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表: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 B、美洲作物传入促进亚洲人口大幅增长 C、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稳步增长 D、各大洲的人口数量都在急剧增加
  • 2、“哥伦布大交换”是生态史学的一种观点,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下列有关表述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黑奴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来源 B、中国的丝绸瓷器开始传入欧洲大陆 C、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丰富了世界的餐桌 D、天主教由美洲传入欧洲和亚洲
  • 3、中世纪的地理观认为世界由一系列“海洋群岛”所环绕,而当时人们所知的只有十余座。未知的岛屿和流传的海岛神话结合在一起对有冒险欲望的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失落之岛、“金岛”、“银岛”等一直刺激着欧洲航海人,连哥伦布在航海时也曾试图寻找“失落之岛”。据此可知(  )
    A、《马可·波罗行记》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探险 B、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推动欧洲大航海时代到来 C、欧洲独特的文化氛围影响了早期海上探险活动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欧洲人寻求新的海外市场
  • 4、“承久之乱(1221年)后,幕府废立天皇、流放三上皇的处置,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此后,即使是天皇即位也需要得到幕府的认可”,这表明( )
    A、日本社会自此陷入混乱中 B、天皇为首的朝廷没有任何地位 C、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D、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 5、国王入城仪式是中世纪后期西欧重要的皇家仪式。国王在视察城镇时,城市会精心做好欢迎准备,竭力营造出喜气洋洋的壮观场景,以表达对国王的尊重和对其统治合法性的承认。尽管迎接国王花销很大,但国王的到来可以给城市带来有价值的回报。由此看出当时的西欧( )
    A、王权和城市互利互惠 B、王权开始兴起 C、城市开始兴起 D、民族国家形成
  • 6、下表腓尼基字母(下表中第一列)及对应的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等符号表。据此推断(    )

    A、希腊字母是现代欧洲文化的源头 B、文明在交流与融合中得以发展 C、腓尼基在文化上被古希腊所征服 D、战争是腓尼基字母外传的途径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89~1793年的法国妇女运动

    时间

    概况

    1789年

    妇女们带头发起面包暴动,挺进凡尔赛,“男人占领了巴士底狱,女人拿下了国王”

    《人权宣言》将国民分为两类:“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妇女就是被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的“消极公民”

    1790年起

    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女性俱乐部在法国的城市甚至是农村成立。据统讯,队1789年起,法国共创建了56个妇女俱乐部

    1792年

    一位妇女向立法议会发表讲话,要求还给妇女“被长期剥夺了的自然权利”“既然妇女和男人分担了革命的风险,为什么不能和男人共享革命的成果呢?”

    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机中”。虽然女性被排斥在国民自卫军之外,但她们仍然以各种方式投身到保卫祖国的行列之中

    1793年

    “革命共和派女公民俱乐部”在巴黎成立,该俱乐部规章第一条规定:该社团的目标是“武装自己,为保卫祖国做贡献”;还明确提出“新宪法中有关男性普选权的条件应扩大到妇女身上”

    ——摘编自蔡黛云《法国大革命中的妇女运动》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阐述完整。)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初,据部分省、市的调查统计,文化程度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职工占百分之八十左右,一些资本主义“腐而不朽”、社会主义“优而不越”,抱怨我国贫穷落后、怀疑社会主义道路的杂音在职工中出现。1982年3月,上海市总工会、共青团上海市委等机构共同发起开展上海市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由此开始,它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学习“三史”(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为主要内容,“坚持自愿原则,以自学为主”。198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交流了上海和其他地方开展职工读书活动的经验,倡议在全国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从当年6月开始,各省、市陆续落实中央精神开展读书活动。各单位在基层职工中建立读书小组,将职工组织起来共同读书学习;开展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评、征文、讲座等活动,吸引广大职工参与读书活动;通过表彰读书活动中的先进集体与个人,激励职工持续读书学习。“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职工加入读书的队伍,通过读书“把那些扑克迷、象棋迷、睡觉迷、闲聊迷,以及失足者转成看书迷”。

    ——摘编自梁腾《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运作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月,国民党政府制造“皖南事变”,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对边区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方针。边区市场流通的法币有出无入;边区军民面临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严峻形势。据此,边区政府决定把收回法币作为克服法币不足和弥补财政赤字的对策,并以法币为基金,决心发行自己的货币。1941年1月3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停止法币行使的布告》,规定带法币出境必须经许可。同年3月18日,边币正式发行。边币面额有:五元、十元、一角、二角、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共十种。光华券逐渐被收回,边币成为边区单一的货币。边区政府坚决禁止使用法币,并收集边区法币向日区抢购物资,迅速健全边区银行组织。除设边区总行外,还在绥德、三边、陇东设立分行,在富县、延长、曲子、延安的文化沟设立办事处。边币从1941年3月投放市场至1943年底,累计发行4307215元。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斗争》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边区边币发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币能够在边区成功发行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行边币的历史意义。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后期,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其中“公地”,市民可以占有并耕种,年纳赋税。进入帝国时期,国家正式把土地租给私人耕种,并征收“佃租”,其租期很长;佃租人可将承租的土地出让、抵押、赠与、继承,并可设定役权等。同时,大法官给予佃租人以类似所有权的保护。罗马皇帝又仿效希腊法制,将其私人土地长期或永久出租,收取租金,此项权利被称为“永租权”。在《查士丁尼法典》中,永佃权被定义为:“一种可以转让的并可转移给继承人的物权,它使人可以充分享用土地同时负担不毁坏土地并交纳年租金的义务”。

