造,时间会将一个新岛打造成一个琳琅满目的博物学院。我看着涠洲岛上茂盛的树与繁密的草,幻想着:它们一片一片的树叶,一片一片的草叶,都向着太阳,只要有太阳,不用多久,这些叶子就会铺满整个涠洲岛,甚至会伸向阔大的海面,一直延伸到北海那边的银滩大道。
耳旷此起彼伏的鸟鸣,你会感觉,涠洲岛上的鸟类数不清,这里简直就是鸟类博物馆。《涠洲岛志》说,雨燕、环颈雉、雀鹰、灰脸狂鹰、黑鹳,这些鸟都是常客。每年的十月,群鸟聚集,它们会制造出异常喧闹的场景。这些鸟的快乐,我完全能从它们交流、翻飞的姿态上体会得到。
古老与年轻,热烈与冷静,涠洲岛忽然如一个具有深邃思想的哲人一样,伫立在我眼前。他伸出手指,朝天朝地指了指:我的热烈,来自天空、大地和人类,是他们赋予了我全部的骨骼与灵魂。
(1)、下面选项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涠洲岛是最年轻的火山岛,它四周有广阔的水面,是产珍珠的好地方。 B、《交州记》中记载:在晋代,涠洲岛上采珠已盛行,夜明珠成为贡品。 C、汤显祖两次拒绝张居正的招揽,最后名落孙山,直到中年才考中进士。 D、涠洲岛起初很贫瘠,只有赤红壤、风沙土和火山灰性质的薄层土类等。(2)、作者游览涠洲岛,谈天,说地,论史,绘景。先想象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交代了①;然后介绍岛上的人文历史,描述②的场景,引出戏曲家汤显祖,叙写他科举考试坎坷、仕途不顺以及③的人生经历;接着描绘了岛上茂盛的植物、④ , 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文章结尾写道:“我的热烈,来自天空、大地和人类,使他们赋予了我全部的骨骼和灵魂。”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热烈”的理解。 -
11、整本书阅读(1)、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你”指的是( )
“……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处,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
A、《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B、《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C、《儒林外史》中的陈和尚 D、《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2)、小文同学就名著中人物的“担当精神”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悟。请你在以下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人物的担当精神。小文:《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一文,记叙了作者在讲堂里看电影以及自己受到同学歧视、侮辱的经历,为拯救民族,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体现了青年鲁迅的责任与担当。
《红星照耀中国》 《海底两万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2)、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3)、 ,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4)、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比喻表达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 , 。(8)、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
13、语段阅读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麓,一条被誉为“最美马拉松赛道”的智慧赛道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作为铜仁新地标,铜仁马拉松智慧赛道既是一条景观大道,也是一条健身大道,两者相辅相成。平坦崭新的自行车道,宛如一条丝带贯穿于铜仁至江口的青山绿水间。沿途有(kuān chǎng)①____整洁的乡村小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置身于赛道,两岸青山环抱、(chuī)②____烟袅袅,田园风光、古村古寨、民族风采尽收眼底。作为全国唯一一条“马拉松智慧赛道”,赛道上设置了众多智能设备,如:陪跑灯光、智慧AED救助站、智能心率柱等,(zhū)③____如此类智慧元素的加入不仅提高了赛事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也为跑者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参赛体验。铜仁马拉松智慧赛道不仅留住了体育爱好者和市民游客的心,也留住了当地村民的心,他们由衷地表示会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这条赛道正在描绘着中国式乡村新图景。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麓 B、相辅相成 C、与日俱增 D、由衷(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梁启超,字任公,号卓如。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 B、《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C、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D、古代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其中“尊君”和“家君”都是尊称别人的父亲。 -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些温暖的话,或许有“时差”,可能你暂时没听到,但入耳的瞬间,你会开心地说:“期待这句话很久了。“
上面的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触动和思考?请以“这样的表扬好温暖”为标题,写一篇600- 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⑴明确“表扬”的具体内容,交代“表扬”的原因。
⑵详略得当,充分表现获得“表扬”的过程。
⑶有自己的发现、感悟、思考等。
⑷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⑸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消息。
-
