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以来西欧某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包含单纯的实践经验或技艺,还大量开设了化学实验、力学、机械学、应用数学等科学理论课程。该现象( )
    A、根源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 C、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D、有利于大众教育的普及
  • 2、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十二铜表法》规定,在无遗嘱死亡且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其遗产由宗亲继承,无宗亲时再由族亲继承

    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

    B

    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与广袤土地,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维护和强化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C

    1787 年美国宪法中明确警告那些扰乱社会的人,政府将创建由总统领导的联邦军,以“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

    取消了州政府的自治权

    D

    《拿破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法国政府用立法巩固大革命成果

    A、A B、B C、C D、D
  • 3、1536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颁行《统一法案》,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1611年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译并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此后英文《圣经》通行全国,代替教会历来使用的拉丁文《圣经》。上述举措( )
    A、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增强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强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加强了中世纪欧洲各国王权
  • 4、下表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单位:个),据表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 )

    地区

    年代

    亚洲

    欧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合计

    六十年代

    1

    1

    14

    1

    --

    17

    七十年代

    13

    14

    19

    13

    5

    64

    A、全方位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拓展了外交活动空间 C、建立了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D、与苏联关系开始恶化
  • 5、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内建设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它既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专政。只要是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的资格。这一观点( )
    A、有利于推进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 B、扩大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旨在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 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三次公布《进口税则》,确定海关税率,见下表。

    时间

    税率

    1928年

    分为7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年

    分为12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年

    分为14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

    70%、80%

    海关进口税率的变化( )

    A、使国民政府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 B、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统制
  • 7、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
    A、社会地位 B、道德修养 C、社会责任 D、工作能力
  • 8、右图为西汉与隋朝京畿区演变示意图。这一演变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纾解了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C、推动赋税制度改革 D、促进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 9、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出现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B、城乡商品市场逐渐扩大 C、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D、地方社会秩序比较紊乱
  • 10、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即安排官员修撰全国性地理总志《元一统志》,命秘书监“(要)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书成后又让人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该地理志的修撰( )
    A、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B、提高了元朝的基层治理能力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服务于国家认同的现实需要
  • 11、宋朝政府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 )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 12、据秦简《法律答问》记载,老人控告子女不孝要立即拘捕子女,而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对不孝子女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朝( )
    A、基层治理趋于完善 B、出现律令儒家化现象 C、治国理念发生异变 D、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
  • 13、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青海马厂类型墓葬中,男性的随葬品多是石斧、石锛、石凿等,而女性随葬品则大多是纺轮。据此可推知,这一时代该地区( )
    A、出现小农生产方式 B、有明确的社会生产分工 C、存在贫富分化现象 D、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习俗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际贸易中心演变示意图

    国际贸易中心演变示意图

    ——摘编自汪亮《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经验与启示》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沿革进行解读。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摘编自《中国经济年鉴》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二中历史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原因。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行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 18、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B、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 19、“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咖啡 B、甘蔗 C、玉米 D、烟草
  • 20、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这十年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54万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21%;进口5.41万亿元,增长19.7%。由此可知,“一带一路”体现我国的外交特点是( )
    A、真实亲诚、团结合作 B、主场外交、多边主义 C、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D、普惠均衡、合作共赢
上一页 378 379 380 381 3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