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学校开展“读名著,成就人生”主题读书会。你受邀参加读书会。 
    (1)、体会。一个好的书名,往往内涵丰富。请仿照示例,从下面名著中,任选一部,解读其书名。80字左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红星照耀中国》

    解读示例(《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意为早上还是盛放的花朵,傍晚已然落下,被人依依不舍地捡起来,喻指书中所写的都是晚年的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说人物。在读书会上,你还分享了“初中经典名著阅读技巧——归类法”。请根据阅读积累,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归类

    人物

    篇目

    相关情节

    抗争精神

    孙悟空

    《西游记》

    林冲

    《②

    风雪山神庙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与寒冷的自然环境、病魔作斗争

    (3)、论选择。《傅雷家书》中父亲告诫儿子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近年来也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学生,他们不畏难、不惧苦,主动返乡就业,参加振兴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何看待青年返乡就业振兴乡村”引发网友的热议。请围绕这个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 2、文言文阅读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乙】精骑集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节选自《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 ①滑稽:比喻巧言善辩。②旬朔: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nǎng):从前。⑥寻绎:寻求,反复推敲。⑦省: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以观     乃丹帛曰 B、衾拥覆     钱覆其口 C、主人再食     吾三省吾身 D、走送       执策而临
    (2)、下面对《送东阳马生序》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本文属赠序,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B、“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一个细节既写天气严寒,又表明作者家境贫寒,求学艰难。 C、“以中有足乐者”指宋濂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同舍生锦衣玉食也不羡慕。 D、因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4)、对比手法是常用表现手法,【甲】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5)、著名作家王蒙说:“学习可以增智、可以解惑、可以辨是非。”【甲】【乙】两文都是有关学习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从中获得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
  • 3、古代诗歌阅读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面对《行路难》(其一)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 B、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来增强信心和信念。 C、第十一、十二句,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这首诗感情充沛,跳荡纵横,一波三折,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仍怀有希望的感情。
    (2)、请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
  • 4、现代文阅读Ⅱ

    远行

    李森祥

    ①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②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③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检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④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⑤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不认识,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⑥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们妹的脸上瞟。 

    ⑦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⑧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⑨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⑩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⑪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⑫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⑬该上路看,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回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⑭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 的确跟过年一样。

    ⑮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 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⑯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⑰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

    (1)、“我”征兵体检合格后,准备离家远行,母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请补充完整。

    第一件事:母亲杀鸡,做儿子最爱吃的菜。第二件事:①第三件事:②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⑯段画线的句子。

    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

    (3)、文题是“远行”,文章却多次写“门”,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多次写“门”的作用。
    (4)、班里准备举行“李森祥作品朗诵会”,有同学打算朗读文中的第⑨~⑮段,你觉得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请做选择,并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陈述理由。

    A.高亢激昂  B.平缓深情  C.悲痛婉转

    选择:理由:

  • 5、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筷子趣谈

    李贤武

    ①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用餐工具。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中国的劳动人民吃饭时偶尔用两根树枝夹着吃,发现树枝比用手方便了许多,于是,这种夹食物的工具——筷子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起来,上自君王,下至农夫,无一不会使用筷子。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其装潢之多样,更是不胜枚举。

    ②古时筷子称“著”,闽南话至今仍用此音。后来,吴人为了避忌“著”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著”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夹提”,意思是夹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筷子的使用功能。

    ③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为止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牛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境一双“金著”,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著,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著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著竹”的竹子,产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著,坚结如象牙,作著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实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④中国人做事一向是很讲究的,就拿筷子来说。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使用时一般是两根,代表好事成双。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很人性化。开宴前,筷子总是被整齐地摆放桌面上,显得温馨而从容。无论长的面,圆的丸子,大到腿骨,小到蚕豆,凉拌黄瓜,精细发菜,还有入口即化的藕粉,甚至连羊脚巴里的骨髓,它都可以手到擒来。

