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3)、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句子是: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

    【注】①1164年,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得苟安局面,签订隆兴和议。本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时隔十数载,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②打围:打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点“春残”,日暮“落晖”更添作者感慨。 B、颔联时空相应,对仗工整,“无功”“有梦”对举。 C、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 D、尾联忆昔日“飞鹰醉打围”场景,以雄豪气概收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下A义其罪B上C赏其奸D上下E相蒙F难G与处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相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成语“文过饰非”的“文”含义相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也引出晋文公改过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铺

    喻永军

    洋浜是莲城的一个湖,在城西。

    大洋浜的水顺着山与山之间的谷地,延伸进山中去了,延伸了多远?没有人知道。老侯也不知道,但老侯听专家说过,大洋浜的水容量相当于六个西湖。老侯很惊讶,六个西湖呀!老侯年轻时到西湖去过一次,觉着西湖的水无边无沿,他心里更看重大洋浜了。

    老侯每年都要进山几次——六叔住在山里。六叔种地,老侯常常托人从城里给六叔带去一些种子、化肥,附带一些水果,有时买几斤肉。老侯进山得从水上走。二十年前,渡口泊的是木船。摆渡人锅代六十多岁,嘱咐一声“坐稳当”,船便开了。船桨“吱呀——吱呀”,船慢慢划向山中。

    上午,船向西行,太阳就从背后升起。眼前一片金光灿灿,锅代脸上很快挂上了汗珠子。四十分钟后,船停靠在一处水边石沿儿旁。六叔下来接东西,他瘸着一条腿,走不快。他喊锅代到岸上喝茶。锅代已掉转船头,向东顺水而行;

    这地方叫桃岔、桃沟。春天,满山山桃花静静地开,静静地落,因此,不知啥时这里又被叫成了桃花铺。六叔住在桃花铺,是属于不想搬迁的那类。六叔说,后山是林子,脚下是湖水,饿不死。为这,老侯劝过六叔。末了,老侯坐在六叔对面,紧锁着眉毛,铁青着脸,不吭声。两人都把话说尽了。为此,老侯生气,很长时间没去看六叔,后来忍不住了,把话说给锅代,锅代就载着他来到桃花铺。

    再后来,桃花上初中时,六叔让老侯在城里给娃安顿住处,捎话让老侯来一趟。桃花是六叔的小女儿。船在水上行着,锅代把啥话都说了:“六叔买了个‘铁壳子’,学会了撑船。需要种庄稼了就撑着它出门,收了庄稼也要撑着它回家。”老侯想,六叔的路就在水上。那年湖里涨水,六叔翻了船,一船的麦捆子浮在水上,他也差点儿搭上性命。

    六叔年轻时是桃岔的人尖子,会唱戏,扮啥像啥。他能唱秦腔、眉户、碗碗腔,本地花鼓唱得更是出色。每到过年,桃岔的戏班子就是方圆几十里的明星班子。看戏看桃岔的戏,观众人山人海,六叔风光无限。几个俊丫头为争六叔,都闹出了笑话。村主任的女儿把六叔的唱腔灌制了一张光碟,每天在村里的大喇叭上放。另一个女子哭哭啼啼,她妈便告村主任,说喇叭音量太高,正对着她家牛圈,母牛被吵得小产了。六叔住在桃岔最高处的山上,离天近,一身正气。

    桃岔的变化是从大坝修建那年开始的。拦河建坝,水要淹了桃岔。水位线一定,桃岔人心里慌慌地唱了最后一年大戏。该搬走的都按政策搬走了,能搬动的东西都人拉马驮地带走了——碾磁子、磨扇子、猪牛羊狗……最刺眼的是一些老人的棺木,漆了黑漆,画着龙凤,顶头雕着睡莲,一队一队地出了桃岔。冷清下来的桃岔,只剩了六叔和高处住着的几户人家。年夜,众人围定,六叔自拉自唱,唱了《刘海砍樵》,又唱《智斗》。

    大坝修了四年,老侯是指挥部的采购员。当时的紧缺物资是水泥和钢材,老侯一人跑着采购了多少东西?后来老侯在心里默默算了十下,大致有一百个车皮。采购的东西要从秦岭古道用车拉回来,那才难住了老侯。那时是砂石路,进山谷后车重路险,老侯就学着画图——啥地方坡陡、路窄、弯急,老侯得用图纸给人说清。半年下来,老侯眼眶深陷,人成了一把干骨头,双膝半月板磨损厉害,脚也成了一双病足,走路疼,歇着也疼。他时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有一次在大兴旅馆谈物资合同,事毕,已是晚上九点,国营食堂的小碗面,他一气吃了十四碗,吃饭的人都放了筷子看稀奇。

