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请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狼奔豕突( )
幕天席地( )
不翼而飞( )
厚古薄今( )
劳民伤财( )
见异思迁( )
-
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从周祖平河中,以功迁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宋初,加兼中书令。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太祖笑曰:“果如朕言。”未几来朝。
(节选自《宋史·郭崇传》,有删改)
(1)、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2)、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 -
3、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
请根据成语“狼狈不堪”“不堪设想”中的“堪”字的意义推求下列各句中的“堪”的意义。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 -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写作任务。
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文化意义。
很多成语与史实有关。如“归马放牛”本指武王伐纣后将征战用的牛马放归于华山的南坡和桃林的原野上的故事,“死灰复燃"原出西汉韩安国的故事,等等。
有的成语与古代器物有关。如传说大禹铸九鼎,九鼎象征天下九州,象征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故后人在说到某人的意见很重要时,用“一言九鼎”来形容。烹饪食物时,鼎下烈火燃烧,鼎内热水沸腾,有一种旺盛、热烈的气氛,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鼎鼎大名”等成语。
有的成语与度量衡有关。如“不同寻常”“退避三舍”中的“寻常”“舍”都是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十六尺叫一常,三十里为一舍。“锱铢必较”“千钧一发”中的“锱铢”“钧”都是重量单位,一两的四分之一为一锱,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三十斤为一钧。“半厅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不少成语与动物有关。如“虎入羊群”“暴虎冯河”“羊质虎皮”“龙行虎步”“初生牛犊不怕虎”“兔死狗烹”“龟毛兔角”“猫鼠同眠”等。
有些成语还涉及音乐领域。如“胶柱鼓瑟”中的“瑟"是古代的弦乐器,“柱"是瑟上调弦的短木。“有板有眼”中的“板”“眼”原指音乐中的强拍、弱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原指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
有的成语还涉及地理知识。如粤地气候湿热,极少下雪,蜀地多山多雾,于是就有“粤犬吠雪”“蜀犬吠日”等成语,寓少见多怪的意思。
有的成语与宗教文化有关。如“一尘不染”,佛家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称为“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五体投地”,五体”指两手、两膝和头,五个部位着地,是佛教中最恭敬的礼节,形容敬佩到了极点。“六神无主”,“六神”指道教中的心、肝、肺、肾、脾、胆六脏之神,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
另外还有很多成语涉及古代的政治、典章、礼法、战争等方面。如“司空见惯”“衣冠禽兽”“三从四德”“鸣金收兵”等。
中国的成语,形象精练,充分体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成语里面,有不少是与汉服有关的。请以“成语中的汉服文化”为主要内容,写一篇语言札记,300字左右。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 ,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吹帽、山头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按照诗歌节奏可划分为六层,层层变化,宛转自如,读来有顿挫起伏之感。 B、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表明诗人跟孟嘉一样显示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 C、颈联描山绘水,写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尽显峥嵘气势。 D、尾联中诗人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万语千言。(2)、有人评价这首诗说“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出之”,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
7、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熟语。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比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甚至还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难分伯仲”“”“”或“”。词类活用
(3)、名词的活用小楼昨夜又东风( )
(4)、形容词的活用叶上初阳干宿雨( )
-
8、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以“有这样一片天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
9、阅读下面《故都的秋》节选,完成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荼,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徵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文章的标题,“故都”与“秋”组合在一起,既让人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又表明作者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眷恋和向往。 B、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将自己的审美体验投射在故都的秋景中,景色描写中融入了浓郁的个人情感。 C、作者在第1段列举了5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因为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用简笔。 D、作者在第1段中认为“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因为这样,秋天的气氛才会更加和谐。(2)、有人说,《故都的秋》体现了郁达夫散文大雅大俗相结合的审美趣味。请你以选段中的一幅图景为例,从语言或内容方面加以分析。 -
1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____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②____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____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④____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我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持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下列句子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2)、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荷塘月色》写到了“另一世界”,《我与地坛》也写到了“另一个世界”。根据文意,比较这两个“世界”有何不同。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除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zhé)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分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属文日数千言 ;
除大理评事 ;
庶有补于国 ;
(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轼庐于其上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B、①增筑故城为木岸 ②何为其然也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②举匏樽以相属 D、①神宗独怜之 ②固一世之雄也(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等到弱冠,精通经传历史,每天撰写文章,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才华。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徐州期间,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心系百姓,以身作则。任职期间,洪水泛滥,富人争相逃难,他为稳定民心,使富民回城,还调动军队,筑堤护城,身先士卒。 D、苏轼在诗中揭示了新法的一些弊端,被御史李定等人引申附会所作之诗诽谤朝廷,苏轼被逮捕进御史台监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4)、用“/”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
1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时常常以籍贯来称呼人,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所以称之为“孟襄阳”,“桐城姚鼐记”中的桐城是姚鼐的籍贯。 B、古时候,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例如“汉阳”指的是汉江南面,“华阴”指华山南面。 C、古代天文历法中,农历每月初一称之为“朔”,每月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末一天为“晦”。 D、城墙有内外之分,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
13、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现代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成立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B、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民主战士。其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巧用修辞手法,景色优美,《春》《荷塘月色》《绿》都是朱自清写景散文代表之作。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他学识渊博,喜奖掖后进,曾任翰林学土,时人称苏学士。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苏辛”。 D、姚鼐,明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登泰山记》是他的代表作品。
-
1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日观以西峰 B、①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越长城之限 C、①与子颍坐日观亭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
15、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明用法。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D.多平方 , 少圜( )
-
16、下列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 )A、脉脉(mò) 梵(fán)文 玉砌雕栏 苍海一粟 B、熨(yù)帖 追溯(shuò) 亘古不变 凭虚御风 C、裙裾(jū) 坍圮(pǐ) 没精打采 蓊蓊郁郁 D、隽(juàn)永 酾(lì)酒 众说纷云 不绝如缕
-
17、根据文意,再举两个例子,句式与例句相同。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有勤, , ;
有勤, , 。
-
18、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
19、语言文字运用Ⅰ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 , 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她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她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文学家的父母——稍远些可以说祖先——要有些近于文学的嗜好。 B、勉强定了神,往四围一看——我依旧坐在阑边。楼外的景物,也一切如故。 C、“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 D、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是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不是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20、古代诗歌阅读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 , 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颈联选用"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2)、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