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如图所示中,能直接测量通过灯L2电流的电路是( )A、
B、
C、
D、
-
2、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运动”观点加以解释的是( )A、春天,柳絮飞舞 B、夏天,玉兰飘香 C、秋天,黄沙飞扬 D、冬天,瑞雪飘飘
-
3、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是756km,一列火车7:30从西宁出发开往格尔木,在当日14:30到达格尔木,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800m的一座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30s。求:(1)、火车从西宁开往格尔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
4、强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请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是为了;(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录蜡烛A、蜡烛B的位置。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实验记录如图乙所示。蜡烛A由1位置移到2位置,像的大小会如何变化:;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相应移动蜡烛B,蜡烛B均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3)、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
5、表中是实验组同学分别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实验的部分数据:
表一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0
0
0
1
2
3
表二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0
92
94
?
98
98
98
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表二中第3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是℃,此时的大气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1标准大气压;(2)、由表一、表二数据可发现冰熔化和水沸的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温度都是(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3)、请你找出丙图中哪段图象是错误的:(选填“AB”、“BC”或“CD”);(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老师提出问题:如何加快水的沸腾,节省实验时间?小组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多种方案,请你写出其中一种方案:。 -
6、盛水的玻璃水槽中,倒入了较多的白砂糖;第二天,将一束激光射入水中,拍摄到如 图所示的照片.
(1)图中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曲线);请你对这种现象作出原因分析:.

(2)有人说“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对该实验现象的观察,你认为,这个结论能否成立?(能/不能).如果由你作出关于光是否是直线传播的结论,写出你的表述: .
-
7、一束光垂直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反射角是(填度数)。如果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把镜面旋转(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间的夹角是(填度数)。
-
8、“九寨沟”的镜海中有着“鱼在天上游,鸟在水中飞”的美景奇观,这水中画面的“鸟”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像。
-
9、百米赛跑时,某同学前40m做加速运动,后60m做匀速运动,通过终点时的速度为 , 测验成绩是15s。他经过中点(50m处)时的速度是m/s,前40m平均速度是m/s。
-
10、北京时间2018年12月16日下午,中国地震网通过接收到的(超声波/次声波)测定四川宜宾地区发生里氏5.7级地震,这种声波人耳(能/不能)听到。
-
11、架设两套完全相的(如甲所示)加热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在1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溶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 B、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 C、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 D、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肯定是非晶体 -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它发出声音 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与温变无关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
13、物理课上,老师先让同学们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发现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接着,让甲同学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 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 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C、白雾是由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D、白雾是干冰升华后,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成的小液滴
-
14、下列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池水变浅 B、水中倒影 C、树荫下的光斑 D、立竿见影
-
15、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5m B、从三楼走楼梯到一楼的时间大约是5min C、人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大约是 D、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1m/s
-
16、厨艺最讲究“火候”二字,如图甲所示的智能蛋糕机就是通过智能化技术控制制作时间和温度,制作出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蛋糕。该蛋糕机的电路简图如图乙所示,其中R1、R2均为发热电阻(假定电阻不随温度变化),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求:

额定电压/V
220
额定功率/W
高温1100
中温880
低温______
(1)、当开关S1断开,单刀多掷开关S2打到3时,蛋糕机处于挡(选填“高温”“中温”或“低温”);(2)、该蛋糕机以高温挡正常工作时,开关S1应(选填“断开”或“闭合”),S2接(选填“1”“2”或“3”),10min产生的热量是J;(3)、该蛋糕机正常工作时R2的电阻值Ω;(4)、该蛋糕机低温挡的额定功率是W。 -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牛顿冷却定律
当一个物体表面温度比周围环境高时,就会向周围环境散热,散热快慢可以用散失热量的多少与散热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物体散热快慢与物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成正比。后人研究发现,在温度差不太大的情况下(小于15℃),这个结论符合实际散热规律,称为牛顿冷却定律。
如果散热快慢用q表示,则牛顿冷却定律可以表示为q=k(t物﹣t环),其中k是散热系数,与物体的表面性质、表面积、周围环境性质等因素有关,和物质种类无关,如果上述因素相同,不同物质的散热系数就相同。由于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即使散热快慢相同,它们降低相同温度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根据降温时间可以得到两种物质比热容的大小关系,从而可以进行比热容的测量。
(1)、物体向周围散热,内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做 , 发生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具有。(2)、散热快慢和下列概念中物理意义最接近的是( )A、速度 B、密度 C、功率 D、效率(3)、一个物体温度为30℃,周围环境温度保持20℃不变,此时物体的放热快慢为q;当物体温度降低到28℃时,散热快慢为。(4)、如图甲所示,用两个同样的保温杯分别装满水和盐水,水和盐水的温度都是30℃,周围环境温度保持20℃不变,保温杯敞开口,水和盐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水和盐水的散热快慢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
18、用图甲所示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为4.5V不变,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 1A”,有4Ω、6Ω、8Ω、10Ω、12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
(1)、本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选填“断开”或“闭合”);(3)、先接入12Ω定值电阻,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A位置,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4V,同时记下电流表的示数。断开开关,将12Ω电阻换成10Ω后,闭合开关,则应向A位置的(选填“左”或“右”)侧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选填“电流”或“电压”)表的示数与前一次相同,记录相关数据;(4)、依次改变电阻R的阻值,共测得五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描绘出I-R图象为曲线A;①由图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②根据题图乙中的图象可知,当电路中接入6Ω的定值电阻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应是Ω。
-
19、实验桌上有一个电学器件,该器件由两个定值电阻R1、R2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a、b两点接电源。两电阻的额定电压均为6V,电阻R1的阻值为20Ω,当该电学器件正常工作时,电流表示数为0.45A,求:
(1)、此时通过电阻R1和R2的电流;(2)、电阻R2的阻值;(3)、该电路正常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 -
20、如图所示,通过滑轮组用200N的拉力将重为480N的物体在20s内匀速提高2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这个过程中滑轮组做的有用功;(2)、拉力做功的功率;(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动滑轮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