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些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对不对?

    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若无技术故障,它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结果,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到了那儿,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大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者区别明显,但又相互关联。它们的名称很恰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续一分钟左右;长期记忆可以与你相伴终生。

    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想的事。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而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为什么限量呢﹖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否则就会像把你所有的箱子和文件夹都扔到了繁忙的机场入口。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以神经元活动的模式储存记忆会带来很多问题。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短期记忆用来快速处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会被忽略,然后很快被覆盖或消失。

    这套系统并非万无一失。实际上,常有重要内容还未得到恰当的处理就从短期记忆中被顶了出去,于是就出现了“我到这儿是干啥来着”的情节。短期记忆还会负荷过重,受到太多新信息和新要求的轰炸而无法集中到任何一点上。既然用来“想”的短期记忆只有很小的容量,我们还做得成什么事儿啊?幸运的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相连,因而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压力。就拿专业译员来说吧,他们一边听演讲,一边把它译成另一种语言。对于一个还在学习外语的人来说,这必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对于译员来说,两种语言中的字词和结构都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短期记忆只需要处理词序和句意。

    信息有多种途径可以变成长期记忆。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比如反复默念某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反复的必要性在于,与短期记忆短暂的电活动模式不同,长期记忆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而建立连接的基础是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节点),重复想要记住的事情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

    突触被看成是脑中真正“记住”信息的地方。和硬盘里特定的一串0和1代表某个文件一样,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回忆”。所以,突触就是记忆的实体形式。就像我们可以从纸上的墨迹中读出具有含义的字词一样,当某个或某一群突触变得活跃时,大脑就解读出了一段记忆。通过形成新突触新建长期记忆的方式叫作“编码”,即记忆在脑中储存的过程。短期记忆并不形成新的突触,只是触发一些多功能的突触。利用复述信息的方式可以使短期记忆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活跃”,让长期记忆有时间编码。不过,“死记硬背”法并不是让我们记住事情的唯一方法,显然我们也没有用此法来记忆所有一切能记住的东西。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几乎都会以某种方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那么,如果说长期记忆把一切都记住了,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免不了会忘事呢﹖被遗忘的长期记忆其实还在脑子里,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不过,长期记忆要派上用场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产生(也就是编码),有效储存,提取。一段记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有些记忆容易提取,因为它们更突出,如附带强烈情绪的记忆往往很容易回忆。除了事件本身,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所有一切在大脑中与特定记忆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联,意味着前面说的巩固过程为这段记忆附加了更重大的意义,添加了更多连接,让它变得更加容易提取。相反,那些没有重要连接、孤零零的记忆就没能得到充分的巩固,因而也就难以提取。没有哪段记忆是孤立形成的。有研究揭示,哪怕是在平淡无奇的场景中,获得记忆时的情境都可以成为帮助记忆提取的“触发器”。

    如此复杂难懂、前后不一、脆弱易伤的一套系统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很简单,大多数时候,它的确管用。它依然值得惊叹,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它固有的灵活性和奇特的组织结构毕竟演化了数百万年,所以我还能苛责什么呢?人类的记忆并不完美,但已经足够好。

