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十二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右溪记(节选)
(唐•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②嵌③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⑤ , 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欹:倾斜。③嵌:张开。④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⑤置州:设置州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皆生寒树 寒冷的 B、望峰息心 休息 C、南流数十步 向南 D、佳木异竹 木材(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有朋自远方来 B、鸢飞戾天者 废寝食者 C、静者之林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而置州以来 释担而立(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中提到的富春江水令人印象深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和郦道元笔下的“虽乘奔御风 B、《右溪记》中描绘了清幽秀丽的右溪:溪水清澈,浪花翻腾,怪石嶙峋,两岸更有繁茂的树木相映成趣,实在是难得。 C、《与朱元思书》中的“书”,即书信,是作者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可叙事,可写景,可发表观点。 D、虽然《与朱元思书》和《右溪记》文体不同,描绘的山水也不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热爱大自然,厌恶官场的黑暗。(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时,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正呈现即时性、碎片化、信息海量化等特征。
②实际上,新媒体时代的新阅读方式与传统的深度阅读并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共存互补、互促共进的关系。
③有人提出疑问,在新媒体时代,以传统书本刊物为主要载体的深度阅读是否会被取代?
④在新媒体时代仍然需要深度阅读。
⑤伴随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普及,人们获取信息、读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
A、⑤①③②④ B、④③②⑤① C、⑤③④②① D、④⑤③①② -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2024年10月9日,大家翘首以待的以“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为主题的内江市“书香天府•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在东兴区牛牦山小学举行。来自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将中华经典文化呈现得淋漓尽致 , 彰显了新时代青少年的风采。活动现场,台上,选手们深情并茂地朗诵;台下,观众们屏息敛声地聆听。选手朗诵结束后,听得入木三分的观众们才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在后面的采访环节中,有选手说:“鲁滨逊教会我在遇到困难时要有勇气去面对……只要我们像鲁滨逊一样勇敢、坚强、乐观,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选手说:“阅读让我从浩瀚的书籍中汲取了知识与力量,让我逐渐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有观众说:“这次活动,让阅读在我们心中悄然开花。”最是书香能致远,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定会谱写出新时代的书香篇章。
(摘自内江日报,有改动)
(1)、上面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赓续(gēng) B、彰显(zhān) C、汲取(xí) D、悄然(qiāo)(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淋漓尽致 B、深情并茂 C、浩瀚 D、谱写(3)、上面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翘首以待 B、屏息敛声 C、入木三分 D、震耳欲聋(4)、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家翘首以待的以“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为主题的内江市“书香天府•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在东兴区牛牦山小学举行。 B、来自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将中华经典文化呈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新时代青少年的风采。 C、有选手说:“阅读让我从浩瀚的书籍中汲取了知识与力量,让我逐渐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D、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在全市将涌起一轮阅读传统优秀文化作品的高潮,定会谱写出新时代的书香篇章。 -
4、美的含义是丰富的,美在山水之间,美在生活细微处。最美的风景,是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也是洒在学校操场上暖暖的夕阳;最美的风景,是厨房里妈妈正系着围裙做可口的饭菜,也是奶奶摇着蒲扇在树下乘凉;最美的风景,是教室里同学专心学习的身影,也是赠人玫瑰后手里的余香……你心目中的美是什么呢?
