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中国政府)均不承认其外交地位。要通过谈判进行,要他们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
2、《唐宁街岁月》书中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A、确保了政治决策的正确性 B、保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C、导致了政党分肥制现象的出现 D、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
-
3、唐律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所谓:“失礼之禁,著在邢书”。由下表可知(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唐律是秦汉以来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 -
4、在英国“议会”一词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从而调整封君与封臣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以下关于《大宪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后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度 B、标志着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C、构成了世界性法律体系“民法系” D、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
-
5、公元前5世纪,雅典某机构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是否应当以陶片放逐法放逐一位势力足以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该机构是( )A、元老院 B、议事会 C、陪审法庭 D、公民大会
-
6、《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窬(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上述史料反映了( )A、秦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B、秦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严密性 C、秦设立急递铺负责管理传递公文 D、秦建立了高效的文书传送系统
-
7、儒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早在3—5世纪,儒家思想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一带,曾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这一带国家统治的指导方针及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心理的形成与文化精神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7世纪开始,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发现了孔子。欧洲的思想家将孔子和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他们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孔子和儒家思想直接参与了西方思想发展的进程,参与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有学者评价说:“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摘编自武斌《孔子的世界》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围绕“儒家文化与文明发展”,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8、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最明显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银输出既是当时欧洲社会的经济形势所迫,又是人民大众的需要。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西欧能以充足的贵金属白银货币向东欧购买食粮,弥补了西欧的不足。以东欧的粮食养西欧的工业,为日后欧洲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二)欧洲的经济生活历来与东方关系密切,如果没有美洲的白银,欧洲就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他们继续大力从事东方和世界贸易的可能。(三)尽管欧洲从美洲获得最大量的金银,但其生产能力未能与人口和货币量同步增长。当时市场的商品还是不足,不能消化这许多贵金属货币,于是不得不以其所得的40%以上的白银外溢。而中国吸纳了世界白银的半数后市场稳定如故。
由此使人得出这样的认识:16~17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表明当时欧洲还不可能成为世界白银旋流的中心或世界经济体系中心而只是边缘地区。
——摘编自薛国中《美洲白银与欧洲价格革命》
材料二 就英国方面来看,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完成,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工业资本统治阶段。由于这一时期,英国国内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高速发展,大工厂产品极大丰富,并且已经大大超过国内市场的容量,它要求有广阔的市场以推销英国大工厂产品,要求有充足的原料供应以便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英国的毛纺织业冶金业等也都希望在印度扩大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而只有在国外办大工厂的情况下,这些产品才有市场……
还有,随着近代工厂制度在英国确立,一些英国商人看到从英国输入设备和先进技术在印度建立近代大工业,可以利用印度本地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土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正如马克思1853年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说:“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总之,英国向印度移植大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摘编自丁新艳《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近代工业化》
材料三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命运已经是国际社会中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也承认,它们在相助怪癖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负责任大国行为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认识到共同问题的存在,并承认这些问题需要采取集体行动来应对,因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命运要求人们转向共同安全原则,即从“对抗型安全”转向“共生型安全”。长期以来,人们对安全的理解是基于“对抗”的原则,而只有在“联盟”或“自愿结盟”中“安全”才被赋予“共生”的意味。然而,在气候变化、生物和数字病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太空运陨石及全球经济等共同威胁面前,“对抗型安全”几乎毫无意义。
——摘编自[英]巴里·布赞、[英]乔治·劳森著《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白银大量输出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阐述16~17世纪世界白银的旋流过程。(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把印度变成生产国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大国谋求“对抗型安全”的表现,试举冷战结束后全球层面追求“共生型安全”的史实两例。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稔知各省在沪殷商,或置轮船,或挟资本向各口装载贸易,向俱依附洋商名下。若由官设立商局招来,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并官局,似足顺商情,而张国体。拟先行试办招商,为官商浃洽地步,俟机器局商船造成,即随时添入,推广通行。