    (摘编自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期记忆之所以限量是因为它在不停地工作,源源不断的信息进进出出使得它不适宜长期储存。 B、专业译员比外语初学者能更熟练地一边听着冗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因为短期记忆分担了很多海量记忆信息轰炸的压力。 C、无论是被记住的还是被遗忘的长期记忆,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它们其实大部分还在脑子里,但如果取不出来,就没有太大意义。 D、长期记忆是否更加容易提取,不仅仅是与事件本身是否突出有关,还与它们发生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等有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结尾使用反问,既引起读者对人脑记忆方式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又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内容。 B、文章第二段作者通过列举生活场景,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大脑处理记忆时出奇又复杂的方式。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又贴近生活。 C、“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中用“有点儿”这一表程度限制的词来修饰,形象地说明了短期记忆储存不能长久的特点,体现了语言表述的准确严谨。 D、作者多次将人脑和电脑作比较,如人脑记忆与计算机相比,它的容量和适应力还是要高,表现了作者对于人脑记忆系统的肯定态度。
    (3)、下列各项内容中,只需要短期记忆的一项是(     )
    A、回想起一天前或几小时前的事。 B、复述别人报的电话号码。 C、外出时骑自行车。 D、休息时玩拼词游戏。
    (4)、请根据材料概括这两类记忆的不同之处。
    (5)、小李同学平时记住的知识点,一到考场就“短路”。请你根据材料内容给小李想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 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视频的最主要特征在于耗时短,但观看者在刷短视频的时候,               。这是因为,刷短视频易激起短暂的多巴胺分泌,由它引发的快感使观看者总想着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看的内容,于是不知不觉花费的时间就长了。事后回想过去几个小时收获了什么,又回想不起来。这时,观看者可能会后悔熬夜伤身,后悔耗费时间蹉跎斗志,甚至会增添空虚感,但如果再有碎片化时间,又刷起了短视频。

    之所以                 , 主要是因为观看者太想快速获取信息和刺激了,而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缓慢等待、耐心品味的过程中。在短视频的海洋中,观看者慢慢迷失了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加浮躁,更难以在一件事情上坐住“冷板凳”。不少观看者已习惯于马上获得刺激,而难以                   , 甚至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去刷一刷短视频,寻找一点短暂的快乐。如今,保持专注已成为人们稀缺的品质之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①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山坡上绿浪起伏。在绿色茶园之畔,研学和露营等农旅融合的业态逐渐兴起。一株藤茶,牵手一二三产业,基本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流通、销售、茶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藤茶,主要生长在武陵山腹地,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资源,也是一种古老的茶类,当地人奉为“神仙茶”“长寿茶”。

    ②怎样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长藤茶产业链,提升藤茶附加值?来凤县一直在探索。

    其实,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很早就开发出牙膏和含片等藤茶产品,但一直委托外地企业加工。2020年,在来凤县政府部门支持下,该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消毒液、牙膏、黄酮提取等生产线。

    近年来,来凤县以藤茶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百亿产业集群”。当前,来凤县现有的8.63万亩藤茶中,获得有机藤茶基地认证879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2万亩。

    (1)、文中“基本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流通、销售、茶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一句运用了多个顿号,请分析其中所用顿号的作用。
    (2)、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的表达具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和《离骚》中的“”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2)杜鹃是古诗中用来渲染气氛的常见意象。比如《蜀道难》中的“”。

    (3)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智绝”,为蜀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蜀相》中赞扬这一点的诗句是“”。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尔!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注】①钞:官府收到租后发给的凭据。②文书:官府催租的文件;也有人认为应与“钞”同义。③悭囊:钱罐。④草鞋费:从前公差敲诈勒索时巧立的一种名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输租得钞”这四个字,简练地概括了官家催租,农民想方设法交清了租,并且拿到了收据的全过程。 B、第二句极富表现力,“踉跄”一词,活画出“里正”歪歪斜斜走路的流氓神气。 C、第四句写里正催收理由是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妙在使用直接引语且带有语气,生动形象。 D、第七、八句表面上是农人对里正的客套之语,实际上声声含泪,蕴含着农人的辛酸和苦楚。
    (2)、第三句的主语,你认为是“里正”还是“农人”?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材料二

    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受鳌,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不能言D贾生E尽为之F对G人人各如其意H所欲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文中指“脸色”,与《燕歌行》中的“天子非常赐颜色”的“颜色”意思不同。 B、“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君既若见录”的“见”意思相同。 C、“短”,指诋毁,与“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的“短”意思相同。 D、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动,是亲近的表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对屈原的现状感到奇怪,认为他不懂变通,建议他随波逐流。 B、博士们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灌婴等人却认为他使事情变得混乱。 C、贾谊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即位,就一一实行。 D、贾谊认为封王太多会导致祸患,诸侯国地域过大,不符古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贾谊为什么写《吊屈原赋》?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

