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科研人员运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实现了抗病毒板蓝根(2n=38)和传统油菜(2n=14)的远缘杂交,成功获得了崧油1号板蓝根青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聚乙二醇溶液可以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B、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均含有52条染色体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浓度、比例会影响细胞发育方向 D、与传统油菜相比,崧油1号板蓝根青菜具有抗病毒特性
  • 2、生物研学社为探究渗透作用原理,用透析袋模拟半透膜(允许水分子通过、不允许淀粉通过),开展了创新性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透析袋体积变大 B、试管内液体浓度变小 C、透析袋体积变小 D、试管内液体浓度变大
  • 3、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开花植物通过不断改进自身花朵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来吸引蜜蜂。蜜蜂则发展出更长的舌头、花粉刷毛、花粉筐等结构为开花植物传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花粉刷毛等结构可以决定开花植物的变异方向 B、蜜蜂花粉刷毛等结构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出现的变异 C、蜜蜂花粉刷毛等结构会因为长期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D、开花植物与蜜蜂的相互适应是生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 4、若土拨鼠某肽链中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是5'-AAC-3',则编码土拨鼠肽链天冬氨酸密码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是(  )
    A、5'-TTG-3' B、5'-GTT-3' C、5'-AAC-3' D、5'-CAA-3'
  • 5、下列科学家的实验证据不支持“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这一实验结论的是(  )
    A、黑暗中,需氧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B、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时需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C、在离体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释放氧气 D、叶绿体合成ATP的过程与水分解产生氧气的过程始终相伴随
  • 6、某药物部分信息说明如图所示。据图,可推测该药物的主要功能是(  )

    A、补充能量 B、补血补气 C、治疗感冒 D、帮助消化
  • 7、AI对某位科学家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杰出贡献的高度颂扬如下所示。“科学家之赞”中的科学家是(  )

    科学家之赞

    微观世界,奥秘渐现,染色体上,基因安然

    连锁互换,规律初奠,孟德尔路,接续拓展

    遗传根基,稳固如磐,生命密码,渐次解缠

    A、孟德尔 B、沃森和克里克 C、摩尔根 D、萨顿
  • 8、 某同学欲开展验证药物W有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实验。已知一个巨噬细胞可吞噬多个鸡红细胞(有细胞核)。根据提供的材料与用具,以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为指标,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药物W、鸡红细胞、显色液、显微镜等。

    (说明与要求:实验条件适宜,不考虑实验分组和离体培养条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细胞培养过程中,每天取样1次,共3次)

    吞噬率=×100% , 吞噬指数=

    (1)、完善实验思路

    ①给豚鼠注射抗原溶液后,经处理,取豚鼠巨噬细胞悬液,少量置于含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加入鸡红细胞,一段时间后取混合液涂于玻片上并染色,镜检并记录。

    ②其余巨噬细胞悬液置于若干个含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 进行离体培养。

    ③一天后取培养液中的巨噬细胞悬液,置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加入鸡红细胞,一段时间后取混合液涂于玻片上并染色,镜检并记录。

    ⑤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用表格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表格预测结果用+的多少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为了显示巨噬细胞中的细胞核,可选用显色液染色。

