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漫步人生路·筑基启航】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任务。
清晨的薄雾中,我独自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古巷。隐隐约约的人声从远处集市传来,更衬得此处口口(A.恬静B.幽静)。拾级而上,登上古戏台远眺,黛瓦白墙的民居在绿树掩映中lìlì____在目。蓦然回首,发现石缝间一株野菊正倔强绽放,这意外的邂逅让整段旅程平添诗意。暮色渐浓时,巷口茶馆的灯笼次 dì____亮起,游客们纷至沓来(A.tàB.dá),临窗品茗听评弹,吴侬软语与琵琶声绘成江南独有的韵律。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联系上下文,为“口”处选出合适的词语。(4)、画横线句有语病,请找出病因并修改。(5)、小义同学对“漫步”的“漫”偏旁为何是“”感到疑惑,请你根据【百度百科】“漫”字意义的演变过程,为他解答疑惑。【百度百科】
漫,读作漫(màn), 本义为水过满外流而浩渺平远的样子。泛指溢出、满溢。进而引申指充满、遍布。又引申指长远、辽远。由满溢漫流又引申指散漫、不受拘束、随性去做。
2. 根据提示默写相应古诗文名句。中国古代文人常以诗词表达漫步于“自然之径”的感受,也用诗词表达徘徊于“人生之路”的感慨。陶渊明以 “ , ”展现乡村的井然有序、宁静祥和(《桃花源记》);王维以“曲径通幽处,”的幽静之景,暗喻人生修心当循自然之道(《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勃以 “ , ”劝友人莫因离别而落泪,尽显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在茅屋疾呼“安得广厦, ”拓出心系苍生的大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笔下梅花 “ , ”的芬芳,昭示着精神之路的永恒(《卜算子·咏梅》)。
3. 下面是以“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感言和相关名著。请你任选一句感言,联系一部名著,结合具体情节,参考示例,对所选感言进行阐释。【阅读感言】
A. 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
B.因为他,混沌的思维照进了理性的光芒。
C.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
【相关名著】
《平凡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朝花夕拾》。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对他关心有加,要求严格:帮助他添改讲义,纠正血管图,督促他不断进步。鲁迅回国后,每当想要偷懒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会警醒并继续工作。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勉励与教诲,成为鲁迅前行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二、【漫品文心·步履生香】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兰溪横山
郁达夫
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一,晴快。
昨晚因游北山倦了,所以早睡,半夜梦醒,觉得是身睡在山洞的中间,就此一点,也可以证明山洞给我的印象的深刻。晨起匆匆整装,上车站坐轨道汽车去兰溪。走了个把钟头,车只是在沿了北山前进,盖金华山的西头,要到兰溪才尽,而东头的金华山,则已于前日自诸暨来金华时火车绕过。此次南来,总算绕了金华山一匝,虽然事极平常,但由我这初次到浙东来游的野人看来,却也可以同小孩子似的向人夸说了。在兰溪吃过午饭,就出西门江边,雇了一只小船,划上隔江西南面的横山兰阴寺去:
这横山并不高,也不长,状似棱形,从东面兰溪市上看来,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可取,但身到了此山,在东头灵源庙前上船,绕过南面一条沿江的山道,到兰阴寺前的小峰上去一望,就觉得风景的清幽潇洒,断不是富春江的只有点儿高远深静的山容水貌所能比得上的了。先让我来说明一下这横山的地势,然后再来说它的好处。
