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3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请收取这份初中生活锦囊,我们一起梳理本阶段课堂所得,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还可以令人【甲】______,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沉浸在美的世界中。在朱自清笔下的春天里,我们听到了牧童的短笛在成天①liáo亮地响;在老舍笔下的冬天里,我们看到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了自然;在史铁生的深切怀念里,我们感受到了与母亲②______别的苦痛;在《世说新语》里,我们认识了聪慧的谢道韫和陈元方……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乙】______少年正是读书时,【丙】在中学阶段,我们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让我们志存高远,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用奋斗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1)、从括号中选择符合语境的词(只填选项)。(     )

    【甲】______

    A、心旷神怡 B、眼花缭乱 C、花枝招展 D、气象万千
    (2)、根据拼音为①处填写汉字 , 为②处加点字标拼音

    ①liáo亮                           ②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还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

    ②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

    ③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读一点好书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4)、文中【丙】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 2. 名句默写

    中华传统文化广博精深,诗文经典浩如烟海。诗文,是与古人跨时空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读诗可以览景,这里有“水何澹澹,①(曹操《观沧海》)的雄浑开阔之景;亦有“② , 小桥流水人家,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荒凉萧瑟之景,读诗可以悟情,这里有“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征人之愁;亦有“夜发清溪向三峡,⑤”(李白《峨眉山月歌》)的友人之思。读诗可以明理,这里有“⑥”(王湾《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自然之理;亦有“⑦”(《论语》十二章)学思结合的为学之道。

二、名著阅读(9分)

  • 3. 朝花带露香,夕拾意味长,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唇齿间都是余香。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在读完《朝花夕拾》后,决定举办一场读书报告会,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请你帮忙将内容补充完整。

    【环节一】为《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词

    (提示:可从作品内容、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文学价值与影响等角度入手)

    【环节二】整理《朝花夕拾》人物关系图

    亲人

    父亲周伯宜

    朋友

    范爱农

    老师

    ①______

    藤野先生

    其他

    邻居衍太太

    ②保姆______

    【环节三】品一品那人那事那情

    (1)、我的推荐词:(50字以内)
    (2)、请在空缺处填上合适的人名:①             ②
    (3)、得遇良师是人生幸甚之事,上图中的两位老师对鲁迅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你认为哪位老师更符合你心中对良师的期待?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

三、(7分)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题目中的“左迁”指升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升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甲诗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C、乙诗“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些地点勾起了诗人杜甫对过往安宁岁月的美好回忆。 D、乙诗“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很有名,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2)、诗人常以“花”入诗来表情达意。诗人借“杨花”(【甲】诗)和“落花”(【乙】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20分)

  • 5. 读文言,在志向中熏陶。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刘柳情谊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例移:按例调任。②播州:偏远荒凉的州县。③制书:皇帝的命令。

    (1)、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补充乙文的注释。

    文言字词

    方法

    注释

    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

    课内迁移法:元方年七岁

    如何与母

    成语推断法:白头

    奏章

    查阅词典法:

    ①草本植物的统称。

    ②山野,民间。

    ③卑贱。

    ④马虎,不细致。

    ⑤草拟;起稿。

    (写序号)

    禹锡终连州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判断或推断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饭”是名词作动词;“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B、“贤哉,回也!”与“白雪纷纷何所似?”两句都属于倒装句式。 C、“下车引”与“知者不如好之者”中“之”的用法不同。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4)、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涂到答题卡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作答超过三处不给分。(限涂三项,共3分)

    今A为郡蛮方B西南绝域C往复万里D如何E与母偕行

    (5)、【甲】【乙】两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向我们揭示了交友之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能获得哪些交友方面的启示。

五、(共7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研学火爆出圈,乱象频发。班级围绕研学进行探究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讨论。

    【材料一】

    乱象   王鹏 作(新华社发)

    【材料二】

    2018-2026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研学旅行机构数量(单位:家)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研学报告网)

    【材料三】

    ①研学的种种乱象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诸多困扰。近年来,教育部门逐渐引导研学回归教育的本真。

    ②一个好的研学旅行产品应具备以下特点:一要注意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制造环境,要启程的一刻开始,便引导学生在交通安全、住宿及餐桌礼仪、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学习与实操,由此培养自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③二是要有明确的主题。从研学旅行的整体目标开始,到每个活动、每个课程资源点的讲述,都要有确定、落地的方向。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更要让他们理解活动的意义、学会总结自己的收获,并联系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去。

    ④三要有课程实施计划。研学区别于旅游的最根本特点之一,就在于将资源点的参观、讲解、体验、总结等环节课程化;要有导入、课程目标、达成方式的设计。

    ⑤第四,项目实施要有亮点,有趣味性。在实操过程中要挖掘资源点的亮点和特殊性,要注意与学生常识的衔接与比较,要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增强代入感与趣味性。

    ⑥最后,要设计特殊情境,增强冲击力,使内容升华。

    ⑦只有这样,才能让“研学游”真正成为“研学优”,使得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

    (选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8月2日,有删改)