——1872年李鸿章《试办招商轮船折》
请简要评价李鸿章倡议试办的轮船招商局。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摘自汉朝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1567年(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十七年中丞周案议,将东西洋贾舶题定额,数岁限船八十,有八给引如之,后经自变量有限,而愿贩者多,增到百一十引矣。其征税之规,有水饷、有陆饷、有加增饷。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指出各自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中后期明朝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世界潮流的角度简要评价明清海禁政策。 -
11、史学家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为案例揭示历史学自身的路径及其限度。此书的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研究、叙述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以及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与当时的“当事人”对正在发生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这三部分,构成了“历史三调”。以下与“历史调”认知相同的是(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的重要观点 B、一般我们认为过去的历史只要对我们还具有某种意义,那么也是当代史 C、历史学自有独特价值,新时代的史学必须是“科学的、综合的、比较的、全面的” D、历史包括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亲历者的讲述、后人根据以往材料所描绘重构的历史
-
12、有学者认为,现代欧洲的文化是古典的元素(古代希腊、罗马),犹太的元素(基督教),日尔曼的元素的混合结果。日耳曼人在未曾南下以前虽然没有美术、科学、哲学或文学,但日尔曼人那种自由独立的精神和无限发展的力量却是他们的特质,所以终究成为欧洲的主人,这就是日耳曼人的贡献,而中古时代的一千年就是他们做这种调和工作的一个时代。材料意在表明( )A、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洋上古文化的破产 B、中古时代奠定了欧洲现代文明的新基础 C、日耳曼人调和三种文化元素实现了自我开化 D、目耳曼习惯法也是现代欧洲法律的重要渊源
-
13、1881年,伊拉克考古学家霍姆兹德·拉萨姆在巴比伦古城西帕尔(巴格达西南侧)的废墟中发现了右图这块距当时2500年的文字泥板。直到19世纪末这块泥板才受到重视,被冠以“巴比伦世界地图”的标签在大英博物馆公开陈列。以下与此相关的解读正确的是( )A、其被重视可能得益于对泥板文字的成功破译 B、此泥板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象形文字 C、此块泥板产生时人类还尚未进入到铁器时代 D、实证了希腊化时代推动了地图绘制技术发展
-
14、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非常重视浙商发展,形象地提出“地瓜经济”的比喻——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藤蔓是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下列举措符合“地瓜经济”思路的是( )A、开辟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B、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C、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D、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15、晚清时期,一些南方督抚曾与西方国家商订协议:“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下列项与此协议同属一个历史事件后果的是( )A、“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B、“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C、“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D、“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16、据史书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京西转运使程能上言:“诸州户供官役素无等第,望品定为九等,著於籍,以上四等量轻重给役,馀五等免之,后有贫富,随所升降。望令本路施行,俟稍便宜,即颁於天下。”“诏令转送使躬裁定之。”由此可知( )A、百姓按照等第缴钱由政府募人代役 B、评定等第一旦登记在户将不再改变 C、赋予行政长官转运使较大的自主权 D、允许京西路实行按评定等第服官役
-
17、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失业率远低于大萧条时期,但许多城市工人仍认为自己更贫困,因为有以下几个理由:一个理由是,随着工厂由人工昂贵的国家迁移到人工低廉的国家,西方工人不再能要求和得到他们已开始习以为常的高工资;另一个理由是,自动装置和机器人的普及正在取代办公室里的“白领工人”以及工厂里的“蓝领工人”。下列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是( )A、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使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 B、政府干预的加强使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减少 C、美国产业升级使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减少 D、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
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的领导人都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非绝大部分殖民地在战后二十年内已成为独立国家。殖民地白人曾叫嚣“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强”,作如此断言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 )A、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B、日内瓦会议使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C、戴高乐政府被迫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D、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称“非洲年”
-
19、某学习小组就历史课上的某一主题展开研究,搜集到一系列相关论文,论文题目有:《墨西哥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发展》《美国文化种族主义的内涵和实质》《论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为( )A、全球联系建立 B、文明多元起源 C、文明交流互鉴 D、殖民文化侵略
-
20、英国城市自治传统由来已久。工业革命后,市民只能享受一定程度的自治,再加上城市化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自治市的民主选举被提上日程,1835年市政法案出台了。该法令的颁布表明( )A、英国国王逐渐成为国家象征 B、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 C、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D、英国社区组织已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