    ——摘编自周子良《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随着租佃制和雇佣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南方一些地区永佃权日益流行。永佃权是指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这种对土地的耕作使用权是田面权,和属于田底权的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且分离得相当彻底。租佃者不仅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还可以将田面权进行出卖、抵押和典当。根据清朝《户部则例》的规定:“地虽易主,佃户仍旧,地主不得无故增租夺佃。”佃户与地主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佃户在法律上作为良民,并规定“勿许大户欺凌佃户”。佃权的身份性特征渐趋消失,逐渐体现出独立于所有权的财产性特征

    ——摘编自吴凡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永佃权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罗马和明清永佃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和明清永佃制的相同点,并分析明清永佃制推广对佃农的积极影响。
  • 11、有学者认为,当代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不断发展,这对多边、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因此要警惕世界回到“城邦时代”。这说明(    )
    A、国家安全决定国际关系 B、全球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 C、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明显 D、世界经济缺乏制度性规范
  • 12、20世纪20年代后期,桑地诺明确提出:“扬基帝国主义(美国)是威胁我们的最残酷的敌人,是唯一想通过征服的办法来摧毁我们(拉丁美洲)种族的尊严和人民自由的敌人”。这主要源于美国(    )
    A、在拉美推行“门罗主义” B、迫害拉美的印第安族群 C、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D、干涉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 13、1879年,为了应对法国和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秘密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率先形成了“三国同盟”。面对这一现状,法国和俄国也在1894年签订条约,结成伙伴。面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深感受到挑战的英国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这反映出(    )
    A、国家利益博弈深刻影响地缘政治 B、法德矛盾是帝国主义间主要矛盾 C、国际协议保障欧洲局势长期稳定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 14、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城市中新建的住房逐渐失去了生产功能,开始单纯以居住为目的。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差距的扩大 B、住房条件的改善 C、城市功能的变革 D、工业革命的推进
  • 15、马尔代夫群岛海贝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传统货币。下面所示为17世纪初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海贝的贸易示意图。由此可知,该贸易(    )

    A、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 B、佐证了印度洋是殖民扩张的中心 C、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D、直接导致了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
  • 16、下表是关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法律的部分摘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法律(    )

    方法

    摘要

    热铁法

    由被告手执烧红的热铁向前走一段距离,一般为九步;之后,当众将伤口包扎,三天后检验其伤势,如无溃烂即宣告无罪

    热水法

    与热铁法相似,只是将热铁换成了沸水

    冷水法

    将被告半捆并投入水池,若下沉则表示神灵接受他,即告无罪

    A、以事实为审判的依据 B、注重程序公正 C、具有原始非理性色彩 D、刑罚较为残酷
  • 17、香港回归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原有640多个条例、1160多个附属立法进行了审查,决定不采用为特区法律的原有条例和附属立法只有14个,因部分条款抵触基本法而不采用其部分条款的香港原有条例和附属立法只有10个。这体现了(    )
    A、“一国两制”的原则性和包容性 B、香港高度自治权得到扩大 C、国家塑造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D、香港原有法律体系的完善
  • 18、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工商业税暂行条例》,在营业税分业税率表中,工业税率为1%~3%,其中重工业的税率为1%,轻工业定为1.5%~3%,生产迷信品、奢侈品的轻工业营业税率均为3%;商业税率为1.5%~3%。这些税率的制定(    )
    A、适应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要求 B、实现了新中国财政经济的统一 C、通过经济手段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D、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 19、1926年7月前,国民党在广东大量动员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并提出“规定最高租额及最低谷价”等意见。7月以后,国民党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战争的重点转向湖南、湖北地区。这一政策变化(    )
    A、反映了政治形势的发展 B、有效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C、背弃了新三民主义原则 D、缘于近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 20、1912年,参议院通电各省,颁布历书,“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并颁布四项决议(如下表)。这表明(    )

    (一)

    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

    (二)

    新旧二历并存

    (三)

    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

    (四)

    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A、习俗变迁蕴含着民族主义思想 B、社会生活开始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C、封建文化制约着社会近代转型 D、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趋向开放与文明
上一页 289 290 291 292 2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