15、班级将举行“生物学与文学”跨学科演讲比赛,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1)、【活动准备】小组同学在撰写主题演讲词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你认为不适合的是( )A、明确组员分工 B、讨论演讲大纲 C、确立演讲主题 D、追求演讲效果(2)、【知识储备】为将演讲稿扩写得更精彩,小组搜集了相关资料,请结合下图概括扩写的基本要求,写一段扩写的相关介绍说明,注意表达简明、连贯、通顺。(3)、【知识运用】小语按照上图中“说明性文章”的扩写方法,完成了一段说明文字的扩写任务,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动物在科学和技术上给人以启迪。②古人看到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游动,根据鱼的胸、鱼鳍发明了船和桨。③现代人从鸟类身上获得启发,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们“飞向蓝天”的愿望。④动物也为人类文学创作提供源泉。⑤人们从动物身上汲取创作灵感,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昆虫记》《第七条猎狗》《狼图腾》等。⑥认真观察动物,仔细领略其奥秘,会使人获益匪浅,增强知识面。
-
16、诗歌鉴赏
题江湖伟观
刘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 , 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盈得鬓毛霜。
【注释】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出了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之情。 D、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2)、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
17、古代诗文阅读
穴中人语
老人引①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② , 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③、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④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 引:带着,带领。② 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③ 丝犷(kuàng):丝绵。④ 戒:告诫。告诫。
(1)、下列对穴中人生活的概括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与世隔绝 B、计口授地 C、以耕以蚕 D、取食于人(2)、本文洞中人的生活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3)、翻译下列句子。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
18、阅读理解
你是否好奇过,千年以后,后人会如何看待我们?许多人可能会满意下面的评价:“科技革命持续进展、计算机能力逼近人脑、从分子层次重建细胞、国际贸易步调加快、饮食与健康空前改善、人类寿命延长…“
在这幅美好的21世纪图景中,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定位,我们有没有遗漏什么?我们有没有忽略什么东西,而且可能将永远失去它们?到了公元3000年,最可能的答案是:“我们失去了大部分其他的生物,以及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某些特性。“
我猜想,有些科技拥护者不会同意这个说法。毕竟,就遥远的将来而言,什么又是人类呢?我们已经进展到这个地步,我们还会继续下去的。至于其他生物,科技拥护者说,我们应该有办法保存濒危生物的受精卵和组织,之后再利用它们来重建已损毁的生态系统。甚至这些也没有必要:基因工程将会创造出更能迎合人类需求的新物种和生态系统。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一旦付诸行动,就是一场危险的赌局,这是以未来生物的存亡作为赌注的。要让数以千万计的生物重生,或人工合成,并把它们集合到运作中的生态系统里,就现有的科学技术而言,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每种生物在它的栖息地里,都会特别适应特定的物理环境及化学环境,已经进化出某些方式,来适应栖息地中的其他特定生物,而这些方式生物学家目前才刚明开始了解典头光秃秃的陆地,或空荡荡的水城中,以人工方式含成生态系统,其疯狂程度并不输给让冰凑人做话。至于重新设计人体基因,以便让人类更能适应已经破坏的生物圈,简直就是科幻惊慢小说睛材料。
我们不能轻易下此赌注,任凭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我们姑且假设可以用人工方式重建稳定的生急系统,从而任凭原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消失。那么,我们也可以顺便把图书馆和美术馆烧掉,把罗土成、贝多芬、歌德以及甲壳虫乐队的作品也都销毁。因为所有的这些,或至少是极接近的替代,产物,黄民都有可能重新创造。
所有生物、从美国秃、印度犀牛,一直到还在我们身边的数千万种甚至更多的生物,都是伟大约作品。是天择这位工匠,通过突变以及基因重组,历经漫长年代与无数步骤,将它们组装起来的。那参也现在我们脚边、我们不屑一顾的一只昆虫或一株杂草,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名字,有长达百万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
生物学家还发现生物在遗传上的统一性,所有的生物都来自相同的远古始祖。科学家的另一个完现是,人类喜爱从事管理工作,而这似乎源自人类社会行为中一种被遗传定型了的情绪。因此,自人要美生后,我们就必须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如果其他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为保护这个生机盎然的星球,人类应该贡献更多的智慧。
当前,面对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人们的反应大致有三种:一是人类中心论,除非影响到人类,否则都不必在意;二是感情中心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必须延伸到黑猩猩、狗和其他我们能感受同理心的高等动物身上;三是生物中心论,所有生物最起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
乍看之下,这三种观点并非那么不同,但是一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优先排序就会变成:人类第一,其次是高等动物,然后才是其他所有生物。
让人欣慰的是,生物中心论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哲学家罗尔斯顿三世讲过一个故事,很能比喻这股趋势。多年来,落基山一处营地的登山道边,有一条标语:“请把野花留给别人欣赏。”这块木牌腐烂后,换上的标语是:“请放野花一条生路吧!”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设问开篇,意在引发人们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进行反思,引出下文。 B、关于“21世纪图景”的美好想象,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自信和期待。 C、从“危险的赌局”“疯狂”这类表述中,能看出作者对科技拥护者的态度。 D、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类很难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2)、下列标语最能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同在地球之上,共享美好自然。 B、呵护青山绿水,美丽人类家园。 C、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我们的朋友。 D、花草树木都是宝,有它生活更美好。(3)、第5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作者的推断,请简述作者推断的依据以及这个推断对阐明作者观点的作用。(4)、文章第7段中说,“如果其他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9、现代文阅读