    ②与不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相比,巨噬细胞内通常含有较多的细胞器是

    ③巨噬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有(答出两点即可)。

    ④若相继多次注射同种抗原,豚鼠体内的记忆B淋巴细胞种类 , 抗体数量

  • 9、 某同学欲开展小鼠的排卵、受精以及观察受精卵发育的实验,其基本过程如下。
    (1)、制备垂体细胞提取液:取小鼠的垂体,加入少量的培养液,剪碎, , 经处理制成垂体细胞悬液。取垂体细胞悬液, , 制成某一浓度的垂体细胞悬液。将垂体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破碎, , 取上清液,经处理获得提取液。
    (2)、采集精子:将人工采集的精子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此过程可使精子获得
    (3)、采集卵细胞:给成年雌鼠注射垂体细胞提取液,一段时间后,采集卵子。注射垂体细胞提取液可促进雌鼠排卵的原因是 
    (4)、受精:将精子和卵细胞混合培养。精子入卵后,会使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排出 , 形成雌原核。
    (5)、观察受精卵的发育:受精卵开始卵裂,其中的细胞体积 , 细胞数量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变化 。结果表明这一阶段胚胎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显著缩短的时期是
  • 10、 玉米(2n=20)雌雄同株异花。从玉米某自交系(甲)中选育出2个雄性不育突变体(乙和丙)。已知雄性不育基因E1、E2由雄性可育基因E突变所致;如图1所示。甲×乙的F2中雄性可育285株、雄性不育94株,甲×丙的F2中雄性可育139株、雄性不育45株。利用引物P1和P2 , 对甲、乙、丙以及它们之间杂交的后代(丁和戊)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SnaBⅠ完全酶切后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E1基因与E基因相比,由于 , 导致编码的蛋白质中1个氨基酸发生改变。E2基因与E基因相比,由于编码区增加了插入序列,导致 , 使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减少。
    (2)、雄性不育对雄性可育是性状,乙的基因型是。甲×丙产生的F1其雌配子有种,F2可育植株中纯合子占。若甲×戊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E1的基因频率是
    (3)、写出丁×戊获得F1的遗传图解。
    (4)、雄性不育突变体不能自交繁殖。为了保存雄性不育突变体,需长期保留含不育基因的杂合子。该杂合子可采用上述“PCR结合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酶切后分析条带”进行鉴定,还可采用的方法有(答出2点即可)。
    (5)、利用引物P1、P2对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
    A、PCR反应中TaqDNA聚合酶是沿着模板链的3'端向5'端聚合核苷酸 B、图2中胶板的上端是电泳时的负极,且电泳时DNA片段由负极向正极泳动 C、若用32P标记引物P1 , 每个DNA分子经4轮PCR循环后,可获得16条含32P标记的DNA单链 D、若用32P标记引物P1 , 每个DNA分子经4轮PCR循环后,可获得8个含32P标记且长度为b的DNA分子
  • 11、 叶用桑树是重要的经济树种,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间作是在同一土地上按一定比例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的种植模式。有学者研究桑树和苜蓿间作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部分指标如表所示。