衢港远自南来,至兰溪而一折,这横山的石岩,就凭空突起,挡住了衢港的冲。东面呢,又是一条金华江水,迤通西倾,到了兰溪南面,绕过县城,就和衢港接成了一个天然的直角。两水合并,流向北去,就是兰溪江,建德江,再合徽港,东北流去成了富春钱塘的大江。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屋外的水彩画幅。更有水彩画所画不出来的妙处哩,你且看看那些青天碧水之中,时时在移动上下的一面一面的同白鹅似的帆影看,彩色电影里的外景影片,究竟有哪一张能够比得上这里?还有一层好处,是在这横山的去兰溪市的并不很远。以路来讲,大约只不过三五里路的间隔,以到此地来游的时间来说,则只须有两个钟头,就可以把兰溪的全市及附近的胜景,霎时游望尽了。
横山上有一个灵源庙,在东头山脚,前面已经说过了;朝南的山腰里,还有一个兰阴寺,说是正德皇帝到过的地方,现在寺前石壁里,还有正德御笔的“兰阴深处”四个大字刻在那里;寺上面一层,是一个观音阁,说是尼姑的庵; 最上是山顶,一个钟楼,还没有建造成功哩。
大抵的游客,总由杭江路而至兰溪,在兰溪北路一宿,看看花船,第二天就匆匆就道,去建德桐庐,领略富春江的山水,对于这近在目前的横江,总只隔江一望,弃而不顾,实在是一件大可惋惜的事情。大约横山因外貌不佳,所以不能引人入胜,“蓬门未识绮罗香”,贫女之叹,在山水中间也是一样。晚上有人请客,在三角洲边,江山船上吃晚饭。兰溪人应酬,大抵在船上,与在菜馆里请客比较起来,价并不贵,而菜味反好,所以江边花事,会历久不衰。从前在建德桐庐富阳闻家堰一带,直至杭州,各埠都有花舫,现在则只剩得兰溪衢州的几处了,九姓渔船,将来大约要断绝生路。
(注:以上日记写于1933年,选自浙江人民出版社《郁达夫游记集》第4345页,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图示,完成下列任务。①请按地理位置,将金华江和兰溪江填入图中的①、②处。
②推断文中所提到的主要游玩景点“横山”应是图中A、B、C中的哪一处?(填字母)
(2)、品味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屋外的水彩画幅。
提示:可从修辞、视角转换等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3)、文中画波浪线句“先让我来说明一下这横山的地势,然后再来说它的好处”中提到的“好处”有哪些?请联系文章内容概括。(4)、本文中的横山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都是“被埋没的幽境”。请联系两文,从景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探究它们的共同之处。三、【漫观万象·解码生活】
-
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天地共酿的时令密码
每年芒种至小暑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北方冷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准静止锋,造就了独特的梅雨现象。这场持续20-40天的降雨与江南梅子成熟期完美契合,由此得名“梅雨”。气象监测显示,其年际差异显著:1954年浙江曾经历77天“特长梅雨”;2020年创下789毫米“暴力梅”纪录,而1958年仅有百余毫米的“短梅”。
古人通过天干地支与物候变化把握梅雨规律,《清嘉录》载“芒种逢壬便入梅”,北宋《琐碎录》则以立夏后庚日为入梅节点。现代气象部门综合降水量、雨日、气温及副高脊线位置,以更科学的方式划定入梅出梅日期。这种天气系统的“战略相持”,造就了“黄梅天十八变”的独特气候:烈日与骤雨交替,湿热与微寒交织,形成“半湿半晴、乍寒乍热”的天气奇观。
人们通过对梅雨的强度、时长进行预判,提前做好耕作准备;通过建造出挑的屋檐和开阔的天井用于雨水的导流和收集,造就独有风景——“檐雨”。
材料二:千年文脉的雨意浸润
自汉代《农家谚》首载“雨打梅头”起,梅雨便镌刻在中华文化基因中。庾信“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开启诗画传统,至唐宋蔚为大观。
到了唐宋时期,“梅”和“雨”成了一种固定的概念搭配,频频成为诗词里的主角。柳宗元说“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宋代赵师秀在《约客》中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熟雨落、草青蛙鸣,人们在一场场雨中等待着盛夏的来临。
多情自古江南雨,如梦如诗如歌。雨打芭蕉、雨浇荷叶、雨润竹林,独特而连续的雨声时时拨动着诗人们的心弦。不知是梅雨熏染了江南,还是诗歌定格了梅雨。总之,说起梅雨,让人最先想起的,就是那如烟似雾的江南。
材料三:雨幕中的生活艺术