    冯   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从秋到冬,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日子久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边来。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看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飘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的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

    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这客人大约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矫健精悍,目光炯炯。和杜甫寒暄了几句,听出来是山南巴州人的口音。他说他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璀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人们说他是一个精良的弩手,百发百中,在巴山道上常常抢劫显官富贾,绰号人称“弩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好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杜甫的诗却读得很少。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这样的诗的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做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他没等杜甫回答,就接着说起他自己的过去。“你老人家在阆州时,也许听人说过巴州有我这样一个强盗。我们巴州一带的賨人 , 从来就剽勇善战,又能勤劳生产,织出的布匹天下闻名。这些布匹虽不轻柔华丽,却是坚固耐久。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刘邦听取了阆中败类范目的献计,征募賨人为他平定三秦。此后賨人的命运便算注定了,供历代帝王牛马一般地驱使。一有战事,就征调賨人为他们打仗;战事平定了,又向他们征敛大批的布匹。賨人的布匹永远织不完,自己身上穿的却永远是破破烂烂。十几年来,外地的商人也看上了资布了,他们运来一点米、一点盐,用一本万利的盐米向他们骗取大量的布匹。上元二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变,自称梁王,也到巴州来募兵。我亲眼看着賨人世世代代无法摆脱的负担和痛苦,我不能容忍了,我说,来个结束吧……不过我当时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实际上我们起事不久,就因为人力孤单,遭到了失败。”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是你作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还很少想过呢。”

    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注】①賨(cóng)人:古代四川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以船为家,泊在湘江岸旁的前四个月心情比较沉重,这与他漂泊无依、衣食无着、租税繁重的生活以及老病缠身的遭遇有关。 B、杜甫“感到无限温暖”,在萍水相逢的渔夫们的帮助下,生活境况得到改善。同处困境,渔夫们给漂泊中的诗人带来的慰藉,展现了人性之美。 C、苏涣询问杜甫是否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他对内心仰慕的诗人杜甫的眼前处境感到难以置信与惋惜。 D、苏涣的诗在艺术上显得粗糙,但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杜甫感到精神异常兴奋并吟味片刻,二人相遇,宛如知己相逢,倍感欣喜。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采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描写杜甫头发的反常转变,突出苏、杜间的交往对杜甫晚年心境的影响,赞颂苏涣诗歌与为人的独特魅力。 B、文中详细地记叙苏涣“说起他自己的过去”,丰富了苏涣的形象,为后文做铺垫,也暗示了控诉封建势力欺压奴役百姓的主题。 C、杜甫认为苏涣的诗作不同于陈子昂和李白的诗——“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主要原因是苏诗隐示着许多过去还没有人道过的新内容。 D、杜甫自觉“眼前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此处“新的事物”虚实结合,既指苏涣其人其诗,也指渔夫们给杜甫带来的关怀和温情。
    (3)、小说中完整引用了苏涣的一首诗,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鲁迅称赞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历史小说作品也具有诗化的特质。请对本文的诗化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弧线”或曰“人物弧光”,译自英文Character Arc,在罗伯特·麦基看来,“是人物的路线,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或是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人的发展和变化将形成一条轨迹”。在以成长励志、救赎重生、畸变黑化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既需要展现人物个性,也需要勾勒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因此人物弧线表现顺畅完美与否,就决定着人物形象立得住或崩塌,决定着影视叙事的成败。

    “人物弧线”的理念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成长于启蒙文学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中日渐成熟,在20世纪被电影人所吸纳,被罗伯特·麦基予以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对塑造富有艺术魅力的丰盈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在西方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经历了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蜕变。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其性格往往是刻板定型的。而在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作品中,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等都是性格鲜明但一成不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如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由一个单纯而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到父亲被杀后由于局势不明,犹豫多疑延宕,及至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确是杀父仇人,误杀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及至恋人自杀,被迫与其兄决斗,中毒临死时杀死仇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的复仇心路变化,体现出一道令人信服的弧线。

