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释】①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②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③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夜”点明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深深”从视觉着笔,写出了夜色的特点。 B、“阴虫切切”从听觉着笔,以动衬静,烘托出秋夜的静谧。 C、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以实写虚的手法,想象分别后的明日,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 D、全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难舍难分,也流露出别后的留恋、孤寂和惆怅。
    (2)、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深深”“切切”二词的妙处。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小孤山记

    [宋]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 , 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 , 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又有别祠在澎浪矶,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有删改)

    【注释】①抛江:抛锚于江,即在江面上抛锚停船。 ②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③巉(chán)然:险峻陡峭的样子。④鹘(hú):一种鹰类猛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愈近愈   秀:秀丽 B、亦占一山之       胜:胜景 C、实不也   然:正确 D、南望彭泽、都昌山    诸: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B、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C、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D、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航程为序,生动地记叙了作者游历烽火矶、小孤山、金山、焦山、澎浪矶的经过。 B、文中多角度描写小孤山之美,既写总体印象,也写远眺之景,还写了不同时间、气候下的景观变化。 C、作者引用古人诗句“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既增添了文采,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D、作者在感叹小孤山上祠宇荒残时提出,如能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建置楼台亭榭,便可以人工美丰富自然美。
    (4)、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⑵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 3、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经典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是创造,是让我们文化典藏的宝库越来越丰富。

    ②这样才能使我们文化和文学的参天大树更加根深叶茂,蓬勃生长。

    ③既自觉地守护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关照时代,引领社会。

    ④仅仅有保护和传承终归是被动的,应该积极开拓创造,为人类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⑤这就需要我们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A、①④⑤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①⑤④③② D、⑤③②①④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发布、制作、传播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 B、今年的春晚主持人中没有看到董卿,很多网友非常遗憾,对于这件事情,董卿说不是她主动离开的,而是自己被淘汰,毕竟竞争太激烈了。 C、“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表达了现代公民厉行勤俭节约。 D、只有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快马加鞭不下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一定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满意的答卷。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近年来,城市建设者们周而复始地参与“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共建工作,园林成都如世外桃源一般, 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 B、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目空一切 , 眼睛里只有老师,生怕听漏了半句。 C、这篇推理小说的情节虽然复杂但是环环相扣,简直是天衣无缝 , 令人欲罢不能。 D、如果再不加强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我们很快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不得不面对海枯石烂的一天。
  • 6、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舟楫    瞳仁   追朔    蓑草连天 B、迁徙    瞄准   凋零   垂珠联珑 C、萌发    簌簌    彗星   悄怆幽遂 D、阡陌    帷暮   翩然   人情事故
  • 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yǔn)        掇(cuān )     子(méi)       装作样(mó) B、默(jiān )       腐(shì)       然(jiāng)    销声迹(nì) C、皱(zhě)        连(qiáo)      奋(kàng)     然而止(jiá) D、暗(huì)        旋(wò)       泽(zǎo)      黄发垂(tiáo)
  • 8、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共情是一种能力。与亲人朋友共情,理解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意愿,可以促进关系和谐;与仁人志士共情,体会他们的境遇,感悟他们的品格,可以获得精神滋养;与祖国母亲共情,铭记她曾经的屈辱,见证她今日的荣光,可以激发我们的报国豪情……

    请以《我与共情》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自选角度,补全题目;⑵不少于 600 字;⑶不得抄袭和套作;⑷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 9、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街上越来越热闹了,祭灶的糖瓜摆满了街,走到哪里也可以听到“糖来,糖”的声音。A 本来盼着过年,现在可是一点也不起劲,街上越乱,他的心越紧,那可怕的二十七就在眼前了!他的眼陷下去,连脸上那块疤都有些发暗。

    【选段二】

    坐了许久,A 偷偷地用那只大的黑手向腰间摸了摸,点点头,手停在那里;待了会,手中拿出一落儿钞票,数了数,又极慎重地藏回原处。

    ......

    这点钱的来头已经决定了它的去路。这样的钱不能光明正大的花出去。这点钱,与拿着它们的人,都不敢见阳光

    (1)、选段一、二中的 A 是 , 选段二划线句提到这钱和拿钱的人“都不敢见阳光”的原因是
    (2)、结合原著内容,说说选段一中的“他”为什么觉得“二十七”可怕? 
  • 10、 选出对名著《骆驼祥子》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虎妞长得虎头虎脑,虽然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刘四爷很喜欢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爱这个傻大个儿的憨厚可靠。祥子回到人和车厂以后,受到了虎妞的热情款待。 B、祥子的梦想就是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通过个人奋斗走向生命的成功。他善良,淳朴,尽管沉默木讷,却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 C、祥子为了赚钱用了所有阴狠坏的招,最终他变成了一个靠投机倒把过得春风得意的小人。祥子也不再拉车,什么来钱快他干什么,可是从来不出力,在祥子心里,什么事都是“那么回事”,有便宜他不能不占,祥子终于混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D、祥子回到北平,夜里说梦话被人们听了去,从此得了个“骆驼”的外号,他花了些钱将自己整顿好,又再次干起了拉车的营生,这一次他将家安在了刘四爷的车厂。祥子将花剩的大洋交给刘四爷的女儿虎妞保存,希望着有一天攒够了钱再次买上自己的车。
  • 11、 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社会生活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南充市陈寿中学某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活动,同学们分为了两个学习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任务。
    (1)、【第一组:赏广告妙语】第一组的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公益广告词,但是忘了标记出处。请判断下列公益广告词出自图书馆的一项是( )
    A、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B、尽一份薄力,你我皆可做到 C、别让孩子知道的鱼类只剩泥鳅 D、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2)、【第二组:寻最美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又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