    ⑤筷子简单易制,温润柔美,体现了东方人的性情。它发明于中国,流行于东南亚,逐渐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现在使用筷子的人占全球一半以上,这就是它简易好用的最有力证明。

    ⑥现在有的人聚餐时,“公款”改成了“公筷”,既环保又卫生。但这只限于小宴。婚丧嫁娶的大宴,一般均在午餐时进行。宾客满座,菜品满桌。繁文缛节之后,大家早已腹鸣如鼓,一双公筷便显得力不从心了,须给每位配备“双枪”方可满足。

    (选自《河西文艺》2020年第233期,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市疾控中心的11位专家,专门去餐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就近选择了一家餐馆,一共点了6道菜,他们把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另外,还特意点了一道菜,作为空白时照。吃前,采集了饭菜样本。饭后,又进行了一次取样。餐前餐后一共取了19份食物样本。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如下:

    餐前

    结果(cfu/g)

    餐后结果(cfu/g)

    公筷

    非公筷

    未食用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

    盐水虾

    160

    150

    220

    -

    干锅茶树菇

    1100

    4600

    79000

    -

    炒芦笋

    30

    30

    530

    -

    咸菜八爪鱼

    60

    20

    5000

    -

    香辣牛蛙

    60

    150

    560

    130

    注:cfu/g表示每公克样品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总数。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1)、下面对“筷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用餐工具。 B、古时筷子称“著”,形象地道出筷子的使用功能。 C、用餐时,筷子的使用一般是两根,代表好事成双。 D、筷子简单易制,温润柔美,体现了东方人的性情。
    (2)、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举例子) B、“非赐汝金,盖赐卿以著,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著表直”的典故。(引资料) C、一双公筷便显得力不从心了,须给每位配备“双枪”方可满足。(打比方) D、饭后,又进行了一次取样。餐前餐后一共取了19份食物样本。(列数字)
    (3)、市疾控中心根据材料二得到的结论,准备了三幅图片,打算选择其中一幅作为本市餐厅的公益广告,【材料三】的图片最适合的是哪一幅?为什么?
  • 6、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文天祥

    《过零丁洋》

    直抒胸臆,体现诗人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壮志。

    白居易

    《②》

    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表现杀敌报国,北定中原,了却收复故土的心愿。

    诸葛亮

    《出师表》

    对偶,临危受命,勇担重责,挽回败局。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以落花自喻,表达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春望》

    以乐景写哀情,描写“花”“鸟”表达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 7、中华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它闪烁在戏曲斑斓的脸谱中,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丝弦上,传扬在诗文浪漫的意境里。

    (一)传统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起源于原始歌舞,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看舞台上的一出出戏,演员们演的或许就是他自己的悲欢离hé( );或者说,人生的故事就出现在舞台之上。正所谓:旦生净末且端 , 如戏人生路正长。

    (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hé( )      ②( )

    (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二)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他们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文房四宝创造出来的线条艺术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推崇:②文房四宝:

    (4)、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体现书法之美和戏曲之美的两副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鸟欲高飞先振翅 ②铜撇金捺似龙飞 ③曲调幽雅扬白雪④墨有千秋日月汐

    ⑤亭声婉转遏行云 ⑥梨园演古今往来⑦雪舞香梅报春早 ⑧铁划银钩如凤舞,

    ①戏曲:②书法:

    (5)、
    (三)
           民族乐器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音乐文化陶醉了一代代中国人。民间艺人一生致力于民族乐器的应用、推广与研究,为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可以称为是乐曲中的顶峰之作。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它闪烁在戏曲斑斓的脸谱中,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丝弦上。 B、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 C、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音乐文化陶醉了一代代中国人。 D、民间艺人一生致力于民族乐器的应用、推广与研究,为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成一株麦子