    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戏剧理论家莱辛,也认识到了戏剧创作中人物性格流动的意义,随着典作《浮士德》等横空出世,才打破了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丰满立体、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至近代,美国戏剧理论家B.贝克曼在《戏剧动力》中提出了类似于“人物弧线”理论的“动态人物”理论,及至德国“成长小说”的出现以及福斯特“圆形人物”理论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物弧线”理论的完善。

    在今天,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百年电影发展史中,“人物弧线”倍受重视,特别是当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对电影弧线做出界定后,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

    人物弧线的唯一特征就是变化,而性格缺乏变化或变化趋近于静态的人物被称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几乎是大多数商业类型电影的标配,如《007》和《碟中谍》系列等冒险片、《侏罗纪公园》等恐怖片,主角都是被事件和矛盾冲突推着往前走的扁平人物。

    而与之相对的圆形人物,强调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可分为静态的圆形人物和有人物弧线的动态的圆形人物。静态的圆形人物尽管性格丰富立体,但在同一部作品中,他的性格基本没有变化,如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反派灭霸等。而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的塑造也一样,弧线人物因为性格的峰回路转,从而使故事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魅力。

    人物弧线变化要有内在联系与逻辑,否则会使人物的弧线流畅性和完整性受损,导致角色行为浮夸失真,剧作叙事线断裂,结构坍塌,成为有硬伤的作品。

    人物弧线必须顺畅,不能急转弯。人物弧线变化要符合人性嬗变的逻辑,真实可信。也即是说,要用充足的铺垫来逐步地表现人物心路历程,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其变化缘由,不能让它一蹴而就。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

    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性格变化也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人物所处环境越复杂、越多变,人物性格越丰富。在社会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群体形成的矛盾统一体,加之家庭、学校、族群、阶层、身份等的转变,使得人物面临的矛盾此消彼长,决定着人物的性格虽然在一定时间段内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但从长远来看是变动的,这是人物弧线的成因。如《小丑》中小丑之所以由善良纯真变得癫狂残酷,充满暴力和仇恨,就是因为哥谭市冷漠的生存环境,社会的疏离和病态的文化氛围导致他好梦成灰。

    总之,人物之所以有“弧线”,是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优秀的影视作品大都会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成长或堕落,塑造具有弧线的圆形人物。恩格斯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现实主义文论的主张。就此而言,影视作品塑造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

    (摘编自杨晓林《影视人物弧线论》,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弧线”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流动轨迹,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的成败,是许多优秀作品的标配。 B、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弧线”理论在20世纪被电影人吸纳,经罗伯特·麦基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 C、作品中性格丰富立体,且缺乏变化的人物,都是被事件和矛盾冲突推着往前走的人物,是大多数商业类型电影的标配。 D、“文似看山不喜平”,塑造弧线人物的性格,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要用充足的铺垫来逐步地表现人物心路历程,让故事跌宕起伏,充满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人物弧线”的内涵进行阐释,为后文论述提供了事实依据。 B、文章采用“横向”式结构论述“人物弧线”理论的形成过程,让读者见识了文学作品中具体鲜活的圆形人物。 C、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进行论述,以突显人物弧线的特征, D、文章结尾通过引述恩格斯的观点,明确了影视作品要塑造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的原因。
    (3)、依据文本,下列更符合圆形人物的一项是(       )
    A、《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趋炎附势,狡猾善变,寡廉鲜耻。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逆来顺受,小心谨慎,英勇果敢,疾恶如仇。 C、《边城》中的翠翠天真活泼,淳朴善良,善解人意,勇敢坚强。 D、《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美丽聪慧,明辨是非,侠肝义胆,坚贞刚烈。
    (4)、如今,“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5)、“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请结合《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变化说说该理论的具体体现。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否定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是生活中却有不需要目见耳闻而需要推理想象的事。