    六叔就是这个时候来给老侯做帮手的。六叔带着个装卸工队,随时待命。那天夜里,老侯总算睡了个安稳觉。六叔看了老侯的图纸,骑着自行车从省城翻越秦岭,将图纸上的路况标记一处一处核对了一遍,才说自己心里有了底。那时候,老侯是国家公职人员,按月领工资,年终领奖状。六叔是按工计酬。尽管如此,六叔仍很知足。歇下来的时候,他一个人沿着护城河闲逛,唱秦腔,唱花鼓戏,滋润得眉开眼笑。六叔给老侯说,他现在成半个省城人了。

    老侯就看着六叔笑。

    六叔出事的那天是公历新年,天气预报说是阴天,但六叔押着车进了秦岭峪就起了西北风,飘起雪花。车在路上缓缓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路上的雪已经积了厚厚一层。司机是个老手,阴沉着脸跟六叔说:“你怕不怕?”六叔说:“这话要问你!”司机就看着六叔笑了。两人摸出烟,点燃,深吸了一口。

    六叔的这辆重车,是被迎面的一辆大吊车顶翻的,吊车跑下坡路,路滑,没刹住车。

    六叔就此瘸了一条腿。

    大洋浜大坝是老侯的骄傲。几十年了,老侯坐在大坝上的时候,心里踏实得就像自己成了大坝。巨大的坝体枕着两边的山头,坝身结出黑锈,风带来的草籽落地生根——鸡爪草血色的茎干水灵灵的。老侯弯着腰拔草,顺台阶一直拔到山根。

    拔着草,老侯想起六叔,想六叔这会儿正干啥呢。隔着一湖水,却不知道。想起六叔说的“半个省城人”的话,他心里难受。

    他记得那年秋天,桃花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在六叔家吃饭。清炒河虾、一盆豆腐鲇鱼,都是水边的东西。吃饭时,六叔说:“野猪已来村中搭窝了,撵都撵不走。”吃罢饭,六叔拾掇虾笼。二百多个虾笼摆了满满一屋子。虾笼呈腰鼓形状,以桃花铺的荆条子编成,一根一根的木条子颜色乌黑,细细的,硬如铁。

    这些都是六叔的手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岔的山桃花静静地开,静静地落,往来桃花铺要走水路,小说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六叔居住环境的清净静谧。 B、六叔年轻时会唱戏,是桃岔的人尖子,村里俊姑娘为争六叔闹出了笑话。这段插叙富有地方特色,也为六叔的形象增色添彩。 C、六叔与老侯的交情起于建坝之时,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老侯和山民六叔合作得很愉快,意外使得六叔瘸了一条腿,令人唏嘘 D、大洋浜大坝是老侯的骄傲,可大坝建成后六叔却一直住在山里不出来,两人的命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了作者的褒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大洋浜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并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了典型环境。 B、小说运用了“觉着”“说给”等口语词,“人尖子”“娃”“俊丫头”等充满地方色彩的词语,使得小说读来亲切自然,充满地域特色。 C、小说结尾的二百多个虾笼让人印象深刻,可见六叔心灵手巧,同时也可推测六叔闲暇时以编虾笼消磨时间,在山里的生活百无聊赖。 D、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将六叔和老侯两人的经历交织进行,在过去和现在中切换,叙述方式灵活,故事讲述自然。
    (3)、小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塑造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六叔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说,小说是对生活的还原、生命的落实,也是对精神的折射。这篇乡土题材的小说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擅长分析,但机器可以做得更好。机器可以分析数据,并针对不同用例需求找到相应的规律——不管是诈骗信息识别、垃圾邮件检测、预测快递送达时间,还是为你推荐可能感兴趣的短视频——而且它们还在不断迭代,变得越来越聪明。这种机器被称为“分析式人工智能”。

