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同时给质量均为m且初温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若甲物质的比热容是水的一半,请在图中画出给甲物质加热10min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

    (2)、质量相同、温度均为90℃的甲、乙两种液体,在常温下(25℃)放热。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液体的比热容小。图中已画出甲液体放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关系图象,请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乙液体放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关系图像。

    (3)、如图,根据甲a中活塞的位置和进气门、排气门的开闭情况,请在图甲b中,画出另一个冲程中活塞运动的方向(用“↑”或“↓”表示)及排气门的开闭情况。

  • 2、如图所示是一个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加热时,根据测量结果描绘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在5分钟内,甲物质的比热容(选填“>”“=”或“<”)乙物质的比热容,甲物质在整个过程中内能(选填“不断增大”“先增大后不变”或“先增大后减小”)。

  • 3、来回弯折铁丝铁丝,弯折处温度上升,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铁丝的内能的,如图热风吹到头发上,头发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头发的内能的.

  • 4、0℃的水(选填“大于”、“小于”、“等于”)100℃的比热容。高压下,油可以渗出钢管壁,这一现象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有
  • 5、如图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空气,抽取中间的玻璃板,过一段时间发现两个瓶子都变成红棕色,这种扩散现象说明了;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了增强实验的可信度,下面一只瓶子里应装入气体。

  • 6、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给质量均为0.2kg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在单位时间内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不计热量损失,已知:c4.2×103J/(kg°C) ,则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物质甲的比热容为2.1×103J/(kg°C) B、加热20min时间内,水所吸收的热量是甲的两倍 C、甲在前10min内吸收的热量是5.04×104J D、每个电加热器每秒放出42J的热量
  • 7、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零下10℃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会增加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C、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D、我们不敢大口地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
  • 8、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铜块,使它们分别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将两铜块相互接触,接触过程中它们的内能变化正确的是
    A、大铜块的内能减小,小铜块的内能增大 B、两铜块的内能不变 C、两铜块的内能都变大 D、小铜块的内能减小,大铜块的内能增大
  • 9、我国研究的50吨级液氢液氧运载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这将为我国今后发展卫星技术、高空探测和载人航天发挥重大作用。该发动机的燃料之所以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具有(  )
    A、较高的燃点 B、较大的比热容 C、较高的沸点 D、较大的热值
  • 10、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
    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铁丝含有的热量增加了 C、外界可能对铁丝做了功 D、外界一定对铁丝做了功
  • 11、在下图的四幅图所表示的情景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      B、 C、 D、
  • 12、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物体内能为0 B、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C、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 13、两块光滑、干燥的玻璃紧贴在一起不能结合成一块的原因是(  )
    A、两块玻璃分子间不存在作用力 B、两块玻璃的分子运动缓慢 C、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大作用力太小 D、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小表现为斥力
  • 1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扫地时尘埃在空中飞舞 B、八月桂花飘香 C、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会变黑 D、打开酒瓶闻到酒味
  • 15、综合实践项目:制作隔音房间模型。
    【项目提出】当我们在家中弹奏乐器、欣赏音乐或观看电视节目时,有可能会打扰需要休息的家人和邻居。小明打算将家中的一个房间改造为隔音房间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制作隔音房间的简易模型,初步探究哪种材料的隔音性能好。

    【项目分析】

    (1)、材料和工具选择: ①选择鞋盒充当“房间”;②选择闹钟作为噪声源;③选用海绵、石膏板、窗帘布、棉花四种隔音材料;④用分贝测试仪测量噪声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减弱噪声。
    【项目实施】
    (3)、隔音测试: ①先将响铃的闹钟放入未做处理的鞋盒内,在距离鞋盒1m处摆放分贝测试仪测量噪声的强弱,此时显示为85dB; ②将厚度(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四种材料分别铺满鞋盒的每个面,在相同的距离处摆放分贝测试仪,测出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材料(厚度1cm)海绵石膏板窗帘布棉花
    分贝测试仪的示数72dB70dB78dB80dB
    (4)、由上表数据可知的隔音性能最好。

    【展示交流】

    (5)、其他小组同学用相同规格闹钟,在距离鞋盒1m处测出的数据与小明的不同,他们所测数据如下表。根据前后数据分析出可能影响隔音材料的性能。

    材料(厚度2cm)

    海绵

    石膏板

    窗帘布

    棉花

    分贝测试仪的示数

    70dB

    68dB

    76dB

    78dB

    (6)、有同学认为人耳可以替代分贝测试仪进行探究,并提出如下两种方案,相比之下,方案更好的是____(选填“A”或“B”);
    A、人距鞋盒一定距离处,先后比较人听到闹钟在两种材料的鞋盒里发出声音的大小 B、人边听声音边后退,直至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音为止,比较两次人距鞋盒的距离
  • 16、在标准大气压下,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A、B、C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图中甲、乙两套实验装置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1)、A组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A组同学选择的是(选填“甲”或“乙”)套装置;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1

    102

    102

    102

    102

    102

    (2)、B、C两组同学都选择了另外一套实验装置,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是 ____(填字母);
    A、水的质量不同 B、水的初始温度不同
    (3)、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选填“大”或“小”),直至水面破裂;
    (4)、实验后,A组的同学对大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对水加热,能让水重新沸腾吗?老师马上将一杯停止沸腾的水放进能抽气的密闭玻璃罩中,如图丁,接通抽气机电源,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热水居然沸腾起来。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了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因此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水能重新沸腾;
    (5)、如图戊,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D中,试管D放在装冷水的容器E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D中产生的现象是:(选填“水蒸气”“小水珠”“小冰晶”)越来越多,同时看到温度计F的示数(选填“降低”或“升高”)。
  • 17、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为了看清楚硬纸板上显示的光路,硬纸板材质应是(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
    (2)、纸板沿着ON向后翻折一定的角度,在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见到反射光,这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
    (3)、在图甲中,如果入射光线沿BO的路径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填“会”或“不会”)与OA 重合,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
    (4)、本实验要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5)、实验过程中若将整个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此时反射光线(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 18、超速行驶非常危险,高速公路上除了设置标识距离的指示牌,还有限制行车速度的指示牌如图甲.小明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武汉玩,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表盘。

    (1)、从图甲可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快时速为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甲的标志牌到武汉至少需要的时间是多少h?
    (3)、若以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1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 19、如图所示,这是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的情景。某天早晨,小明先以3m/s 的速度匀速骑行了100s,接着在后200s内继续骑1200m后到达学校。求:

    (1)、小明前100s内骑行的路程为多少m;(2分)
    (2)、小明在后200s内骑行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2分)
    (3)、小明从家到学校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3分)
  • 20、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

    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ABdm;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m/s;
    (4)、若实验中小车前半程AB的平均速度为v1 , 后半程BC的平均速度v2 , 则v1v2(选填“<”“>”或“=”) ;
    (5)、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AC段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