请你以“最美的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补全题目,再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套作、不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请用化名代替。④一律不能使用试卷中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素材。
-
6、【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 ,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③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④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⑤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寥:僧人的法号,苏轼的朋友。后文的“辨才 ”也是僧人的法号。③策杖:拄 着手杖。④据石:靠着石头。⑤行:将要。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 念 : (2)盖竹柏影也 盖:
(3)憩于龙井亭 憩 : (4)始至寿圣院 始:
(2)、请用“/ ”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的角度不同,请作简要分析。(从多感官的角度)(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表达的情感不一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7、一块煤有话说
从远古走来
①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几亿年前吧,我记得我属于一棵高大树木的树干。按照科学家的说法,那是一株二叠纪时期的蕨类植物,丰茂的植物使得距今约两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也就是在这漫长时期的某一天,我的本体植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轰然倒下,我也就成了森林底层众多腐败植物组织中的一员,被埋了起来。
②我的身体开始慢慢腐烂、碳化,渐渐变黑,不知道过了多久,岩石中的矿质开始侵入,我慢慢地开始变得像石头,变成了褐煤。褐煤是煤化程度比较低的初级煤,很软,燃点也很低,一旦挖出来很快就会风化,甚至有自燃的可能。褐煤主要作为发电厂的燃料,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催化剂载体、吸附剂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进一步石化,变成了烟煤,最后变成了坚硬的无烟煤。或者说,是一块含碳量很高的植物腐殖化石。
推动工业革命
③至少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我们啦,那时还有一些人把我们做成亮晶晶的首饰、器物什么的,煤也可以是黑亮黑亮的哟。不过,我们真正发挥力量是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的。
④由于开采容易、价格低、燃烧热量高,我们很快就成为工业革命的主力燃料,在冶铁工业中也被用来代替木头提供碳源。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我们的应用也扩张到了全世界。
⑤我们为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雾霾,当然,现在有了更科学的提法,叫PM2.5.现在,已有大量的证据说明,PM2.5过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很可能会降低人的寿命。
⑥虽然会不好意思,但是我们本身不是纯碳组成的,里面有不少硫、氮之类的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这些物质也会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雾霾。所以,很多人说我们是“不干净”的能源,嚷嚷着要放弃我们,真是让我们心里好难过啊。
科技助力绿色用煤
⑦不过细想想,这事不能完全赖我们啊,明明是你们人类利用我们的方法也太粗放了一点吧?往炉子里那么一扔就不管了,烧煤有烟,难道烧木头或者原油就没烟了吗?为啥利用原油之前要提炼,我们煤就要直接扔炉子里?所以,如今的解决之道,是如何绿色用煤。
⑧实际上,利用科技助力保护环境,是完全可行的。
⑨目前,虽然火电厂消耗了大约一半的燃煤,但随着各项政策的执行,中国95%的火电厂已经应用了对我们的各种处理技术,包括脱硫、除尘等工艺,使我们变得“干净”,实际排出有害气体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多。
⑩在西方国家,“清洁的煤”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例如美国还发起了“未来发电项目”。这个项目正在试图建立起这样一种煤电站:首先将煤气化,然后从中将硫等元素分离出来,作为其他化学工业生产的原料,里面九成的汞也被分离出来,其余的有害金属则转化成无活性的固体矿渣。
⑪看来,在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煤还是有希望成为一种清洁能源,甚至完全不输于天然气。
(1)、本文以“一块煤有话说 ”作为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无烟煤形成的过程。(3)、阅读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现在,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说明,PM2.5 过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很可能会降低人的寿命。
(4)、文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8、栀子花,开呀开
汤素兰
①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曾种过一丛栀子花。栀子花花期很长,从五月可以一直开到八月。但五月的栀子花开得最盛,花朵也最大。韩愈有诗“芭蕉叶大栀子肥”,这个“肥”字用得真好。
②进入五月,南方雨水渐多,万物生长,蛙鸣鸟叫,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热闹起来,栀子花也赶着趟地盛开。每天清晨,栀子花的清香会随了微风从窗户飘进屋内,把我唤醒,闻着花香,我便知道,院子里又有新的栀子花开了。我赶紧从床上爬起来,去摘栀子花,这是我每天的“早课”。然而,蜜蜂和蝴蝶总是起得比我早,等我赶到的时候,它们早已经围在这绿色的餐桌上,嗡嗡嗡地闹成一片,争先恐后地品尝那一朵朵新鲜的栀子花。
③这花可不是给它们吃的!我赶紧冲过去摘那些新鲜的栀子花,生怕慢一点,它们就会把栀子花吃掉了。
④那时候,我家院子里的栀子花不是用来观赏的,我把它们摘下来也不是要插在瓶子里闻花香,而是用来做菜吃。母亲把我每天摘下来的栀子花用开水焯一下,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天,然后沥干水,加入青椒或者红椒,用大火爆炒,便是一碗菜,够全家人吃一顿。