    请你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色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 告诉她秋虽然 , 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干子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来”字的用法与文中“蜜蜂都唱起春词了”的“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诉她秋虽然 , 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B、还有一两个孩子打别人打剩的枣子。 C、匪来贸丝,即我谋。 D、归去兮,请息交以绝游。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粉红花”和“枣树”,分别用了代词“她”和“他”,请结合文意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起“魔鬼城”,很多人都会想到新疆克拉玛依的魔鬼城,那里是风蚀地貌,而且产出了大量的翼龙化石,如今已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其实河北也有一座“魔鬼城”,它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山口镇,原名“尧山”。                  , a据清朝《畿辅通志》显示,b著名的赵州桥所用的石料就多来自于尧山。c到了20世纪,为了发展工业,人们在这里开山采石,d建起上百家采石场、水泥厂、石灰窑和石料厂、e将整个山体基本上都挖掉了,f只留下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矿坑。因为悬崖与沟壑纵横,怪石嶙峋,行走其间如同身处        A     的魔鬼宫殿,所以人们把它说成所谓的“魔鬼城”。

                       , 2008年以来山口镇关停了约200家采石场、石灰厂和石料加工厂等,并对这里进行了治理与修复,修建了道路,                    。如今,除开采石料的地方没有土壤无法种植树木外,其他地方已经树木       B       了。这里有采石后留下来的巨大矿坑,还有开山后人为制造的悬崖,在华北平原地区,这样的奇观让魔鬼城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很多人          C         , 欢快的嬉闹声代替了机器的轰鸣,绿水青山足以让人们忘记这里曾经是烟尘滚滚的采石场。

    (1)、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病句的序号并予以修改。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与大家熟悉的歌词“挡住太阳神的山巅,排空曲折迂回的川”异曲同工。

    (2)柳宗元强调种树的态度发人深思,用“”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用“”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

    (3)陶渊明、苏轼等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活着就要经历失败、经受压力,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你将用“”的诗句来鼓励自己。

  •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论诗十绝

    戴复古

    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

    玉经雕琢方成器,句要丰腴字妥安。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注】①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家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才能“眼处心生”,激发真情,才能产生有“神”的诗句,画出逼真的图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复古认为写出诗来很容易,但是要把诗歌改好却很难。 B、戴诗的第三句运用比喻手法,论述写诗反复打磨的道理。 C、戴复古认为诗句要丰满好看,用词要妥帖恰当才是好诗。 D、元诗尾句“亲到长安有几人”是反问句,表达否定含义。
    (2)、梁朝萧纲在《答张缵谢示集书》中说,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请你谈谈元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留A匈奴凡B十九岁C始以D强壮出E及还F须发G尽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意思是“经过”,《庖丁解牛》中的“良庖岁更刀”的“更”意思是更换,两者意思不同。 B、传,指传递、传送,与《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传”词义不相同。 C、让,文中是“责备”的意思,与《论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D、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月氏被匈奴打败,月氏王被杀,余部逃跑了,虽然怨恨匈奴,却没有团结起来攻打匈奴的想法。 B、汉朝正想消灭匈奴,就派人去联络大月氏,要经过匈奴,有难度,于是皇上招募有能力出使的人。 C、张骞出使大月氏,被匈奴截留,十多年后才有机会逃到大宛,得到帮助,张骞才得以到达大月氏。 D、汉昭帝即位,索要苏武,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使者再次来到匈奴,因为常惠,才得到苏武消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2)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张骞和苏武有哪些相同点?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高卖马

    田承友

    马贩子一眼就看中了老高家圈里的那匹枣红马。

    这是一匹身形健硕的枣红马,腰肥体壮,暗红色的毛就像涂了一层油脂,泛着耀眼的光。马贩子伸出一个巴掌,说:“兄弟,就这价,给足了!”老高摸了摸马头,眼睛里盈起泪光。身边的女人拽了一下老高的衣角,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下来。