    范会新

    ①离故乡越久,越远,我越怀念故乡四野绵绵的麦子。麦熟时节,金风浩荡,正是大地最丰腴的时候。

    ②小满节气一过,麦粒就开始饱满,沉甸甸的麦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微风吹拂,金色的麦浪扬起一阵阵浓郁的麦香,沁入了农人的心脾,他们的笑容在五月的阳光里绽放。在北方,麦子就像母亲,她把成熟、丰收的气息弥漫在空气里,召唤生命的延续。

    ③麦子熟了,在布谷鸟的叫声里成熟了,在乡村的记忆里成熟了,在父亲的镰刀下成熟了……

    ④每到这个季节,平时寡言的父亲此时突然变成一个魄力非凡的将军,指挥着全家老少抢收麦子,因为这是一家人一年的全部口粮,是我们兄妹几个的学费。如果遇上刮风下雨,长势越好、麦穗越大的麦子,倒得就越厉害,出芽越严重,减产就会越多。

    ⑤记得那年高考,我成绩不稳,对前途感到渺茫,一度萎靡不振。当时正赶上麦子抢收季节,天刚蒙蒙亮,我们兄妹几个就在父亲一声接一声催促下奔赴麦田。

    ⑥大片麦子在父亲的身后齐刷刷倒下,麦芒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很快,父亲便超出我们很远。父亲回头望向我们,催促着:“加把油,趁着早上的露水,麦子潮润,赶紧割,等到中午阳光强烈的时候,你们更干不动了。”只是,无论我怎么用力,都不会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被太阳炙烤、被麦芒扎痛、被镰刀磨出血泡的手早已力不从心。

    ⑦为了赶工,父亲干脆不让我割麦,让我在后面捆麦子。不知道是阳光太毒,还是我的力气有限,无论如何用劲,我也捆不牢麦子。即使后来我学会了,还是把麦子捆得松松垮垮,而我的腰早已酸痛无比,我时不时地直起腰,拧着被汗浸湿的衣服,疲惫、失落,莫名地,我就站在麦田里哭了起来。

    ⑧父亲来到我跟前,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说:“读书,做人,跟种麦子一样,只要你勤快,灌溉施肥,就会有好收成。咱们穷人家的孩子,要活成一株麦子,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熬过风霜雪雨,才能长出饱满的麦粒,颗粒归仓。闺女,养足精神,再战一年,好好收获属于你的麦田。”父亲的话意味深长,唤起我内心的某种力量。我瞬间哽咽,眼泪夺眶而出,一颗一颗滴落在脚下的麦田里。

    ⑨这是一向沉默的父亲对我的期待,对一地麦子的期待。一株麦苗,就像一个农人,用一生光阴,昂然挺立,栉风沐雨。这是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用多年的生活体验,感悟出的朴素哲理。

    ⑩父亲把搭在脖子上的毛巾用力在脸上一擦,又开始埋首割麦,麦田就像父亲的战场,镰刀是父亲的笔,他大手一挥,一手握住麦子,一手挥舞着镰刀,在田野上“挥毫泼墨”。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满身滚圆的汗珠,刺痛着我的眼。

    ⑪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战场。那年麦收过后,父亲卖掉麦子换来学费,送我重返校园。我的心中满溢着父亲在麦田割麦时的干劲,重整旗鼓。第二年,我如愿考取了一所高校。

    ⑫多年后,我离开家乡在外工作,遇到坎坷时,我都会想到父亲的那句话,穷人家的孩子,一定要活成一株麦子,不畏风霜,向阳生长。父亲的话总能抚去我内心的浮华,让我的心贴近泥土。

    (1)、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离开故乡多年,“我”怀念起故乡的麦子————收麦时疲惫、失落,“我”站在麦田里哭泣————父亲卖掉麦子,“我”重返校园,如愿考取高校——多年后,遇到坎坷时,“我”总会想起父亲的话。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3)、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活成一株麦子”的妙处?
    (4)、请结合选文内容,从人物刻画手法入手,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拯救“网瘾老人”需要多管齐下