    但人类不仅擅长分析,还擅长创造比如写诗、设计产品、制作游戏与编写程序代码。以前,机器在这些方面无法与人类抗衡,它们只能做些分析型或机械式的认知计算。但现在不一样了,人工智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机器已经可以创造有意义并具备美感的东西了。这一新型的人工智能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就是说,机器并非如之前那样仅分析已有的数据,而是生成了全新的东西。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正在变得更快、更便宜,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其生成的结果比人类创造的还要好。从社交媒体到游戏,从广告到建筑,从编程到平面设计,从产品设计到法律,从市场营销到销售,每一个需要人类原创力的行业都将有可能被颠覆。某些岗位将完全被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有些则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更好地进行人机协作。总体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有非常广泛的终端应用市场,帮助人们更好、更快并以成本更低的方式去创作。最理想的情况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会把创作与知识类劳动的边际成本降为零,极大提升生产力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Sonya Huang、Pat Grady、GPT-3《生成式AI:充满创造力的新世界》)

    材料二:

    Chat 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成果,显示出不同于分析式人工智能的若干新功能。比如,生成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从而成为聊天高手,生成人所需要的文案或艺术作品从而成为写作或创作助手,生成计算机程序代码从而成为编程能手……它正在不断成为“知识生产”甚至“创造性工作”的断载体,以至于被视为横空出世的“新物种”。

    其实,Chat GPT的生成功能根源于机器学习算法,迄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都基于这种算法,是经验主义或归纳逻辑的认识论原则在算法理论中的体现。不同于分析式人工智能所遵循的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原则,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从大量的数据训练中形成模型,然后用这种模型去“指导”对新的个别的认识。

    当Chat GPT以生成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时,确实显示出与以分析的方式处理信息时的不同效用。然而,是否一旦具有生成功能,人工智能就可以威力无穷?并非如此。其一,生成有生成的长处,分析也有分析的长处。两者在人类智能活动中是互补的,在人工智能中也是如此。其二,即使是生成,也要进一步看是“何种生成”。就智能的生成性来说,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如果将Chat GPT的生成性与人类智能的生成性相比,它还只是一种初级的生成性,较人类智能的生成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尤其还不能实现后者的创造性生成。

    从严格意义上看,Chat GPT的生成只是信息的生成而非知识的生成。哲学界一般认为,知识是“被验证的真信念”。Chat GPT所生成的东西,既未被验证,也不一定为真。事实上,它常常会输出错误的答案,生成一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它不像分析式人工智能那样基于演绎推算在输出结果上具有唯一性,而是会因归纳和综合材料的变化而使生成结论也发生变化。当归纳或综合了错误的歪曲性的信息时,就会生成“扭曲事实”的错误结论。所以,至少在目前的水平上,Chat GPT所做的“工作”只能算是“信息的加工”,所生成的是“新信息”而非可靠的“真知识”。

    Chat GPT的生成是一种“从有到有”的生成,即一种“有”生成另一种“有”,而非“无中生有”的生成。智能领域最重要的生成,是“无中生有”的生成。Chat GPT的生成,是将“既有”的东西经过浓缩或转译后生成为另一种“有”,无非是“既有”的改头换面,这是只具备初级智能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人则不然,在少信息甚至无信息的情况下,人类智能也能生成有,形成全新的信息或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生成”。

    Chat GPT生成能力的增强,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人机之间的主客关系。它并没有形成可以与人的创造性生成智能媲美的能力,因而也没有从实质上取代人的智能和职能,两者的关系仍旧未变:人是Chat GPT的使用者,Chat GPT是人的工具;人提出问题,机器生成答案,答案服务于问题,机器满足人的需要。另外,Chat GPT只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生成了类似人回答问题的文本,还不可能生成自我意识、主体意向、动机欲望。而人在应对环境的智能活动中,是不断生成自我意识的,而这才是“高端生成能力”即创造能力的本体论根源:所以,Chat GPT还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上。从本质上,它仍然只是模式识别技术,是机器学习算法范畴内的模型和场景应用的一次飞跃,还够不上“革命”的称谓。

    但即便如此,Chat GPT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将机器思维的长处发挥得更透彻,借助它可形成人与机器之间协同式、互联式的知识生产,造就混合智能或脑机互惠的新形态,由此进入人机分工的新阶段:由智能系统更多更高效地完成工具性的智能工作,人类则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己作为主体的作用,即向技术系统提出任务、设定月标、启动其运行并享受其带来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Chat GPT恐惧”和“Chat GPT崇拜”一样,都是不必要的。

