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塞上
高适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④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2)、本诗借用李将军的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没有使这种手法的是( )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1】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③子曰:“为命【3】 , 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论语﹒宪问》)
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谌、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
(1)、解释第①则中画横线的句子(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
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其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
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寡,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却六国而有余 却:使……退却
②震秦陇,规三辅 规:规则
③曾不及培塿之丘、泛滥之水 曾:竟然
④皆可以为敌难 难:困难
⑤乌足与言地利哉 乌:怎么
⑥图不能载,论不能详 详:详尽,完备
⑦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 楫:划船
⑧向导其可恃乎哉 其:还是
A、①⑤ B、②⑧ C、③⑦ D、④⑥(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 B、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 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 C、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 城邑山河,想千秋万代都能固守是不容易的 D、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 明辨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诸葛亮、刘禅为例,正反对比,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 B、第三段论及地利和地形的关系,作者认为发挥地利的作用需以地形为准则。 C、第四段以“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喻指作战易被局部地形迷惑而难见全局。 D、本文多处使用寓结论于反问的写法,体现出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说服力。(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
(5)、孙子说“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作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四、五段,概括作者的观点,并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 -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 , 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古代文学家讨论“文以载道”时,大都强调以道为本体,文只是“载道”的工具。这样一来,“文以载道”就让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教化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新时代,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要做到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文”的价值,也要重视其思想意义;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而只有打破文道关系的二元对立,文道并重,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朱光潜曾将文艺的“道”比喻为盐,将“文”比喻为水,“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理解才是文道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追求。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蔡美云、张含、宗波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摘编自左东岭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 )A、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王充) B、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序》) D、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得益于众多古代文艺观念对传统文化品格的塑造。 B、《论语》中对学《诗》的解释证明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对文治目标的重视。 C、虽然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有较大差异,但中西方文论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D、要找出文学成立的核心观念和发展的主线索,中西方都须选择各自的传统文艺观。(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明打算写一篇有关先秦文艺观念的学术小论文,老师建议写作核心应该关注其中的治国方式和教化方式。 B、学校筹备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动,你建议可以开展“古文运动”经典作品诵读活动。 C、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以推知在汉代到中唐之间的一段时期内,“文胜于质”的骈体文在文坛大行其道。 D、文学文化学者应具备的共识是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就可以回归中国本体,建立中国话语。(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艺观念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重申观点。 B、材料一中以盐喻“道”,以水喻“文”;材料二以“树”喻文学研究中心,以“根须”喻其边界,都形象地论证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C、两则材料都把“中国古代文艺观念”作为论述内容的中心,但是侧重点不一样。材料一侧重于文艺功用,材料二则是侧重于文学研究。 D、两则材料在情感态度上都表现出一定倾向性,都提到了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用扬弃的观念来发展新时代中的中国传统文艺观念。(5)、结合材料一,分析唐太宗“文以载道”观念的具体体现。①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②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 复众人之所过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
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 ,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 , 使使厚币迎之 , 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我无所A处B吾C得斗升之水然D活耳E君乃言F此G曾不如H早索我I于枯鱼之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指安然未变、安定,与《大学之道》“静而后能安”中的“安”词义相同。 B、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 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D、活,指使……存活,“故亏父而自利”的“亏”表示使……受损失,两者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②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5)、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 ”。(2)、《<老子>四章》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 ”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4)、《<老子>四章》中对个人的生存价值、意义进行了阐释。唯有立身才能长久,唯有死而不朽才能让生命永恒,即“ , ”。
-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思想。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
9、下列句子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世世以洴澼
为事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有,只有 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助词,……的(人)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而:连词,表修饰
-
1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人者智 知:认识 B、慎终如始 慎:谨慎对待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实际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
1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余食赘行 B、起于累土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毂 ,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
(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牖:窗 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D、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2)、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C、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D、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老子》四章(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②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莳:种植。②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田夫”两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具体准确,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需要提防鹅鸭,不能让它们进田"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在连日阴雨毁坏了打麦的场圃后,终于迎来天晴,乡邻们手举竹竿跳起舞来,十分喜悦。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了却收麦大事、关闭粮仓之后,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2)、两首诗都写劳动,但描写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
1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行迈靡靡”一句中的“靡靡”跟成语“靡靡之音”中的“靡靡”,意思是否一样?如果一样都是说明什么意思?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哪里?(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现在人们在何种场合经常引用? -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这首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
1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做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滴自王忠耀等《港珠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没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岀,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粱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0、(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