    【材料四】

    研学:在探索中获得学的乐趣

    ①“从小就对搭建充满热情的我,曾一次次惊叹于视频中那些伟大建筑的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雕梁画栋的颐和园,气势恢宏的鸟巢……这次,我终于有了近距离感受这些建筑就之美的机会。”期末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小文就和同学们来到北京,开启了他们的研学之旅。

    ②研学,对他们来说,已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7年寒假开展研学活动至今,该校学生的研学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丝绸之路、故宫博物院、茶马古道、东江水系……

    ③研学不同于单纯游玩,是主动探究的过程。研学是以“研”为重点,以“学”为目的,以“行”为方式的活动,比单纯游玩有更立体的学习目标、更丰盈的活动内容和更适切的研学规划。研学课程与统整项目课程的深度联结,也是学生把知识“放回”真实世界的“助推器”。

    ④生活即教材,世界即课堂。研学活动从有限的课堂和学校时空延伸到教育的全时空、全过程。在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交流与沟通,试着合作和互相帮助,增强创新和创造能力,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提升文化理解能力,这正是国际上公认的5C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更重要的是,以脚步丈量对祖国的担当与责任,用体察形成对世界的了解与包容。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27日,有删改)

    【筛选信息】

    【分析数据】

    【综合辨析】

    (1)、下面关于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题为《乱象》漫画中,描绘的是一位研学机构的导游带着学生进行研学活动,但带给学生的感受是“到此一游”,讽刺了某些研学机构既无“研”也不“学”的现象。 B、材料二;图表可见2018-2026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在波折中增长。 C、材料三:一个好的研学旅行产品,可以不具备明确的主题和课程实施计划。 D、材料四:研学是主动探究的过程,研学活动从有限的课堂和学校时空延伸到教育的全时空、全过程。
    (2)、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二中图片,补写出一条探究结果。

    2020-2024年,研学旅行机构数量

    (3)、你认为材料四中学校组织的研学属于好的研学旅行产品吗?请结合材料三说明理由。

六、(16分)

  • 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麦场

    露渊

    ①今天外出路过郊区村庄,看到了那些挺着肚子的麦苗,感觉很亲切,我仿佛已经闻到了它们特有的香味。

    ②我的年少时光,是在麦场度过的。收麦子的时候,把自家田里所有的麦子都集中在一起,先扎堆,选个好天气再一捆一捆晒开,等太阳照去麦穗上浮着的露水就可以铺场了。

    ③铺场可是个技术活,首先在麦场中间立起一捆麦子,然后顺时针均匀地一层一层把麦秆铺成圆形,铺好的麦场看起来只有金黄的麦穗,丝毫看不到麦秆,能把麦场铺成这样的一般都是长辈们。像我,这个时候只配搬麦捆,解绳子。

    ④记忆中最初的碾麦子的场景是父亲牵着我家的骡子套着磙子,一圈一圈地碾压,我们拿着扫把在边上尽量把那些被碾压出局的麦穗扫进去。天气很热,父亲不时地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我看见骡子大张着鼻孔,喘着粗气奋力前行,身上都是一条条汗水印儿。牵着骡子反复碾压,直到看见麦穗和麦秆发白,变得柔软,父亲才牵着骡子走出麦场在一旁歇着,喝口茶,用草帽当扇子,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

    ⑤这时候,母亲拿着一种叫作木杈的工具开始拾麦秆。只见母亲把木杈反扣在麦秆上,轻轻地拾那些没有麦粒的麦秆子,母亲拾成堆,我和姐姐抱出麦场。天气很热,麦场上碾碎的麦秆子像浮尘一样到处都是,落在我们的头上和脖子里,我们满身的汗水和那些浮尘粘在一起,奇痒无比。

    ⑥这样的工序进行三次,那些麦粒就彻底脱离了麦秆。姐姐用推板往前推那些麦粒,母亲用扫把在后面扫,父亲用木锨把麦粒堆到一起。金色的夕阳下,我们的麦粒堆成形,这时候的晚风是最通人情世故的,它会慢慢登场,吹动着父母喜悦的心情。只见父亲把嘴唇隆成圆形,开始一边扬场一边吹口哨,那可不是一般的口哨,那是庄稼人和风的暗号。

    ⑦父亲站在麦粒堆边,手里紧握着簸箕,俨然是一位将军。随着风向,扬起一木锹带有麦秆和麦屑的麦粒,那些麦粒黄灿灿地落在附近光滑的地面上,麦秆和麦屑就被风吹走。整套动作干净又麻利。

    ⑧装麦子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父亲捧起麦粒,闭上眼睛,闻着麦香很是陶醉。我们会迫不及待地抓起麦粒吹一下,仰起头把那些麦粒放进嘴里,越嚼越香,泛着白面味,那种喜悦和幸福如今还在内心深处珍藏。

    ⑨然而我们的麦粒还没来得及清理,大雨突然造访,扫帚、木锹……样样家伙都用上,七手八脚忙了半天,总算用塑料布遮住了麦子。以防万一,父亲不得不在雨中看守麦场,那幅场景,我至今难忘。