    鉴于此,一方面Chat GPT确实因为对机器智能生成性的新开发新应用,展现了新的功能甚至新的神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生成仅仅是智能模拟的初级功能,还不是真正“知识创新”意义上的知识生成,所以需要以平常心看待它的意义,需要在Chat GPT的“附勉”热湖中加以必要的“祛魅”。

    (摘编自肖峰《何种生成?能否创造?——Chat GPT的附魅与祛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式人工智能: B、生成式人工智能: C、Chat GPT: D、人机分工新阶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更快并以成本更低的方式创作,不断降低创作与知识类劳动的边际成本,也可能颠覆部分行业,取代某些岗位。 B、分析式人工智能所遵循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原则人在输出结果上具有唯一性: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遵循演绎推理原则。 C、材料一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创造能力,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超越人类;材料二认为其目前与人类智能的生成性相差甚远,还不能实现真正的创造。 D、材料二中,“附魅”指人们的“Chat GPT恐惧”或“Chat GPT崇拜”行为,“祛魅”体现为作者呼吁人们在Chat GPT的“附魅”地潮中保持冷静和理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署名中的“GPT-3”是一种生成式人工智能,这说明写作领域已实现人机协作,发展空间广阔。 B、Chat GPT可以根据李白的诗歌归纳出一定的算法规则,然后模仿李白的风格,创作出媲美李白诗歌的作品。 C、如果Chat GPT归纳或综合的是正确的信息,那就不会输出错误的答案,也不会生成“一本正经”的胡说。 D、Chat GPT不能从实质上取代人的智能和职能,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人机之间的主客关系,其意义十分有限。
    (4)、围绕对Chat GPT“祛魅”这一论题,材料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有人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机器人写作”能完全取代人类写作。请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反驳。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运行中的电子设备有时候必须重启。重启可以归零,可以杀毒,可以升级。其实人生也如此,你一定也有不少关于重启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重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7、语言文字运用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____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移默化中引导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焕发抖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____。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____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潜 ②擞 ③挫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众所周知 一蹴而就 制订 B、众所周知 一挥而就 制订 C、耳熟能详 一挥而就 制定 D、耳熟能详 一蹴而就 制定
    (3)、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B、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C、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 D、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 8、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文字下乡》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是因为中国社会讲究避免直称名讳。 B、“特殊语言”,比如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候比声音更容易传情,更别说文字了。 C、文字让乡土社会里的人在面对面说话时能表达更完整的意思。 D、在“面对面的社群”里,除了夫妻之间,其他一起生活的人一般还是需要通名报姓的。
    (2)、下图贾府的座位安排体现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

    【图片说明】①为贾母、②为鸳鸯、③为刘姥姥。按座次:贾母坐在面南背北的中心位置,薛姨妈坐在贾母旁边,湘云、宝钗、黛玉坐在西面,迎春、探春、惜春、宝玉按次序坐在薛姨妈和贾母的正对面,王夫人坐在东面。贾母为主,薛姨妈为客,刘姥姥是客人,王夫人陪客。鸳鸯是令官,居中。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迎春、探春、惜春为本家。李纨、凤姐属于孙媳妇辈,无座位。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肩 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走了两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嗅,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望远镜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里,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战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努力向前走。 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不但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同时也反映了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2)、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3)、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本文也如此。请简要分析小说体现出哪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长江古称“江”,因其流长,其名衍为“长江”。古人受限于视野和测量手段,对长江主流和源头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江汉交汇处的江汉平原一带,早期文明较为兴盛。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于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汉之广矣”,产生了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

    汉水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如《大雅·江汉》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小雅·四月》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国风·周南》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等。秦末争战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随后,刘邦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基地,征讨攻伐,终于建立汉王朝,由此,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地,“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名称遂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后世遂多以为长江发源于岷山。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唐代《蛮书》也将岷江认定为“外江”。宋代由于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故对大渡河以上长江干支流的认识还不如汉唐。明代万历年间,章潢在《图书编》中首次指出岷江并非长江正源,金沙江才是。数十年后,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查考,探寻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明确指出岷江为长江支流,而金沙江才是长江干流,但其说法并未被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可。直到清初,随着西方先进制图技术的逐步传入,康熙皇帝才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说法,金沙江遂定为长江源头。

    长江径流广远、流域开阔,域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越人创造。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都为构筑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

    上游的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这一地区生活着众多部族,他们大致可分为两大集团——巴集团和蜀集团,其中蜀集团更早兴盛。蜀人依托成都平原,农业发达,桑麻茂盛,带来纺织业的兴旺,“蜀锦”赫赫有名。

