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由于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从而不得不依靠暴力方式来获得自己的生存权利;也正是由于无产阶级处于社会最底层,承受着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因此他们具备了革命的需求。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者( )A、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 B、提出扩大工人政治权利的要求 C、认为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D、倡导实现无产阶级的国家联合
-
2、《共产党宣言》宣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段话阐明了( )A、资本主义制度被取代的必然性 B、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 C、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方式 D、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
3、工业革命后,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加强了世界联系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改变了社会生活 D、造成了环境污染
-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爆发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充满了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反复较量,交织着前进与倒退、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这一历程( )A、反映了法国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曲折 B、说明法国对不同制度进行对比试验 C、表明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缓慢 D、体现了法国革命是最为彻底的革命
-
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据此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 )A、强化皇帝的专制独裁 B、践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C、保障议会的民主权利 D、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
6、18世纪初期,英国议会下院获得多数席位的一派成为多数党,实际控制了政权。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这说明英国( )A、君主专制宣告结束 B、三权分立制得以最终完善 C、民主共和完全确立 D、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
7、“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天主教会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
8、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
9、17世纪时,人们由举起人文精神的旗帜到进入理性时代,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B、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 C、仁人志士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D、人文精神自身的魅力
-
10、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手饰。这实际上反映了( )A、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B、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人文主义促进了个性解放 D、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
11、《世界历史》解说词中说:“14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材料旨在强调,这场“新的文化”( )A、是古典文化的新生,延续了古代的文化传统 B、解放了长期以来被宗教戒律压抑禁锢的人性 C、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主要内容 D、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
12、电影《加勒比海盗》主要讲述了17世纪的海盗杰克•斯帕罗充满危险的加勒比冒险之旅的故事。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财富 C、英国坚决打击海盗犯罪 D、加勒比地区争取自由独立
-
13、关于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动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欧洲人于13世纪已开始海洋探险 B、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对财富和市场的需求 C、人们懂得一些地理知识 D、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奢侈品
-
14、10—11世纪,西欧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封地买卖行为,其流程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随后两人一起至封君处,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封君;买主向封君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这说明( )A、封臣与封君只有经济联系 B、庄园主拥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 C、西欧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D、土地是维系西欧封建制的纽带
-
15、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这体现了人类古代文明发展具有( )A、趋同性 B、多元性 C、包容性 D、继承性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结合材料,以“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徒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
19、 如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A、从公元前3千纪初起进行迁徙 B、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 C、凭借农耕和武力优势对外征服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
20、 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