⑤那丛栀子花在院子西边,靠着院墙边的土瑞。下大而的时候,雨水常把土墩上的泥沙冲下来,积在院墙的阳沟里。每次大雨过后,爷爷总要清理阳沟,把那些冲积下来的沙土堆在栀子花丛周围,日积月累,那儿便比院子略高,土质也变得松软肥厚。栀子花长在这里,土地里的营养充足,天空中的阳光也充足;又背靠土勘,可以挡了太阳的曝晒,真是得天独厚,难怪一年四季都绿得像要滴出汁液来。
⑥我家屋后的山坡上也有栀子花。也许是因为山坡上的土层贫瘠,那里的栀子花丛虽然多,但每丛都不大,叶片不如院子里的栀子厚实,绿得也没有那么深,带一点点黄色。院子里的栀子花是重瓣的,山坡上的栀子花是单瓣的。如果将花丛比作桌子,院子里的大栀子花丛是大圆桌,山坡上的栀子花丛就像小茶几。如果用餐具的大小来比,院子里的大栀子花每一朵都有我们平时盛饭的饭碗大,又深又结实;而山坡上的栀子花像小茶碟,六片花瓣围成一个圈,像浅浅的小小的白色碟子放在小几上,倒也十分般配。不过,它们的花朵虽小,但每一丛花儿都开得多,相比院子里的大栀子花东一朵西一朵孤单单地开,山坡上的栀子花挤挤挨挨,吵吵嚷噻,完全是一副热闹非凡的样子。
⑦山坡上的栀子花会结出纺锤形的小果子。果子起先是像叶子一样的绿色,等到秋天,果子成熟了,就会变成金红色。它们小小的果壳上还有几条棱,恰似巧手扎出来的红灯笼,缀在绿叶丛中,玲珑而又喜气。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会把这些红灯笼一颗颗摘下来,晒干,卖给药店换钱。这是我的小秋收。因为摘它们,那些日子,我的手指会被染成黄色,衣服上也会有好几处黄色的斑点,怎么洗都洗不掉。大概因为这黄色,山坡上的栀子花又叫“黄栀子”,它含有天然色素,可以作染色剂,也是一味中药。
⑧如今,老家的房子经过几次改造,已不复从前的模样,院子里没有了当年的栀子花。屋后的山坡,从前的山路长满杂树芒草,不能容人通过,山上林木丰茂,遮天蔽日,没有了喜光的黄栀子的生长空间,成了野生动物们的乐园。但那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永远盛开在我的童年。虽然隔了遥远的时空,我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仿佛又嗅到了栀子花的清香。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前七段内容,概括院子里的栀子花的特点。(2)、第①段中说“韩愈有诗‘芭蕉叶大栀子肥’,这个‘肥'字用得真好”,原因是什么?(3)、理解文章结尾画波浪线语句的含义。虽然隔了遥远的时空,我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仿佛又嗅到了栀子花的清香。
(4)、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请至少写出三点。 -
9、名著阅读(1)、《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所说的“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 ”实际上就是说的历史上有名的 ①(事件名称),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② (人名)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2)、下列人物中与介绍相匹配的一项是( )
他曾当过窑工,有一副格外友善的模样,少了两颗门牙,笑起来嘴张得很大,就像个顽皮的孩子。
A、贺龙 B、徐海东 C、刘龙火 D、邓发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2)、诗中松柏的“本性”是、、(用诗中的词语),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 -
11、古诗文积累。
大美山川,牵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魂思,营造了特有的中式浪漫。面对“①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有了偶遇早春的喜悦。面对“② ,猿鸟乱鸣”,陶弘景有了想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冲动。面对“庭中有奇树,③ ”,女子有了思念丈夫的寄托。面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④ ,窥谷忘反”,追名逐利者有了放下名利的脱俗。面对“⑤ , ”,王维有了对大漠壮观之景的无限遐想。面对“⑥ ? ”,崔颢对故乡浓浓的思念涌上了心头。
-
1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①不因此一举,那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②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③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
④我们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⑤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⑥它还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A、③②⑤①⑥④ B、④⑤①②⑥③ C、④②⑤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②③ -
1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为友人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它与《答谢中书书》《与施从事书》并称“吴均三书”。 B、学习完新闻单元后,知道了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它们通常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 C、《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四联按顺序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
1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没有意思硬要说,那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B、博山的溶洞、淋漓湖,淄川的蒲松龄故居,周村的古大街,都是淄博的旅游名片。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企业通过经济援助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力,看似“慷慨 ”的援助背后,包藏着别具匠心的政治野心。 B、开头幽默诙谐,中间语重心长,结尾入木三分 , 使整篇文章很有感染力。 C、“趵突腾空 ”为“济南八景 ”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D、钱大爷退休后,每天吃完午饭,在躺椅上无动于衷地午睡到傍晚。
-
16、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均无误的一项 ( )
