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练笔

    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同处于暴风雨下,当它们看到海燕的表现后,会产生哪些想法?幡然醒悟,改变自我?不予理睬,唏嘘嘲笑?

    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试着写一组对话,表现它们当时的心理。

  •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囚 鸟

    秦羽墨

    ①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作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②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③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④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⑤“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⑥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⑦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⑧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索(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⑨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不如意,债务缠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⑪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缕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处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⑫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画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⑬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下列情境下“囚鸟”的行为,并揣摩它的心情。

    情 境

    行 为

    心 情

    “我”刚刚发现它时

    “我”吃完晚饭后

    “我”第二天打开窗子后

    (2)、第②段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你会选择哪一句放到第⑩段的横线处,为什么?

    A.卧室、人、灯,加安静的鸟,这是完美油画的构成。

    B.一间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

    (4)、根据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托物言情”的写法。
  • 3、比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  ……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  ……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节选自高尔基《海燕》 创作于1901年) 

    【乙】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

    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

    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

    蛇吓了一大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

    “你要死了吗?”

    “是的,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痛快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

    “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     

    (节选高尔基的《鹰之歌》  写于1895年)

    (1)、乙文中“蛇”这个形象就相当于甲文中的哪些形象? “蛇”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目的是什么?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品析其中的妙处。

    ①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 ——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 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②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3)、甲文中的海燕、乙文中的鹰在文章结尾处都竭力“喊叫”,从它们的“叫喊声”中你听出了作者高尔基怎样的内心渴求?
  • 4、为了更好地了解鸟的知识,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请你仿照例句中对鸽子和荆棘鸟的写法,为海燕写几句简短的话。

    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为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海燕:  

    (2)、在中国诗歌长廊中有很多吟诵“大雁”的诗,请你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①诗歌出处:《》 

    ②诗歌作者:

    ③字体:

    ④书法赏析:

    (3)、王燕很喜欢看科普类文章,她发现《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中的一段文字有几处错误,请你帮她修改。

    【甲】斑头雁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是因为在斑头雁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种对氧原子有特别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造成的。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他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乙】可在近9000米左右的高空从容自在地飞行。

    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应将“”删去。 

    ②【乙】处画线句子语意重复,应将“”或“ ”删去。 

  • 5、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使之构成排比。

    初中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常常令我浮想联翩,获益良多。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仿佛听见那位良师抑扬顿挫的教导高尔基的《海燕》让我恍然看见那群海燕矫健无畏的英姿

  •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顽强的冬青却抖擞出少有的精神,开始抗议季节越来越显露出的严厉。

    ②河流也哽咽了它往日浮躁的喧哗,连浪花都不再张扬。

    ③初冬这些日子,寒流会不停地从北方滚滚而来,直到把绿色层层褪尽。

    ④苍凝的远山中,嶙峋的顽石都披上了寒霜。

    ⑤收获后的土地黯然抖落劳碌的喘息,全身心地进入了酣眠中,显得越加辽阔和厚重。

    A、④①③②⑤ B、④②③⑤① C、③⑤④②① D、③①④②⑤
  •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如毛的细雨无因地由天上洒落着。

    ⑵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黄绿的眼。

    ⑶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

    ⑷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

    A、拟人    夸张    排比    夸张    B、拟人    夸张、比喻    排比    比喻 C、比喻    比喻    拟人    比喻    D、比喻    夸张、拟人    排比    比喻
  • 8、下列各项中,括号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傲地飞翔”“热情的火焰”“感情色彩”“蜿蜒游动”(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B、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句是祈使句)   C、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画线部分是主语)       D、“一带一路”倡议,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这句话有语病)
  •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苍茫的大海上,狂风(quán)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ào)地飞翔。 B、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fèn)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C、它从雷声的振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它深信,乌云遮(zhē)不住太阳,一是的,遮不住的! D、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yǎn)游动,一恍就消失了。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读陈毅同志诗词有感

    张爱萍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

      读完《陈毅同志诗词选集》最后一首《题西山红叶》,掩卷深思,激动难抑。回想陈毅同志横戈跃马、奋斗不息的一生,这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就像那霜重色愈浓、历久而弥真的红叶么!

