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东方杂志》从1915年1月开设“法令”栏到1921年此栏结束,其公布的各种法令数目如下: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计
数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由此可见( )
A、北洋政府实现了从人治到注重“法治”的变化 B、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潮 C、北洋政府做到了“依法行事”的目的 D、这是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幌子 -
2、1912年2月的《清帝逊位诏书》中写到: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些内容( )A、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合法依据 B、标志着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C、意在挑拨南北领导人合作关系 D、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
3、如图是近代某次列强侵华路线示意图。这场侵华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推动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4、为了求富,洋务派开办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天津机器局
-
5、魏源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效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的主张。他还说,美国总统“总无世袭终身之事”;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可不谓公乎?”这意味着魏源(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有一定的近代资本主义思想 C、呼吁兴办中国近代新式工业 D、表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
-
6、据《文昌杂录》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问大臣“自古帝王英武为谁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太祖又问“将相勋臣孰为优?”,大臣对曰“萧何”。于是太祖遂将耶律氏改为刘姓,其皇后赐姓萧氏。这体现了( )A、民族间的相互学习 B、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C、辽代承袭汉朝典制 D、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
7、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映了( )
A、北宋丞相权力遭到了极大削弱 B、北宋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C、北宋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D、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
8、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 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
9、封禅泰山是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一直有着关于封禅的讨论,如南朝刘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坚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均有封禅之议。这主要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同源同祖的意识逐渐萌发 C、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加剧 D、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
-
10、下表是良渚古城反山墓地随葬器物表。由此可知当时( )
墓号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种类
12
约656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23
466件
以玉器为主,少量陶器
15
60件
少量玉器、陶器、石器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B、部落联盟通过战争获得财富 C、阶级出现初步分化 D、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农耕文明 -
11、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摘编自杨筑慧苍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英国城市化程度要低于除中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的发展都是自发的,因而在城市布局上显示出天然性、不平衡性。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规模非常惊人。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不仅仅牵涉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牵涉到精神领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均有令人瞩目的转变。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近代部分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
(万人)
城市人口数
(万人)
城市化率
(%)
1820
37377
2420
6.5
1840
41281
2769
6.7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迟滞的原因;并谈谈近代以来中英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匹配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A.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孟子: 荀子: 墨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a为例完成表格。阶段
遭遇
直接原因
a
遭到沉重打击
秦朝焚书坑儒
b
C
d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
14、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下列选项属于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是( )A、阿拉伯数字 B、象形文字 C、万里长城 D、楔形文字
-
15、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刻于宋代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等画面,并刻偈语(佛经中的唱词): “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学吸收佛教思想 C、政局动荡加速佛教传播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
16、中医药学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称于世。下列典籍按问世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温疫论》 ②《黄帝内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
17、在未修筑铁路前,东北地区以水路为主要交通路线,辽河、松花江是主要运输通道,东北地区所产的大豆和豆制品出口量很少,1890年输出总值白银37万两。铁路开通后,东北农产品出口总值在1900年为547万两,1910年为3669万两。这说明,东北地区( )A、交通状况落后于全国水平 B、农产品的殖民化进程加快 C、交通变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D、对外贸易推动了农业生产
-
18、某同学在讲述工业化进程时采用简图示意。以下排序准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
19、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
20、
对比上述两则材料所得出结论,较为准确的是( )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士人承担教化的重任 C、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 D、乡约逐步带有强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