    ⑩我提着马灯,姐姐端着饭盆,倾斜着身子,尽量把饭盆遮住不让雨水侵犯。她的两只眼睛眯成一道线,时而使劲闭上一只眼睛,摇摇头,尽可能地甩去一点点雨水。雨水遮住了我的眼睛,我好想哭,一只手不停地抹着眼睛上的雨水。

    ⑪远远地看见父亲把化肥袋子折进去一个角顶在头上,在架子车下面铺下一个袋子坐在那里,孤独地呆愣着。好在这种天气蚊子很少,它们弱小的身躯,无法抵御狂风暴雨,所以不知去向。

    ⑫父亲接过饭盆,架子车很小,没办法让我们三个人都躲在下面避雨,父亲怕我们淋雨,让我们回去了。我提着马灯,姐姐拉着我的手,就在拐弯处我看到了父亲若隐若现的背影。

    ⑬我不知道支撑父亲生存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那个雨夜,父亲高大的身躯是怎么躲在架子车下的。只是那个夜晚,父亲的身影让我觉得,庄稼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的人。时至今日,每当我遇到坎坷,父亲在那个雨夜看守麦场的身影都会及时浮现在脑海,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与接受生活的风雨。

    【初读·梳理】

    【朗读·配乐】

    【析读·批注】

    【研读·联结】

    (1)、选文回忆了作者幼时一家人①→碾麦子→②→堆麦子→扬麦子→装麦子的过程,③(填事件)使“我”自喜而悲,却也获得了新的启示。
    (2)、按要求为句子选择背景音乐并完成朗读设计。

    A.低沉舒缓的钢琴曲                           B.紧张急促的鼓乐                           C.悠扬明快的小提琴曲

    朗读卡1

    然而我们的麦粒还没来得及清理,大雨突然造访,扫帚、木锹……样样家伙都用上,七手八脚忙了半天,总算用塑料布遮住了麦子。

    【设计思路】我选择B做背景音乐,朗读时语速要加快,“突然”“样样”“总算”等词重读,突出雨下得急且大,表现作者一家遮麦子时的着急和成功后的庆幸心理。

    朗读卡2

    牵着骡子反复碾压,直到看见麦穗和麦秆发白,变得柔软,父亲才牵着骡子走出麦场在一旁歇着,喝口茶,用草帽当扇子,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

    【设计思路】______

    (3)、回忆性散文常常交织运用双重视角。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麦场》

    儿童视角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批注】向百草园中的动植物们——告别,这是小鲁迅最情真意切的直接表达,充满童趣。

    父亲站在麦粒堆边,手里紧握着簸箕,俨然是一位将军。

    (1)【批注】

    成人视角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批注】

    时至今日,每当我遇到坎坷……去面对与接受生活的风雨。

    【批注】父亲看守麦场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成年的作者从父亲身上得到的生活启示,饱含深意。

    (4)、同样写夏季淋雨,你认为本篇文章的作者与刘湛秋《雨的四季》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两篇选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表达了什么情感或主题。

    链接材料: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

    ——刘湛秋《雨的四季》

七、综合表达(11分)

  • 8. 班级准备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现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1)、下面是主持人小苏拟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将内容补写完整。

    朋友是疲惫日子里的一把摇椅,温柔地为你摇曳入眠的节奏;

    朋友是寂寞日子里的一首歌曲,

    朋友是平凡日子里的一本好书,清晰地为你记载生命的感动。

    (2)、在讲述交友原则时,小苏说:“我家家教很严,不能随便带人到寒舍,令尊常常告诫我,与人相交贵在真诚,所以我要做个坦诚的人。”小苏的发言里,用得不妥的词是① , 作为小苏的好朋友,你会这样提醒他:②
    (3)、本次活动中,赵知新、钱习之、孙近思、李乐之等几名同学想要结交更多的朋友,他们的名字都来自古诗文名篇。请从其他三位中选择一位,仿照示例,帮他做张名片。

    (示例)姓名:李乐之

    出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寓意:以学为乐,快乐学习。

    (我选)姓名:出处:寓意:

    (4)、班级素材组搜集到了以下材料作为班刊第一个栏目《榜样》的内容。读了以下内容,对你日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50字左右)

    13岁的街式滑板冠军崔宸曦、17岁的射击冠军黄雨婷、22岁的乒乓球冠军孙颖莎……杭州亚运会上,一批年轻运动员奋勇拼搏、勇创佳绩,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敢打敢拼的锐气,在亚运赛场上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

八、写作(60分)

  • 9. 初中生活如约而至,少年时光迎来新篇。若留心观察,你便会发现,在这美好的校园里,每天都有可爱的人们擦肩而过,每天都有感动的故事悄然发生,每天都有动人的风景萦绕心扉……在新的学期,你一定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感受,请拿起笔,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

    【写作要求】

    请你以“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①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

    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

    ③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⑤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