微弱的光亮
黄海子
晚上7点,我在盘山公路上开着车。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我们此行的车上共有三人。我把车停在路边,下了车,坐在副驾驶的大姐也随我下了车。“这天气真是的…“大姐说。”要不我们回吧?这大雾确实不能再往前了。”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没有风,路边看不见的树滴滴答答地滴着水。公路上除了我这辆车,再没有车驶过。我感觉浓雾里那些细小的雾的颗粒,慢慢地钻透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感觉到了隆冬才有的寒冷。而滴答的水声,让整个夜显得孤寂又没有生气。
大姐是我不久前才认识的,60岁左右,人清瘦但很精神,我们同在一个助学群里。我们此行是去山里的一所学校开展调查,调查那里有多少孩子需要资助。
我们在小镇上吃午饭的时候,同行的另一个人告诉我,他是冲着大姐的“精神”才来求加这次活动的。他说,大姐早就退休了,老公走得早,孩子在国外生活,接她去国外定居,她去了不喜欢那边的生活,一个人跑回国来了。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
车上的人见我和大姐有一阵没说话了,便放下车窗喊我们:“大姐,你们两个上车来商量。”我和大姐上了车。
大姐问我:“导航上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我说:“还有5公里国道、3公里村道。要是没有雾,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到达。“同行的另一人搭话:”我们往回走,到镇上有多远?“我说:”距离与到目的地差不多。“大姐见我们都想要返回,急忙说:”不能返回!“我和同行者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大姐说:”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出发前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叫他把需要资助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叫到了学校。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
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转过身对坐在后面的同行者说道:“你不会开车,我虽然会开,但是眼睛不好,这样吧,我们两个下车去用手机电筒给车照路,连着车灯的光,我想应该看得见路,我们能早些到。“然后对着我说:“你慢慢开车跟着我俩,你看如何?”
我不同意,决意要大姐开车。最后大姐生气地说:“我知道你为我好,可是我眼睛真的不行了,从车玻璃看出去只看得到雾,一点路面都看不到,所以这车必须得你开。“
正当大姐和同行者下车准备给我照路的时候,大姐的电话响了。是学校那边打过来的。大姐在电话里说:“不用不用。我们在公路上,雾是很大,我们开得慢,麻烦你们多等我们一会儿,不用来接我们,更不用来给我们照亮,我们开慢些就行,我们一定会到…“大姐接完电话,就下车给我照路去了。
我随着大姐的身影,慢慢地开车往前行。凭脚下加油的力度,我断定我们到了一个很陡的上坡路。突然,我看见大姐的身子一晃,整个人栽倒下来,朝着车头滚了过来。我吓得有些手足无措,急忙停车去查看状况。准备扶大姐的时候,她自己却站了起来,嘴里嘟浓着:“这该死的石子,我踩石子上了,溜了脚。“
大雾里,大姐身裹雾气,拍了拍身子,倔强地继续探路。在她拍身子的时候,那些裹在她身上的雾变得缥缈起来。
我刚上车,恍惚听到了呼喊大姐名字的声音。再仔细听,是很多声音在呼喊大姐。慢慢地,有微弱的光亮从陡坡往下缓缓下来。先是昏黄的几颗,然后是昏黄的裹着雾的大团,继而是几大束,在雾气里格外明了。
是老师、学生、学生家长来接我们了。那段被雾埋没的路,一下子就明亮宽敞起来,我的眼睛却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模糊了…
多年后,大姐在大雾里说的一句话,一直像那天大雾里的微光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
她说:“哪怕微弱得只有丁点的光亮,连起来,就能照亮人前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众人想返回但大姐坚持前行,团队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 B、大姐不想失信于老师、学生和家长,因此坚持雾天前行。 C、为了早点儿到达学校,大姐用手机电筒照路,车子缓慢前行。 D、老师、学生、家长的呼喊声表明大姐的坚持得到了回应。(2)、第2段和第8段都写到了大姐的“沉默”,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大姐当时的内心活动。①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②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
(3)、创新考法,对接教材《社戏》,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表格。环境描写
主要作用
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
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
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
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
尾跑去了。
(节选自《社戏》)
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着笔,描绘出清新宁静的乡村夜晚景色,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愉悦和轻松。
(4)、通读全文,说说题目“微弱的光亮”的含义。 -
20、整本书阅读。(1)、读《红星照耀中国》片段,下面的“A”指的是( )
A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学校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徐特立(2)、叶嘉莹先生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感叹道:“没想到共产党这么了不起…共产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请根据书中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必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