    张玉胜

    ①前不久,千万粉丝主播“秀才”账号被封一事冲上热搜。据公开报道,“秀才”的粉丝多为中老年女性,有“中老年妇女收割机”“养老金杀手”之称。此事引发网友对老年人线上社交之困的热烈讨论。刷短视频、交友婚恋、网络购物、在直播间打榜应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放飞自我,有的甚至“茶饭不思”,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向记者发出了类似惊叹:“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9月26日《法治日报》)

    ②说到沉迷网络,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对青少年群体的担忧,然而近年来的“网瘾群体”却出现了老龄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60岁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整体比例快速上升。截至去年底,老年网民规模已达1.53亿。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至6小时。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和网络群组,刷手机昼夜颠倒、茶饭不思,已成为一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③相较于沉迷网络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银发低头族”或会对其身心健康具有更大危害。年龄增长本已造成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和老化,长时间使用手机,势必会对眼睛、颈椎造成更大压力;长时间无规律生活,也会导致胃肠系统功能紊乱。不仅如此,鉴于老年人网络知识匮乏,极易被伪科学迷惑,甚至稀里糊涂地泄露个人信息,成为电信诈骗的忽悠目标,从而带来包括人身安全、财产等一系列风险。一些老年人热衷网络购物,轻信主播忽悠,家里快递堆积如山;还有的深陷网络骗局,被骗钱骗感情。透过记者采访可知,老人们普遍具有“孤独感”和“脱节感”,热衷网络社交是为了寻求“归属感”。这或与“银发族”独居、空巢等现象不无关联。在虚拟生活空间里,他们可以率性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空虚;而由从众性带来的虚幻安全感,又极易让其产生“紧跟时代步伐、不被边缘落伍”的归属成就感。

    ④帮老年人远离“网瘾”,不能一刀切地硬性“断网”,而需要因势利导地综合施策。这亟须国家、社会、企业和家庭等多个层面的多管齐下。破解老年人孤独寂寞心理,子女要率先放下手机,走出网络沉迷,多抽时间陪伴父母,并引导老人养成积极健康有节制的生活习惯;网络平台要管理好内容,对含有误导、欺诈等内容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在其应用系统内可加入自动弹出“已使用时问”或“请注意休息”等提示性功能,帮助老年人自制;要设置便捷的投诉机制,方便举报查处。手机生产厂家也应生产并安装专门针对“网瘾老人”的“防沉迷系统”,超出时间便自动关闭有关软件,只保留接打电话功能。

    ⑤在现行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虽不乏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性举措,但尚无对其网络行为保护的具体明确且具实操性条款,这就需要国家从立法层面予以完善制度设计。社会上的老年大学要努力适应老年人求知、求变、求新心理,吸引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投身终身学习;社区应多组织户外活动,增强文娱吸引力,并加快社会设施的适老化、无障碍化建设,为老年人走出家门、远离网络提供便利。

    (来源:燕赵晚报)

    (1)、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千万粉丝主播“秀才”账号被封一事冲上热搜引出当前社会现状:一些老年人身陷网络,成为“银发低头族”。 B、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述了“近年来的‘网瘾群体’出现老龄化趋势”这一观点。 C、在现行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已经出台有对老年人网络行为保护的具体明确且具实操性条款。 D、这篇文章采用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第①段)——分析问题(第②③段)——解决问题(第④⑤段)。
    (2)、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你的好朋友小明近日有一件烦心事向你诉说,他的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状况一般,却整日沉迷手机不能自拔,想请你给他支招。请结合文章内容,给小明支招,解决烦心事。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余一小舟 ②上下 ③惟长堤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上下白     不敢出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势     恢弘志士气 (《出师表》) C、日更定矣        斯陋室 (《陋室铭》) D、回风竹        斗蛇行 (《小石潭记》)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无 树 飘 花 片 片 绘 子 瞻 之 壁 不 妆 散 粉 点 点 糁 原 宪 之 羹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
  • 11、智利当代著名诗人聂鲁达称艾青为“中国诗坛泰斗”。“泰斗”意思是指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图书馆设立了“艾青专栏”,请你为艾青写一段60字左右的简介,必须要用到“泰斗”“现实主义”“歌唱”“祖国”这四个词语,点出其风格、地位、主要特点等。
  • 12、某校文学社举办“走近《艾青诗选》”的主题活动,请你结合阅读《艾青诗选》的经历,参加这一活动的策划工作。以下是小记者撰写的活动通讯报道,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走近诗人,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②本次主题活动包含了“走近诗人”和“品读诗行”两个主要环节。