    马贩子拉开系在腰间的钱包,抽出一沓钱,数了五千,递给老高,说:“数一下吧。”老高接过钱,转手就给了身旁的女人,说:“数啥数!你还能少给了不成?”然后又摸了摸马头,有些不舍地说:“走吧,我送送你。”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松花江江面又拓宽了数十米,那条摆渡的小船停靠在码头上,在江水的涌动下此起彼伏,远远看去,就像一枚遗失在大海上的落叶,显得那么孤单而落寞。

    老高牵着马走上那条小船,然后熟练地解下了系在马嚼子上的缰绳,老高看着马贩子,寓意深长地说:“这匹马跟了我十二年,如果不是闺女催着我们一定要去城里帮忙照顾孩子,我是不会和它分开的,就拜托兄弟给寻个好人家吧。”

    马贩子从包里掏出一条缰绳系在了马嚼子上,又拍了拍马的身子,说:“放心吧兄弟,这么好的马,一定能遇到伯乐的。”

    小船驶离码头向对岸漂去,老高站在江堤上目视着那团枣红色一点儿一点儿消失在薄雾里。少顷,远处的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长串马的嘶鸣,那凄厉的声音穿透雾气撞击在老高的心坎儿上,直撞得他一阵阵心痛。

    这天夜里,狂风夹杂着暴雨再一次袭来。三更时分,风停了,雨住了,老高披了一件衣服习惯性地走出屋门。他端起门旁的簸箕,舀了两瓢碎苞谷,径直走进了院旁的马圈。点亮门口的马蹄灯,空空如也的马圈呈现在他的眼前,老高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他叹了口气,倚在拴马桩上卷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他揉了揉昏花的老眼,枣红马不见了,而那盏吊在门框上的油灯,微弱的火苗忽明忽暗地跳动,就像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一枚枯叶,摇曳着余生那一点儿最后的时光。

    老高转回屋摸着黑爬上了炕。黑暗中,睡在炕梢的女人说话了:“心里放不下那匹马是吧?”老高叹了口气,说:“十二年了,能一下子就放下吗?”女人说:“都答应给寻个好人家了,咱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老高不再言语,扯过被子盖在身上。这时,窗外的雨又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

    天快亮的时候,雨又停了。一夜没睡好觉的老高披上衣服卷了支烟,眯着眼睛坐在炕沿上吧嗒吧嗒抽了起来。此时,外面的鸡叫了,马也打起了响鼻。老高愣了一下,不对啊,怎么会有马的响鼻?他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又一声马的响鼻真真切切地传进屋里,老高掐灭烟头儿,拉着拖鞋就跑了出去。随后,外面传来了老高惊奇的叫喊声。

    女人也起来了,推开房门后就愣在了原地。她看见,那匹枣红马浑身湿漉漉地卧在马圈旁边,就像一个疲惫的老人,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还时不时抽搐一下身子打个响鼻。“快,撮一簸箕苞谷来。”老高吩咐了女人一句就蹲下身子搂住了枣红马的脖颈。老高说:“夜里黑咕隆咚的,还下着那么大的雨,你是怎么从那么宽的江面上游过来的啊!”听见主人的声音,枣红马努力几次后挣扎着站立起来。它伸过头来把脸贴在了老高的脸上,那可怜的样子就像一个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

    女人端着一簸箕苞谷站在旁边,一边掉眼泪一边说:“造孽啊,黑灯瞎火的,江水那么大,这是遭了多大的罪啊!”