    第二小组的小语同学在寻找最美对联时,回忆起自己在四川成都的罨(yǎn)画池景区旅行时曾见到的一副对联,讲述的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沉醉于罨画池的山水美景时,不禁思念起故乡浙江的沈园的故事。上联已经给出,请依据下面词语给出下联。

    词语:春水 沈园 梦回 一池

    上联:千里蜀山情坠罨画

    下联: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

    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

    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

    说当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

  • 13、 (一)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老山界》节选

    ①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③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④“不要掉队呀!”

    ⑤“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⑥“我们顶着天啦!”

    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⑧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⑨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⑩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⑪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 然入梦了。

    ⑫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 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 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⑬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 碗就吃。

    ⑭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 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 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⑮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 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 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
    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⑯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 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⑰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 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⑱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 上躺一会儿。

    (1)、选文中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
    (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⑫段中画线的句子。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3)、⑬段写到“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中“抢”是否说红军吃饭时相互争夺?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某社交平台,一位旅游博主分享了自己跟随当年的红军战士们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和感受。

    以下是两位网友的评价,请你跟帖网友 B 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选文说出理由。

    【网友 A】:重走长征路,可以借此追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缅怀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

    感佩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感悟一种矢志不渝的信仰。这样的旅行,很有意义。

    【网友 B】:除了走路,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备船,洪水来了避让。

    有向导、绳索、有天气预报,甚至有医生,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 14、 古诗文名句默写。

    读诗歌,就是读美景,读情趣。《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①?”,以幽默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王维在与明月相伴的时光里写下了“②(《竹里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岑参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写下了“③”(《逢入京使》),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韩愈在万紫千红的暮春时节写下了“④”(《晚春》),描绘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惜春争艳的场景,诉说着对春光无限的情思。

  •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字为一句关键。 C、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也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

    的表达效果。

  • 1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节选)

    【乙】杨烈妇者,李侃妻也。唐建中年间,项城为叛军困。李侃为陈州项城令,以城小贼众,欲弃城而逃。其妻杨氏曰:“贼至当守城,力不足,则死。君弃城而逃,谁守?”侃犹不决,妻曰:“请重赏募死士!”侃乃召吏民议曰:“尔等生于此,祖辈坟墓在焉,岂可忍贼人蹂躏!”众泣,誓与城同死生。遂与贼战于城外。杨氏亲为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侃中流矢,还家,妻责曰:“君不在阵,谁肯固守?死于外,犹愈于床也。速往督战!”侃即登城,士气大振,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兵而去。项城卒全。

    【注释】①建中:唐德宗的年号。②项城:古县名,今河南项城市。③爨(cuàn):烧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夜见军      帖:文告 B、无长少,必而均      周:周济 C、项城全      卒:最终 D、贼将中矢死      会:恰巧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城小贼众     可为师矣 B、召吏民议曰     悟前狼假寐 C、遂与贼战城外     我如浮云 D、遂引兵去     结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通过木兰的织机声,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从而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突出了木兰的细致与沉稳。

    C、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女烧火做饭,犒赏官兵。 D、李侃面对“城小贼众”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死于外,犹愈于床也。

  • 17、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金柝,指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小文同学在学完课文《木兰诗》后,对其形貌十分感兴趣并上网搜索图片,下列图片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B、 C、 D、
  • 18、 小语同学整理了课文中涉及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请帮她找出正确的一项(   )
    A、文言文中的称谓词十分丰富,如“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孤”可作为古时王侯的自称,“公”可作为对男子的尊称。 B、《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谱曲,冼星海作词。 C、《土地的誓言》一文,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描绘了昔日故乡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D、《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写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风格刚健质朴,与南朝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 19、 喜欢阅读的同学打卡学校图书馆时,热心地帮助图书馆老师张贴对联。三副对联都只完成了一半,请你来完成另一半。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书中天地大  ②学海要遨游  ③欲知中外事 B、①学海要遨游   ②欲知中外事  ③书中天地大 C、①学海要遨游  ②书中天地大  ③欲知中外事 D、①欲知中外事  ②书中天地大  ③学海要遨游
  • 20、 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榜样不同的价值,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资料,准备将其组成一段完整的话融入演讲稿中,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迈入新时代,他们的行为更加多元,影响力更加广泛。

    ②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更通过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激发了更多人向上向善的力量。

    ③不同的时代,榜样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古时遵守道义而据理力争的是榜样,战争年代艰苦奋斗且不怕牺牲的是榜样,和平年代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也是榜样。

    ④榜样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榜样精神也从来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现实中可感可知的具体行为。

    ⑤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习身边的榜样,从他们的具体行为中汲取力量,将榜样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A、④③②①⑤ B、③②④①⑤ C、③②①④⑤ D、④③①②⑤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