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史书记载:“1502年,葡萄牙舰队封锁了红海和波斯湾,他们迫使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所有贸易都必须使用由他们控制的航路……奥斯曼帝国因为了保护传统商路的利益,夺取了红海的控制权,但是未能在阿拉伯海战胜葡萄牙人。”由此可知( )A、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对传统商路的控制权 B、新航路的开辟有力冲击了传统商路 C、奥斯曼帝国积极参与了新航路的开辟 D、葡萄牙完全控制了东西方商路
-
2、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B、阿拉伯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C、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 D、东学西传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完成
-
3、房龙《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
4、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在统一之后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两个地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是( )A、《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 B、《汉穆拉比法典》、金字塔 C、金字塔、泥板文书 D、《汉穆拉比法典》、泥板文书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
发展阶段
民族实体
民族精神
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形成
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融合,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
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立标志着华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九州观念的出现,反映了华夏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有了大致轮廓;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称的形成,说明华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内诸夏外夷狄”的观念形成。
秦汉时期:从华夏向汉族发展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
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大一统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内诸夏外夷狄”观念进一步继承。
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
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
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中华”来称呼这个胡汉融合的新族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如唐太宗所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将“中华”与“夷狄”对举,其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人”或汉族。内迁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汉化。
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空前疆域规模的统一;辽、金、夏、大理与两宋的边界互市贸易,明朝政府对内迁蒙古、色目人采取强烈同化的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以联姻的方式巩固满蒙联盟、对西藏实现有效统治,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建省等。
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并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并有所创新,如元制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雍正帝提出“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以期消弭汉人的夷夏之防,缓和民族矛盾。
近代以来到新中国的成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继续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从反面刺激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各族同胞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克服亡国灭种的危机。各民族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
表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6、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和古罗马的法律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
材料二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均摘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材料三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积极进步的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并分析该特色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始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的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汉族与少教民放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家园,其中积流着民放的智思、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19世纪未,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间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材料三 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的吸引住……中国由于其儒家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军事才能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恨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推崇儒学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推崇儒学”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
9、海龙囤文化遗产本是一座规模宏大、防御体系完备的山城。最新考古发掘表明,其被称为“新王宫”的地方实际上是一处土司衙署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朝廷赏赐的青花瓷器。遗址有“前殿后寝”的整体布局,又有土司建筑特点,在嘉靖、万历时期达到鼎盛,毁弃于万历年间。由此可见,这一文化遗产A、保存了古代中国成熟的军事防御体系 B、见证了元明时期“改土归流”的历史变迁 C、是中央与土司始终保持良好关系的证据 D、体现了古代中国一体多元的国家管理特点
-
10、朝鲜古代哲学家奇大升与同时代的李滉进行了长达8年的 “四七之争”,李滉认为,孟子提出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发于形而上之纯理,而《礼记》中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则直接发于形而下之气,并认为气随理发;而奇大升却认为“四端”是“七情”的部分,“四七”同质、皆发于理。由此可见( )A、奇李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B、朝鲜非常欣赏理学 C、理学对朝鲜有较深影响 D、朝鲜思想学术混乱
-
11、“父亲尽量使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既不敬也不怕自己的双亲,似乎这样他才算自由人……教师害怕学生,迎合学生,学生反而漠视教师和保育员……买来的男女奴隶与出钱买他们的主人同样自由。”柏拉图虚构的这样一幅社会图景,是想告诉人们A、直接民主制易导致社会混乱 B、民主和自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雅典民主制度得到普遍拥护 D、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尊崇法律
-
12、泰勒斯关注世界的产生,诡辩派也从这里出发,去研究自然,探讨自然界的问题。苏格拉底与诡辩派的不同是他追求真理,探索人与社会的发展。这说明希腊文化( )A、始终关注人文主义精神 B、研究的重点是诡辩术 C、对真理的探索逐渐深入 D、发展历程具有延续性
-
13、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
14、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 )A、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 B、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 C、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 D、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
-
15、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
16、下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庞贝古城出上的壁画作品。该画作于1世纪早期,描绘了柏拉图正在与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 该画可用于研究A、古代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 B、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 C、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 D、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
-
17、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秦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皇帝制度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
18、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为铜木结构,在其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念,被中外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蕴含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 B、见证了先秦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 D、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
-
19、邢台市第一中学图文中心前有一组关于古代思想家的文化柱,其中呈现了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为政以德”“尚同尚贤”“无为而为”“以法为本”,其共同的思想主旨是( )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为政以德
老子
道儒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而为
韩非子
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法为本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尚同尚贤
A、为生民立命 B、拨乱反治 C、藏之名山传之同好 D、成一家之言 -
20、有学者认为希腊文化为拜占庭提供了文化思维的基础和范畴;罗马人为其提供了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基督教为这一文化提供了思维的框架和方向;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的东方民族为这一文化提供了科学和哲学的因素。该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文化( )A、多元起源,彼此借鉴 B、开放包容,创新发展 C、推陈出新,影响深远 D、东西汇流,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