    老高把马嚼子上的缰绳解下来,重新换上了自家的缰绳,然后牵着枣红马进了马圈,一边走一边说:“不走了,咱不走了。”又转过脸对一旁的女人说:“把那五千块钱拿出来,一会儿找马的肯定会过来。”

    早饭过后,天晴了,那个马贩子果然找来了,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满脸长着浓密胡须的车轴汉子。这个汉子老高认得,是江南闫家屯专门宰杀大牲畜的闫老六。

    马贩子看到拴在马圈里的枣红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老马识途,我猜得没错。”身旁的闫老六搭话:“就怕老高反悔。”

    “不是反悔,是规矩。”老高拿着五千块钱和那根缰绳从屋里走了出来,说:“马回来了,就不能再卖了。”马贩子显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说:“老高咱们再商量一下,实在不行就从价钱上找。”老高说:“你是牛马贩子,应该懂得规矩,这不是钱的事儿。”

    马贩子和闫老六悻悻地走了。

    看着两个人离去的背影,女人叹了口气说:“闺女把车票都买好了。”老高说:“这有什么难的?退掉一张。”然后又撮了一簸箕苞谷,头也不回地进了马圈。

    (选自《百花园》2024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枣红马的身形健硕,膘肥体壮,鬃毛发亮,这是马贩子一眼就挑中了枣红马和老高夫妻二人舍不得卖马的主要原因。 B、马贩子花五千元钱买走了枣红马,老高数也没数就将钱转手给了妻子,这说明老高在家中的地位不高,没有话语权。 C、马贩子在买马时答应老高要为马寻个好人家,但他将马卖给了屠户闫老六,这足以说明马贩子言而无信,唯利是图。 D、老高以“马回来了,就不能再卖了”为由拒绝了马贩子加价买马,从中可看出老高规矩至上,情感第二的做人准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老高卖马”是小说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线索,贯穿了卖马前后的情节,使得文章条理分明、层次很清晰。 B、文中写“连续的几场大雨”,将“摆渡的小船”喻为“在大海上的落叶”,突出江面的宽阔,为枣红马艰难渡江埋下伏笔。 C、文中对吊在门框上的油灯所发出的微弱火苗的细致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老高在枣红马被卖之后伤感难过的心理感受。 D、用“疲惫的老人”和“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两个相对弱小的形象写归来的枣红马,富有特色,引发读者怜悯心。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在读书小组会上,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不能删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叙述类作品长于情节铺陈,需要大量细节来充实和支撑,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他文体就不需要细节。在抒情性文体中,细节同样大量存在。不过,这种存在不是将细节融入情节之中,而是把细节作为抒情手段。比如屈原《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以带有动作意味的细节来表达诗人的人格追求。议论性作品中也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过秦论》“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中,前两句陈述背景,后两句是其效应,这里就是用细节性话语来说明。

    细节的存在常常会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丰富、更鲜活、更具有典型性与启迪意义,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从而也可能会因为细节经典使作品具有走向经典的可能,人们往往会因一个人物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它来展开作品。徐怀中的《牵风记》写的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军旅生活,但书中基本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作品一开始就讲女学生汪可逾参加八路军,带来了一把古琴。这把琴,在叙述中被携带,再被埋藏,后被丢失,最终失而复得,贯穿了整部小说。而那个被汪可逾弹拨的“空弦音”,就成为一种象征。空弦,源于无箭之弓,象征箭之迅疾、凌厉。古琴中的空弦只用右手指弹弦,就能形成一种“太古之声”,类似于“无箭之弓”的效果。这种细节设计正暗合了小说表达的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是对历史必然趋势的一种更具深刻性的表达。

    在很多情况下,好的细节会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积极变化。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准确运用细节的卓越能力。

    作家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作家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诗篇。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作家要有表达的准确度。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近年来的一些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在这方面展露出努力和尝试。

    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与事”“风俗与事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与“故事”等概念,改变着小说的精神与形式。也有一些作家通过巨量的细节让叙事时间和小说情节被延宕甚至搁置。贾平凹的《古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作者通过层层叠叠的细节书写颠覆了“细节—情节”叙事模式。这种细节设置与其书写的“泼烦日子”是相得益彰的。这样的细节被称为“细节的洪流”。评论家南帆指出,“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