    ③品读诗行,则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艾青诗作中那鲜明的意象和厚重的力量。

    ④进而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人民和土地,铸就更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⑤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更深刻地走进诗人的文字和情感,理解艾青诗歌独有的特点及深沉情感与哲思。

    A、⑤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⑤①③④②
  • 13、【述自强心得】小文觉得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长津湖》这样的电影战争画面过于惨烈,没必要看。你是否同意小文的观点?请阐述理由。
  • 14、某中学开展“君子自强不息”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敬自强英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自强不息的英雄和先锋。如致力于肝胆外科研究,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吴孟超院士;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解决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院士……

    请根据画线句内容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百年杏林披肝沥胆解病痛

    下联:万亩稻田

  • 15、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线上学习期间,要特别注意用眼,合理使用和选择电子产品,确保科学用眼。

    修改:在“用眼”后面加上“卫生”。

    B、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修改:去掉“是否”。

    C、我国高铁建设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

    修改:在“货运”后面加上“的要求”。

    D、后疫情时代,随着数字生活方式不断深入,使得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

    修改:把“使得”删掉。

  • 1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时代的光芒,不只来自那些       的英雄,更来自无数的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在疫情中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____。面对疫情,他们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发光发热。灾难面前,他们的____与勇敢,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____的底色。

    A、容光焕发 可歌可泣 善良 美丽 B、熠熠生辉 如泣如诉 慈爱 亮丽 C、熠熠生辉 可歌可泣 善良 亮丽 D、容光焕发 如泣如诉 慈爱 美丽
  • 17、根据拼音,写出现代汉语。

    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引述《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解释“君子”。自此,“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也成了清华的校训。尊重别人,kè shǒu时间,宽容待人,有风度,有教养,便是“厚德载物”;xīn wú pang wù , 不忘初心,坚持bù xiè , 敬业,乐业,便是“自强不息”。梦想,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努力做好这两点,你也就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句诗。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19、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人生无常,时起时落。有时是“春和景明,①”的风平浪静,有时是“②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柳暗花明,有时是“③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超然脱俗,有时又是“鸡声茅店月,④”的辛苦愁思;有时会面临“云横秦岭家何在?⑤”的失路悲慨,遇到“沉舟侧畔千帆过,⑥”的处境。但正如苏轼《水调歌头》所言,“⑦ , ⑧ , 此事古难全”,所以,我们要有李白《行路难》“⑨ , ⑩”的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安守一颗超然之心,人生才能笑看风云。

  • 20、当我们聚焦于大自然的微小细节时,美的惊喜就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昆虫之间。阅读下列《昆虫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勺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幼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②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1)、上述选段中,它指的是①(昆虫名),作者介绍了它②(事件)的过程。
    (2)、结合原著内容,选出昆虫的对应昵称。(请在答题卡的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A.大自然的舞姬        B.天才的纺织家        C.发光的肉食者        D.美丽的“杀手”

    ①螳螂:        ②孔雀蝶:        ③狼蛛:        ④萤火虫:

    (3)、结合选段内容,请你写出有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至少两点)。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