    处理

    最大净光合速率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叶绿素a/b

    土壤脲

    酶活性

    粗蛋白

    含量

    总产量

    单作苜蓿

    19.0

    36.5

    1493

    1.8/0.7

    10.0

    17.7

    8031

    间作苜蓿

    156

    24.1

    1260

    2.1/0.9

    13.2

    21.5

    9914

    单作桑树

    24.9

    78.7

    1529

    2.4/1.3

    10.8

    23.3

    676

    间作桑树

    30.0

    109.6

    1758

    3.2/1.3

    14.4

    26.3

    923

    注:光补偿点指当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度。光饱和点指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度。表中测定指标的单位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与单作相比,间作苜蓿的更低,表明间作苜蓿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就开始积累光合产物,同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提高有利于 , 但叶绿素a/b下降,说明间作苜蓿吸收的可见光中,不同 发生改变。该研究中,若用定性滤纸通过纸层析  (填“能”或“不能”)测定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间作桑树的光饱和点高于单作,表明间作环境下的桑树在条件下光合速率更高。桑树和苜蓿的高矮搭配,可促进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率增加,提高产量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2)、间作模式下,苜蓿根瘤菌的作用可为桑树提供氮素营养。同时,间作系统中桑树和苜蓿根际土壤中产生的脲酶活性提高,从而为植物提供了更多的。因此,除了总产量提高外,含量也有所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牧草和桑叶的品质。
  • 12、 稻蛙综合种养技术通过构建稻蛙共养系统,促进水稻种植与蛙类养殖的协同发展,提升了生态和经济效益。黑斑蛙主要摄取动物性食物,也摄取少量植物性食物,排泄的含氮废物主要是尿素。经营者在移栽水稻一段时间后,投放黑斑蛙幼蛙且定期投喂。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引入黑斑蛙进行养殖,提高食物网的复杂性,使稻田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变。蛙能捕食稻飞虱等水稻害虫,因此可利用这种关系进行 , 实现水稻的绿色生产。
    (2)、稻蛙共养系统的能量来源为。能量可以沿着“水稻→稻飞虱→黑斑蛙→蛇”流动,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去除该食物链中的 , 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蛙的产量。
    (3)、生态系统中A的缺失都会导致物质循环停滞,造成系统崩溃。合理投喂饲料可促进蛙的生长,从物质循环角度考虑,这种系统外的物质输入促进水稻生长,原因是
    (4)、经营者发现,幼蛙投放量过多,反而导致水稻亩产量减少,可能的原因有哪几项____。
    A、蛙会争夺水稻所需的矿质营养 B、食物资源不足,蛙会取食幼嫩稻苗 C、空间资源不足,蛙的频繁活动会影响水稻生长 D、蛙排泄物过多会改变土壤pH,不利于水稻生长
  • 13、 遗传病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同的基因型在两性中表型会有差异。男性在甲病基因纯合或杂合时患病,女性只有甲病基因纯合才患病。现有一对夫妻,男的患有甲病且是红绿色盲,女的表型正常,系谱图如下,其中Ⅱ1是甲病的纯合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I2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B、若只考虑甲病基因、II2和II4同时是杂合子的概率为4/9 C、若Ⅱ2与正常男性婚配,他们生一个儿子,患甲病且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4 D、若Ⅱ4和Ⅲ1均不携带甲病基因,则Ⅱ4和Ⅱ5再生一个儿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2
  • 14、 某种植物生长在灰色背景的自然环境中,有灰色叶片植株和绿色叶片植株,是某蝴蝶幼虫的主要食物。在两种颜色叶片中间,放置幼虫并统计叶片被取食的比例。另放置两种颜色的假叶片,一段时间后统计附近有蝴蝶卵的假叶片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幼虫能区分两种颜色的叶片并有选择地取食 B、叶片颜色可影响自然环境中该植物被取食的概率 C、蝴蝶在寻找叶片并产卵的过程中利用了化学信息 D、即使环境背景颜色发生变化,两个实验结果也不变
  • 15、 人体的传出神经有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后者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完全相反 B、躯体运动神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不受控制 C、所有的内脏器官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D、内脏运动神经既可支配心脏等,也可调节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
  • 16、 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在其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增殖或减数分裂产生精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在如图所示的位点发生交叉互换。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有丝分裂中发生交换,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 Aabb和AaBB B、若有丝分裂中未发生交换,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 C、若减数分裂中发生交换,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aB、Ab和ab D、若减数分裂中未发生交换,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和 Ab
  • 17、 ACC氧化酶催化ACC氧化产生乙烯,每种植物都有若干编码该酶的ACO基因。有研究人员检测了番茄中3种ACO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如表所示。

    基因

    叶片

    果实

    未受损

    损伤后2h

    衰老初期

    开花前

    开花期

    成熟绿果

    颜色转变时

    颜色变化后3d

    ACO1

    1

    11

    27

    10

    16

    3

    38

    108

    ACO2

    -

    -

    -

    10

    23

    -

    -

    -

    ACO3

    -

    -

    13

    23

    58

    -

    3

    1

    注:“-”表示未检测到转录产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的ACO基因都在叶片中表达 B、3种ACO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催化产生乙烯的反应相同 C、绿果颜色转变过程中,ACO1基因的表达量提高,有利于乙烯的合成 D、3种ACO基因在开花及绿果颜色转变后表达量均上升,表明乙烯能促进衰老
  • 18、 科研人员研究某种红豆杉的细胞悬浮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方式对合成紫杉醇的影响,甲组为细胞悬浮培养,乙组为原生质体的液体静置培养,丙组为琼脂糖包埋后的原生质体悬浮培养。三组的培养基相同,其中乙、丙两组另加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等。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比较甲和丙,丙组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增殖,从而提高紫杉醇总产量 B、比较乙和丙,丙组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应用到发酵罐进行紫杉醇的生产 C、丙组中琼脂糖凝胶的作用是持续为原生质体供应碳源 D、上述实验表明细胞壁完整有助于紫杉醇在细胞内的合成与积累
  • 19、 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下列关于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产生冷觉,人体可通过增添衣物,减少散热 B、下丘脑感受外界寒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会引起人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产热增加 D、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控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产热增加
  • 20、 猕猴桃醋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如下,其中①②③表示发酵的三个环节,糖化是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蒸煮可以杀灭猕猴桃自带的绝大多数微生物 B、麸曲中曲霉的主要作用是对糖类进行氧化分解 C、环节③需要通入无菌空气 D、①②③都需要控制温度、pH 等条件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