    至战国后期,秦并巴蜀,曾经相对独立发展的巴蜀文化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通畅。加之中原战乱,而巴蜀则相对安定,使得从战国末年到汉代的巴蜀地区一跃而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诸葛亮喻为“天府之土”。唐宋时期,安定的巴蜀地区重获“天府”之誉,经济繁荣、文化昌明、臻于鼎盛。因南宋末年的抗元之战和明末农民战争,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摧残,至清末才得以全面复兴。

    文明的演进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先决条件息息相关,但当人类介入到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之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则对文明发展起着愈益重大的作用。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

    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长江流域优厚的自然条件,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创造出各区段文明。学界原来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随着田野考古工作推进到长江流域,人们逐渐意识到: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明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就农作物产生时间而言,还略早于黄河流域。从长江下游的良渚、中游的屈家岭、上游的大溪等遗址发现的“稻作文化”遗存,皆有五六千年之古,不让于黄河流域“粟作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发祥地”渐成学界共识。

    (摘编自冯天瑜等《自然与人文双优的长江文明》)

    材料二:

    三星堆纵目人像

    古蜀文化主要产生并汇聚于四川盆地,虽然周围群山环绕,地理形势四塞且对外交通不便,但正因为如此,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通向域外文明的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很早就开辟形成,甚至成为发达的交通系统。此外,蜀地历来就是八方移民汇聚之地,因此,这里自古形成了包容而不排外的文化氛围。土著和移民文化汇聚而成的蜀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极为繁荣。

    富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应该与蜀地自然环境尤其是山川形势的大起大落、多元多样分不开。至迟从三星堆—金沙时期开始,出土器物每每以精美的人神和动植物造型艺术令人刮目。如各类人神具象系列,特别是生动的面目造型,尤其富于艺术生命力和人文精神;而太阳神鸟、通天神树等动植物造型,亦特别富于夸张灵气。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经学,自汉代以来分为重章句训诂的古文经学和重“微言大义”亦即义理的今文经学两大派。蜀地经学的发展基本与之同步,但与蜀地重思辨和想象力的文脉相承,今文经学特别发达。今文经学中重“微言大义”的特点,不仅契合蜀人重思辨的精神,而且二者的合流强化了蜀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气韵,因而蜀文化学术谱系中历来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扬雄、苏东坡、杨慎、郭沫若等群星灿烂,正是其辉煌体现。

    (摘编自彭邦本《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来龙去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有关汉水的诗篇和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汉朝的史实,都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B、与中原联系增强后,巴蜀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从战国后期至唐宋一直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誉为“天府”。 C、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学界认识到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且长江流域新石器文明的水平领先黄河流域。 D、四川盆地虽然被群山环绕,但很早就有通向域外的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和古蜀先民追求开放的精神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对于长江源于何处的说法不尽相同,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了古人的认识。 B、徐霞客经过实地查考探寻长江正源的做法,与《河中石兽》反对臆断,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相似之处。 C、蜀文化学术谱系中历来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这与蜀人重思辨和当地今文经学发达有关。 D、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眼球夸张,双耳侧展,这充分表现了古蜀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
    (3)、材料一指出“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 11、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此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时任滁州知州。范倅(cuì)任滁州通判期满,将奉召入京,辛弃疾作此词为其送行。②殢(tì)酒:指沉湎于酒。③响空弦:成语“惊弓之鸟”的来源,讲述了战国时善射者更羸在魏王面前,只拉弓弦,未射箭就使大雁落下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一“老”一“怯”,抓住词人心理描写,表现其感慨时光流逝,而自身始终不得重用的失意愁苦。 B、上片写景造境思路清晰,词人从酒宴饯别写到归船远行再到儿女团圆,三个场景由虚入实,层层推进。 C、下片开头承上启下,所写内容转到送别主旨上,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和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 D、全词语言风格可谓沉郁雄放,开阖顿挫,纵观词人所抒发之情亦如江上波涛般大起大落,腾挪跌宕。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 , 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材料二: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白》)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时宋若思A将吴兵三千B赴河南C道D寻阳E释囚F辟为参谋G未几辞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古人除了使用帝王年号纪年,还常使用干支纪年。 B、故,因此、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词义不同。 C、为,表示被动,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为”用法相同。 D、卒,死,古代表示死的隐晦说法很多,如不禄、薨、崩,其中“崩”指帝王之死。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里推举有道科,李白不应举;益州长史苏颋见到李白而感到奇异,认为他已能比肩司马相如;后来李白到了长安,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文。 B、唐玄宗下诏命李白为翰林院供奉,皇帝曾突然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他稍稍醒酒后挥笔成文。 C、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郭子仪为李白赎罪,皇帝就下诏将李白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又因事获罪而下狱。 D、李白带着醉意跨坐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审问,李白在供词中写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②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5)、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李白的形象。
  • 13、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 ,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B、以为轮            輮: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C、虽有槁暴           暴:晒 D、舆马者           假:借助
    (2)、下列文言句式中与其它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B、水为之,而寒于水 C、善假于物也 D、蚓无爪牙之利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要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整饬中又有适当的变化,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意即贤才难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来表达自己贤才难求之忧。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两句总括赤壁风景之美,然后由景入情,过渡到写人叙事。
    (3)、《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了“”这两句。
    (4)、杜甫《登高》中“”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我们老家豫东平原,年年农历三月,刺槐吐蕊,槐芽初绽,是吃槐花的好时节。北方平原上的槐树分为两种,一种叫“刺槐”,A         , 又们吃的槐花来自刺槐,它是最近几百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乙】我们翻阅古人文集,常常能见到秋天落槐花的场景。【丙】人笔下那些满地瑟的槐花,都是国槐的槐花。B        ?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丁】古人从国槐的花蕊里提取出黄色的染料,可以给布匹染色,也可以用来作画。