梅雨时节,也折射着古人的智慧。江南遇雨,最恼人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潮气。为祛除衣服潮气,人们以香熏衣,辛弃疾的“罗衣费尽博山灰”与周邦彦的“衣润费炉烟”,都体现了宋人放置熏笼熏衣物的智慧。此外,人们还常在檐下悬挂艾草驱散潮气,处处体现着与自然共处的生存哲学。
面对“雨打芭蕉衣生苔”的潮湿,江南人创造出独特的“霉食文化”。绍兴“二霉”堪称典范:梅干菜与霉苋菜梗经特殊工艺发酵,前者成就梅菜扣肉的醇香,后者衍生出臭豆腐、臭冬瓜等特色美食。鲁迅对故乡滋味的眷恋,钱化佛以臭食换墨宝的轶事,印证着这种饮食智慧的文化价值。
这场年复一年的气候现象,早已超越单纯的自然轮回。从《阳羡风土记》记载“衣皆败”的烦恼,到章太炎墨宝中的饮食智慧,梅雨塑造着江南特有的生活美学。在气象卫星精准监测的今天,“暴力梅”仍会带来防汛压力,但深植于基因中的文化记忆,让江南人始终保持着“听雨烹茶”“倚楼待晴”的诗意从容。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道法自然”的生动诠释——既敬畏自然伟力,又善用天地馈赠,在雨打芭蕉的韵律中,书写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奇。
(1)、下列对梅雨的表述,与材料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现代气象学以芒种后第一个庚日作为入梅标准,与《清嘉录》记载完全一致。 B、“暴力梅”特指梅雨期超过77天的极端天气,1954年浙江因此发生特大洪水。 C、宋代文人常用“罗衣费尽博山灰”描写梅雨时节的潮湿,体现对气候的无奈。 D、绍兴“二霉”中的霉苋菜梗因其特殊风味,成为当地特色的传统发酵食品。(2)、材料三提到“梅雨塑造着江南特有的生活美学”,请结合三则材料,从环境、文学、生活三方面分析梅雨对江南文化的影响。(3)、材料一介绍了“梅雨”名字的由来以及它的一些特征,如果以“梅雨”为写作对象,写一篇如《大自然的语言》般的说明文,还可以写什么内容?请仿照示例,再列举一项。示例:写作内容:梅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某一年“特长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4)、请你联系上述材料与生活经验,编写一则顺口溜,提醒公众防范梅雨。梅雨季,:柜泛霉,。
梅雨季,不用愁: , 。
四、【漫吟诗韵·对话先贤】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于秦,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致,深耕易耨②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木棒。
(1)、解释下列加点字。及事人之身
寡人耻之
修其孝悌忠信
(2)、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E 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填写字母)彼陷A溺其民B王往C而征之D夫谁与E王敌
(3)、关注民生历来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点。《大道之行也》中的“壮有所用”,在本文中表述为“”。同样,杜甫《石壕吏》中百姓的悲惨生活状态在本文中也有描绘,表述为“”(4)、对话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常见的表现形式。本文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均以人物对话展开论述,但说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五、【漫抒心语·笔底生春】
-
7. 写作
义乌这座“世界超市”以风驰电掣的节奏闻名于世,近年来它却悄然为城市肌理编织起另一张温情之网——一条条以“漫行”为灵魂的绿道正在城市中铺展开来。这条条绿道如流动的绿色诗行,串联起公园的绿意、文创园区的灵动与千年古村的静谧。义乌正通过这绵延的绿道网络,为快节奏时代注入一剂舒缓人心的良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任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校名、人名。
【任务一】以《途中的风景》为题,叙述一次让你体会“漫行”意义的真实经历或所见所闻。【任务二】以《快时代“漫行”》为题,围绕“漫行”价值展开议论,表达你的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