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审美习惯、价值判断、知识构成,多来自于阅读。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在①zào躁热的棚屋里,我们看到了居里夫妇的坚韧与淡泊;②nínɡ凝视着托尔斯泰的眼睛,看到了他犀利与卓越的精神世界;看着鲁迅的讲义,仿佛听到藤野先生抑扬顿③chuò挫的声音;与现场观众一同④bíng屏息敛声,见证吕伟跳水瞬间。
A、① B、② C、③ D、④ -
17、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
②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远镜都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需要父亲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石榴。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带回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1)、父亲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家人带来生活的“浪漫”。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浪漫”的事
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
①
②
送“我”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
“浪漫”的内涵
③
(2)、请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品析下列语句。(1)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修辞角度)
(2)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描写手法)
(3)、品味第②段“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这句话中两个“毫无怨言”的含义。(4)、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推荐本文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请你整体把握文本,结合单元提示和篇目具体阐述理由。第二单元
单元篇目
6.藤野先生/鲁迅
7.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9*.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单元提示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
18、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小题。
我的邻居吴冠中
阎纲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拥有万贯家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108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⑦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⑧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⑨多次接触后,我对吴老的文字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千姿百态的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⑩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1)、本文多处描写了吴冠中的神态与言行,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放缓节奏,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吴冠中对妻子的呵护。 B、第②段画线句直接体现了吴冠中对那次报道印象很深,也隐含了他的理想追求。 C、第④段画线句与上文吴冠中捐献名画的内容相呼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D、第⑨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绘画的表现力不如文学,技巧的重要性不如内涵。(2)、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③④段和第⑥段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3)、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中的意韵。(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的理解。 -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登泰山记》)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同“缺”,缺口 B、虽乘奔御风:虽然 C、济水东流: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D、自京师乘风雪:冒着(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 自京师乘风雪 B、绝𪩘多生怪柏 猿则百叫无绝 C、其级七千有余 余所不至也 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念无与为乐者(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及 既 上 苍 山 负 雪 明 烛 天 南。
(5)、在写景上,【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比如【甲】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山之高峻,再用“①”从侧面加以烘托;而【乙】文中则先用“②”直接点出山路高远,再借山顶俯视时“③”的图景侧面进行烘托。(答文中原句) -
20、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释】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菊初黄”交代时令为秋天,以“山径”点明了地点为山间小路。 B、颔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着笔,运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有声”与“无语”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C、前三联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D、这首诗语言平易,风格简雅,笔调清丽,饶有风韵。(2)、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拓深了诗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