    北方还有一种特殊的国槐——龙爪槐。在植物学家眼里,龙爪槐本质上就是槐树,是国槐的芽变品种。C         , 指在植物茎枝萌芽阶段,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了突变。①人工选择突变芽长成的这种枝条,把它嫁接在槐树砧木上,就变成了龙爪槐。②换个说法,龙爪槐无法由龙爪槐的种子繁殖,只能嫁接繁殖,且需要已经发生了突变的枝条前来嫁接。③重点是,这种芽变是突发的,充满了不确定性。④你不知道哪个嫩芽里会长出曲虬盘结的“游龙”,因而也不知这枝“游龙”的龙爪在下一刻会弯曲着伸向哪里。

    (1)、“山衣重叠六铢轻,淡拂槐花染不成。”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例子比比皆是。舞剧《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便是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其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恢宏气象。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在幽暗的环境中历经千年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

    结合数字化传播,让三星堆文物“出土”即“出圈”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严肃的文物变得平易近人,沉睡千年的器物成了人们热议的对象,也成了热搜榜上的顶流一代代考古人用无数个日日夜夜丈量千年时光,数字化传播让静默时光里走出来的文物变得鲜活,网友们则在即时互动、脑洞大开中回应着历史深处的文化召唤。除此之外,传统戏曲、国风音乐、古典诗词、非遗工艺、古籍书画、民族民间舞蹈等,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这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故纸堆”“老古董”,而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通过全新的演绎方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历久弥新,华夏文明经久不衰,更加鲜活。

    (1)、请将文中画框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画横线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离乡万里、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2)、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3)、《静女》中,对于女主人公赠送的礼物,“”两句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了爱屋及乌的情感。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夔州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谁怜”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孤雁要面对高远浩茫天空的担忧与同情怜悯之情。 B、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哀鸣声声,好像出现了幻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孤雁的渴望、煎熬。 C、尾联运用对比,以野鸦的无忧无虑、鸣噪不停反衬孤雁的孤寂、凄苦,暗含对野鸦的羡慕。 D、诗人以孤雁自比,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感慨,正合其“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句意。
    (2)、“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有人认为此诗的“诗骨”为“飞鸣声念群”一句,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依据。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浔阳,即浔城、浔阳城,是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古代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称经略为参军。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5)、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田园?请结合文段和《归园田居(其一)》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寒宰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

    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

    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

    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

    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

    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

    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

    “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

    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

    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

    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 B、第四段对云彩的美丽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 C、文章多次写到了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的态度有变化,开始对他替代了衰老的旧清扫员有些情绪,后来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适合这个岗位。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 B、句子②给了清扫员的嘴唇一个特写,将她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惫的状态。 C、句子③选取了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 D、句子④巧用拟人,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
    (3)、小说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梳理概括“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4)、王蒙认为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理解。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