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元鼎四年)天子始巡郡国,东渡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自杀。行西逾陇,……陇西守自杀,……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为此.汉武帝制定了哪一措施来加强控制?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 D、中朝制度
  • 2、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 3、古书中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这说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天下大宗的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维护统治 D、消除社会动乱和民族纷争
  • 4、下列属于仰韶文化典型特征的(     )
    A、代表器物是黑陶 B、出现精美玉器 C、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D、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 5、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6、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其统治所依赖的核心区,它是“兵甲所出、财赋所聚、人才荟萃、正统所寄”的地区,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指出图1、图2所反映的核心区空间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成因。

  • 7、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并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 8、顺治九年清廷规定:“各国由陆路进贡,每次不得过百人,入京只须二十人,余皆留边听赏;由海道进贡,不得过三船,每船不得过百人,一应接贡、探贡等船,不许放入。”康熙七年规定:“安南贡船,不得过三,每船不得过百人,来京员役,不得过二十人。”这些规定旨在(     )
    A、保障沿海地区稳定 B、降低财政运行成本 C、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D、宣扬天朝上国威严
  • 9、明朝中后期,雇人经营并亲自管理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多。生活于松江府的潘允端,在其拥有的一两千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在其日记中,关于垦田、莳秧、种麦等工序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A、粮食产量提高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 10、下图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

    A、促使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提高
  • 11、“它无官署,无属吏,无专官,不是正式国家机构,无丝毫独立性;直接听命于皇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其成员由皇帝特旨从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中调取”。材料中的“它”(     )
    A、处理国家事务迅速而机密 B、拥有拟定大政方针的票拟权 C、是行政决策一体化的产物 D、促成文书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 12、明武宗时期,有匿名状告发太监刘瑾。刘瑾大发雷霆,命各部长官以下高级官员三百余人,跪在奉天门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兵部主事何武、顺大府推官周臣等焦渴过度,倒下来死掉。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皇帝昏庸无能 B、君主专制强化 C、宦官专权横行 D、官员软弱无能
  • 13、有学者指出,宋代理学家之居官者,莫不洁身自好,操守出众,但大都反对政治的革新,主张保持现状;对外虽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但反对战争,仅求苟安。因此节操虽励,无益于政治的进步,夷夏之辨虽严,而不能报仇雪恨,恢复故土。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侧重对官员道德修养的培养 B、普遍提高了官员的节操气节 C、对士大夫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D、是导致南宋偏安的根本因素
  • 14、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促进这种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     )
    A、土地关系变革 B、商品经济繁荣 C、政府加强管控 D、儒学走向开放
  • 15、宋朝在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之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的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提高了地方办事效率 D、利于避免地方割据问题
  • 16、据记载,武则天偏重佛教,但明白宣示,三教任务相同,令人撰写《三教珠英》;朝廷遇有大典,常令三教代表人物上殿宣讲各自的经典。唐德宗生辰,令三教讲论,其程式是:“初若矛盾相向,后类江海回归”。这说明当时(     )
    A、皇帝好恶决定了三教地位 B、三教思想由并行渐趋向融合 C、儒家信仰体系得到了重建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嬗变
  • 17、人们对于孝文帝的改革历来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北魏贵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也有人指出北魏政权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由此可见(     )
    A、时代变迁对历史真实性产生影响 B、北魏孝文帝改革无法客观的评价 C、阶级属性导致历史评价出现差异 D、角度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 18、下列是十六国到北朝时期统治者所说的话。由此可见当时(     )

    (前秦)苻坚

    “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酮……岂敢优游卒岁,不建大同之业。”

    (夏)赫连勃勃

    “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北魏)拓跋珪

    “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

    (北魏)孝文帝

    “南荡吴越,复礼万国。”

    A、北方强烈对抗南方的思想 B、普遍具有“大一统”思想 C、南北分裂带来严重的危害 D、民族政权之间激烈的斗争
  • 19、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

    A、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C、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 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20、管仲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楚大夫子西分析吴王阖闾打败楚国的原因时指出,“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荀子提出“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这些言行共同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C、重农抑商的商业观 D、民为邦本的政治观
上一页 155 156 157 158 1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