    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细节的洪流”?小说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这种高频次细节除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增强故事性外,更多的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象征意义而设置。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连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劳作、永不停息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短篇小说则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用低频次细节描写。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有着根本性联系。现在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物品的细部被拍得越加精细,微观世界越加丰富。以此来看,如果以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视角来观测这个世界,人们对小说细节密度和频次的认知有可能被刷新。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类文体的文学作品都会存在大量的细节描写,只不过,这些细节描写所起的作用可能并不相同。 B、成为文章线索的细节描写,贯穿了文章内容,影响了文章结构,这种细节往往还会突出文章的中心内涵。 C、优秀的作家在运用细节方面形成了共识,在作品中都重视并长于运用细节,具有准确运用细节的卓越能力。 D、近年来的一些长篇小说作家在创作时尝试平衡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并为之付出努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抒情类文体与议论性文体的细节运用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将其作为抒情手段,后者主要是将其作为说明手段。 B、细节要从生活中来,一个作家只要熟悉并且理解现实生活,就可以写出点石成金的准确细节,让作品锦上添花。 C、“细节的洪流”是作家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的,也是我们理解此类小说艺术的关键所在。 D、当下,我们渴望高密度、高频次细节,这源于人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需求,而科技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能力保障。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中,描写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挑掉一茎,他才把手垂下,没了气。 B、《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了二诸葛“请区长恩典恩典就过去了”“不过还得请区长恩典恩典”这些最滑稽的语言。 C、《边城》中,文章开头描写了“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的场景。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描写别里科夫从又高又陡的楼梯上滚下来,然后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眼镜碎了没有。
    (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经典作品就是凭着细节经典而诞生,这些经典细节也常常让读者记忆犹新。 B、细节会影响作品的艺术境界和品格,适合的细节就一定能使其朝积极方向变化。 C、“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一句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准确性。 D、赵树理常年下乡,他准确的细节使用体现了作家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的道理。
    (5)、语文活动小组正在举行“小说‘细节的洪流’之作用”探究活动,语文老师为他们选择了以下研究对象。请任选一个,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①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

    ②“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林黛玉进贾府》)

    ③“她们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荷花淀》)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人得偿所愿,但也有人种瓜得豆,有人甚至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狭小和疏离。             这是他所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             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况,令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寡国小民”状态。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一方面,自然的繁茂与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义需要的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乡村情感是一种“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

                 这样的会饮欢悦,简朴之至,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简朴中,人之为人的生之情愫得到了滋养和张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A、④②③① B、④①②③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2)、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B、大家都被这个小动物萌化了,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神奇力量。 C、这个公园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没有人刻意去设计和布置。 D、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亲民的气质很到位。
    (3)、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食野菜是中国人的传统。【甲】民间有俗谚——“吃过龙头菜,福进家门来”。龙头菜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及。但近年来,关于“龙头菜致癌”的说法愈演愈烈。【乙】“龙头菜有小毒,主要原因在于它含有的‘原蕨苷’属于3类致癌物。”研究员祁云枝提醒:“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原蕨苷’易溶于水。”因此食用龙头菜之前一定要用沸水焯烫,再用冷水浸泡,      

    祁云枝还强调,采摘龙头菜时,要选择刚出土的嫩芽。只有在叶尖蜷缩成“小拳头”的状态下采摘,       , 一旦叶子展开,就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了。【丙】龙头菜的吃法很多,凉拌、炒、烧、煨、焖都可以。用龙头菜烹调的常见菜品有凉拌蕨菜、海米炒蕨菜、蕨菜火腿鸡蛋饼等。   

    龙头菜虽可鲜食,       , 所以市场上常见其腌制品或干品。【丁】东北人喜欢把龙头菜腌成咸菜,而湖南人则喜欢把它和腊肉一起翻炒。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龙头菜除了鲜食之外,还被腌制成爽口的泡菜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