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24年7月31日,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陈芋汐/全红婵夺得金牌。在比赛中,她们的动作高度协调统一,从侧面看似完全“重合”,如图所示。此时,若说全红婵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观众 B、跳台 C、陈芋汐 D、水面
-
2、今年暑假放假期间,小美和爸爸一起回奶奶家。车经过某一桥头,小美发现桥头立着的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小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了以下研究;(1)、汽车通过该桥最少需要多长时间;(2)、某汽车不超速在该桥上行驶3min,则通过的最大路程为多少?
-
3、如图是某公路上的一块交通标志牌。
(1)若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48min,则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这个标志牌开始匀速行驶的汽车到达黄河大桥最快需要多少分钟?
-
4、用图甲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规律”,图乙是实验得到的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分析乙图可以得到:
①该物质属于(选填“非晶体”或“晶体”)。
②该物质的熔点是 , 第 10min时,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
5、小明同学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的原理是。(2)、实验中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 C位置的路程如图所示,并测得小车在这段路程内运动的时间为2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m/s。(3)、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4)、实验中测得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 , 上半程的平均速度为v2 , 那么v1、v2的大小关系是v1v2(选填“>”、“>”、“=”)。
-
6、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20
0.3
②
钢
③
钢
40
0.5
④
尼龙丝
30
0.5
⑤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 。
-
7、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的,以大道两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乙车是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
8、小飞对一枚硬币的直径进行测量,五次测量结果记录为25.1mm,25.2mm,25.1mm, 27.2mm,25.3mm,则该硬币直径为mm。
-
9、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运动,他们运动的路程s 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甲、乙两人速度 = , =
-
10、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物体A的长度为 cm。
-
11、如图是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此时它指示的温度是℃。
-
12、下列四个选项中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其中在噪声传播环节减弱的是( )A、用吸音材料来装饰内墙 B、在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 C、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D、室内打靶时要佩戴耳罩
-
13、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
-
14、宇航员麦克莱恩进入空间站四个月后,她发现无法穿上从地面带去的宇航服,原因是她在失重环境下长高了.如图所示,这四个月她长高了( )A、5cm B、5.0cm C、5.00cm D、5.000cm
-
1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A、春天的早晨,积雪消融 B、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秋天的早晨,大雾弥漫 D、寒冬的清晨,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
16、用激光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后接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 求:(1)、月地距离;(2)、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不停的行驶,行驶完月地距离所用的时间。
-
17、捏泥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技艺,其所用的土坯质量分布均匀。现用一块边长为、质量为的正方体土坯捏泥人,最后雕琢成型的泥人质量变为 , 求:(1)、泥人的密度;(2)、泥人的体积。
-
18、请阅读《刻漏》回答题。
刻漏
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寒来暑往,花开花谢,从古至今,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变化,周而复始,而时间计量却是片刻不离地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刻漏,又称水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它是根据流水的量与流逝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漏壶或箭壶中的水量变化来度量时间的。我国使用刻漏的时间非常早,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到了汉武帝时期则发明了浮箭漏,图甲所示为单级浮箭漏示意图。浮箭漏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播水壶,另一只是受水壶,因为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所以通常称为箭壶,随着受水壶内水位的上升,安在箭舟上的箭尺随之上浮,所以称作浮箭漏。为提高计时精度,人们把单级刻漏发展成多级刻漏,多级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又叫“漏壶”,如图乙所示,从上往下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箭壶,上面的三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箭壶的结构图如图丙所示,里面有一个由箭杆和木块组成的箭舟,随着箭壶内的水逐渐增多,箭舟也慢慢上浮,在箭杆上面刻有精确的刻度,根据箭杆露出的刻度,就可以准确的读出时间。每隔一天,向日壶中装满水,将箭壶里的水倒空。东汉以后,我国刻漏最好的日误差已经可以达到在20s左右。刻漏作为古代计时装置,在类型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精度到高精度的演变。而在现代,其原理仍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文化展示和创意设计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刻漏,请你再列举一个我国古代计时的仪器。(2)、若图甲的箭尺上标记的A点是中午11点,请你判断箭尺上的B点是中午11点之前还是之后的时间,并写出判断依据。 -
19、实验桌上有光具座、2个凸透镜(焦距分别为5cm、10cm)、电子蜡烛、光屏、刻度尺。现利用上述器材探究物距一定时,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焦距是否有关。(1)、实验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
①将电子蜡烛、焦距为的凸透镜和光屏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光具座的滑块上,将三者的中心。
②如图所示,将点亮的电子蜡烛固定在0cm刻度线处,将凸透镜移至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至在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 , 将焦距与记录在表格中。
③。
(2)、如图所示,凸透镜 , 物距 , 移动光屏,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的(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 -
20、用图所示的装置(其中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且高度可调的电子蜡烛)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高度与物距是否有关。(1)、平面镜中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因此该像是像。(2)、实验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
①将电子蜡烛放在薄透明玻璃板前适当位置,将电子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在玻璃板前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与的像完全重合,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改变 , 将电子蜡烛B放到薄透明玻璃板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在玻璃板前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与的像完全重合,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3)、画出本实验的数据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