    陈毅同志的一生,很长时间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度过的。面对各种严峻的考验,陈毅同志镇定自若,坚毅顽强,对革命的前途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他那些在密林里、在马背上写成的诗歌,那些溅着血迹、染着炮火硝烟味的诗歌,充分反映了他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艰苦的环境,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一九三四年秋,红军主力北上抗日,陈毅同志因负重伤,奉命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争。陈毅同志自述,在赣南地区的这三个年头,是他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是的,“野营人对雪光横”,不能谓之不难;“天将午,饥肠响如鼓”,不能谓之不苦;“日搜夜剿”“满山抄”,不能谓之不险。但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面对困苦、生死考验的呢?“莫怨嗟,稳脚度年华”,何等的沉着!“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何等的坚定!“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何等的风趣!“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何等的乐观!如果说,《在赣南游击词》等诗篇中,陈毅同志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已经得到了突出的展现,那么脍炙人口的《梅岭三章》,则更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那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九三六年冬,陈毅同志在梅山被围。九死一生之际,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耿耿忠心,在衣底留下了他那豪气入云的“绝笔”,写下了他向党向人民的铮铮誓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诗的前两句,劈头以率直的“断头今日意如何”自问,以“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慷慨高歌作答,如空谷响震雷,声势已显不凡。下面两句悬想之词“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更是雄风飒飒,如千军万马席卷而来,金鼓齐鸣声震长空,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一个共产党人,壮怀激烈,虽死犹生,生要持枪跃马,为推翻反动统治奋斗不息,即使化为鬼魂,还要高举革命的旌旗,踏平阴间阎罗的地府,这种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多么深挚,多么感人啊!

    陈毅同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一向严于律己。“随伴人民与党,幸得长期培育”,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居功自傲,而是把一切成绩都归于党;“念我数十年,庸碌愧声闻”,为党和人民做了那么多事情,他没有一点自满,反而总是为自己贡献太少而惭怍;“铲除旧制度,革命志勿休”,数十年来为革命累断了筋骨染白了头,但是他没有一点歇一歇脚喘一口气的想法,而是努力再努力,加油再加油。在《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一诗中,他激情洋溢地写道:

    我是一党员,更应献至诚。

    个人太渺小,党群才万能。

    念我数十年,庸碌愧声闻。

    今后几时期,正路再遵循。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同志生前写的这几句诗,生动地概括了他傲霜斗雪、倔强峥嵘的战斗一生。展诵陈毅同志的诗词,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品质,我们一定要继承“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去夺取新的胜利!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就像那霜重色愈浓、历久而弥真的红叶么!

    (2)、文章开头的诗歌能否去掉?为什么?
    (3)、陈毅同志的诗歌反映出哪些精神?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六十三岁生日述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阅读陈毅的《岳麓山顶眺望》一诗,完成小题。 

    岳麓山顶眺望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

    陈毅

    岳麓山头任我行,三湘眼底绝风神。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固。

    战争破坏归陈迹,建设峥嵘定太平。

    终到山河澄清日,主持华夏是人民。

    【注】①三湘:指湘潭、湘阴、湘乡。这里借指湖南。②洞庭:洞庭湖。此两句是岳麓宫的楹联,被作者引用在此诗中。

    (1)、试从诗歌体裁和写作背景的角度比较本诗和《梅岭三章》的异同点。   
    (2)、本诗与《梅岭三章》都有一句表达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请分别把它们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梅岭三章(一)               别云间

    陈毅                   夏完淳

    断头今日意如何?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创业艰难百战多。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此去泉台招旧部,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旌旗十万斩阎罗。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从《梅岭三章》“                    ”和《别云间》“                ”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均属绝命诗。(各填一句诗)
    (2)、《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旌旗十万”言牺牲之巨大,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
    (3)、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 13、八一学校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学校拟邀请曾参加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英雄少年陈浩,于2月25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请你以八一学校德育处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2)、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学校对同学们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下图是开展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图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反映的内容。

    八一学校“我最崇拜的人物”调查统计图表

    (3)、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我心目中的英雄》片段,请你帮助修改。

    想到霍金,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深邃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甲】虽然,他全身瘫痪,只要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但是他仍然坚强地面对生活。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失去太多:他的手指还能活动;他的大脑还能思考;他有终生追求的理想;他有他爱和爱他的亲人和朋友;他还有一颗感恩的心。【乙】面对人生的苦难,让人由衷地敬佩他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修改为:

  • 14、默写。
    (1)、《梅岭三章》中表现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的同志们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的两句诗是:
    (2)、“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是古代仁人志士推崇的一种生死观,这首诗中的“”,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3)、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
    (4)、最能起统领全篇作用的一句诗是
    (5)、诗中与“烽火连三月”一句内容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 1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怀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②③⑤
  •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序和三首诗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的。
    B、这三首诗在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
    C、“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表明心迹: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
    D、这三首诗把现实与想象、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 17、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 B、南国烽烟正十年。(借代,“烽烟”代指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C、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取义成仁”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D、人间遍种自由花。(借喻,“自由花”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获得自由)
  • 18、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南国烽烟正十年。(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
    B、血雨腥风应有涯。(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镇压)
    C、取义成仁今日事。(这里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D、人间遍种自由花。(虚构的花名,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1教育网
  • 1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或重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断头/今日/如何 B、南国/烽烟/十年 C、血雨/腥风/有涯 D、旌旗/十万/斩阎罗
  • 20、小练笔

    在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情感、哲理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哲理具有可感性。

    《断章》中,诗人通过“桥上”“风景”“楼上”“明月”“窗子”“梦”这几个意象,表达出了刹那间的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风雨吟》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借鉴上述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