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小明发现橙子放入水中会下沉,于是想办法测量它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 , 表示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量橙子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所示,橙子质量为g.小明利用排水法测得橙子的体积为150 cm3 , 则橙子的密度是 kg/m3.(3)、做实验时,小明若先用排水法测出橙子的体积,接着用天平测出橙子的质量,这样测得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填“偏大”或“偏小”).(4)、小亮不用天平,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盛有水的大烧杯等器材,也巧妙测出了橙子的密度.请你将他的测量步骤补充完整,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的重力G;
②;
③橙子密度的表达式为:ρ∈=(用测出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字母表示).
-
2、如图,盛有水的圆柱形小容器漂浮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大容器中,大容器的底面积是小容器的4倍(大、小容器壁的厚度均不计).现将体积相等的小球A、B投入小容器中,投入后,两容器内的水对各自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相等.则小球 A 的密度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
3、常用机器人潜入水下打捞沉船上的物体((ρ水= 取10 N/ kg).;
(1)、某时刻机器人在水下用竖直向上的力举着体积为0.03 m3、密度为 的实心物体静止,该力的大小是多少?(2)、若机器人在水下30 m处将该物体匀速竖直向上运至水面需时间150s,物体竖直上升所需的动力 F 与物体运动速度v的关系如图所示.求:①物体上升的速度是多少?
②这个过程动力 F 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
4、图甲圆柱体直径为cm;图乙是游码在天平标尺上的位置,其表示的质量是g;图丙温度计的读数是℃.

-
5、对如图所示四个情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板车变滑动为滚动可以增大摩擦 B、手拍桌子感觉疼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汽车内部配有安全气囊是为了减小碰撞时人的惯性 D、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静止时对杠铃的支持力大于重力 -
6、同学们对运动场上出现的现象进行了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百米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不会立即停下来 B、抛出去的篮球会在空中继续运动,是因为篮球具有惯性 C、踢出去的足球在地上越滚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D、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
7、对如图所示四种情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车受力被拉动后惯性增大 B、使木筏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水桶提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小 D、弹簧被拉长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
8、某建筑工地上,工人师傅用滑轮组和桶组成的装置将水泥从地面匀速运至楼上,如图所示.若水泥重为G0 , 桶重为G1 , 动滑轮重为G2 ,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η,不计绳重和摩擦,那么工人师傅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 为( ).
A、 B、 C、 D、 -
9、如图所示是现代家庭使用的升降衣架的结构示意图,它可以很方便晾起洗好的衣服,其实就是通过一些简单机械的组合来实现此功能的.已知晾衣架上所挂衣服质量为4kg,动滑轮、杆和晾衣架总质量为1 kg.小燕同学用力 F 拉动绳子自由端,在5s 时间内使衣服匀速上移0.5m (g取10 N/kg,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绳子自由端拉力 F 的大小.(2)、拉力所做的功W.(3)、拉力的功率 P.(4)、整个过程中的机械效率η. -
10、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将30 kg的物体匀速提高 1m ,拉力F 为 200 N,则有用功为J,滑轮组机械效率为.若增加所提物体的重力,滑轮组机械效率(填“变小”、“变大”或“不变”)(不计绳重和摩擦).

-
11、如图所示的剪刀剪纸机械效率为80%,这表示( ).
A、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是1 N,则阻力是0.8 N B、若作用在剪刀的阻力是1 N,则动力是0.8 N C、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 J,则有0.2J的功用于剪纸 D、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 J,则有0.8J的功用于剪纸 -
12、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O点作为支点,在A 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在B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
②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O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F,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h1、h2.
回答下列问题:
(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 A移至C,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3、(多选)工人师傅搬运货物时,在地面和卡车的车厢间倾斜放置一长木板搭成斜面,将地面上的货物沿斜面匀速拉上车厢用时 15 s.已知车厢高1.5m ,木板长3m,货物质量为60kg,沿斜面所用的拉力为400N,g=10N/ 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工人做的总功为900 J B、工人做的额外功为300 J C、工人做功的功率为60 W D、此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 -
14、如图所示,工人用沿斜面向上、大小为500 N 的推力,将重800 N 的货物从A 点匀速推至B 点,再用 100 N的水平推力使其沿水平台面匀速运动5s,到达C点.已知AB长3m,BC长1.2m ,距地面高1.5m .试问:
(1)、利用斜面搬运货物主要是为了.(2)、货物在水平台面上运动的速度为多少?(3)、水平推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4)、斜面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
15、小明实验小组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按照图甲装置实验,小明应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从A 处升高到A'处.由图可知拉力为N,钩码上升的高度为cm.(2)、小明实验小组又用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0
0.02
0.04
83%
2
4.0
0.03
2.2
0.06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请在图乙中画出实验时绳子的绕法(要求向下拉绳子的自由端使钩码升高).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实验时的拉力是N(结果精确到0.1N);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结果精确到1%).
③由两次实验可知,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填“高”或“低”).
-
16、下面是小明和小红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G并填入表格.
②按如图所示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拉动弹簧测力计并读出拉力 F 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 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 W总、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
⑤改变钩码上升的高度,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实验数据.

实验记录:
实验次序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的高度 h/ cm
有用功W有/J
拉力F/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总功Ws/J
机械效率η
1
6
3.00
18.00
2.38
9.00
21.42
84.0%
2
6
5.00
30.00
2.40
15.00
36.00
83.3%
3
6
8.00
48.00
2.36
24.00
56.64
84.7%
4
6
10.00
60.00
2.35
30.00
70.50
85.1%
实验结论:在忽略绳子的重力和摩擦的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无关.请你评价小明和小红的实验报告.
(1)、指出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2)、从理论上分析说明他们实验结论的局限性. -
17、如图所示,某同学使用动滑轮把600 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 3m ,所用的拉力是400 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械效率是80% B、有用功是1 800 J C、额外功是300 J D、总功是2 100 J -
18、如图所示,雾炮车(又称多功能抑尘车)是利用高压原理,喷出的水雾颗粒格外细小,它的大小甚至可以达到微米级,在雾霾天气或者空气中尘埃过多需要除尘的天气中。疫区可喷洒药液消毒,在一次消毒作业中,雾炮车沿水平地面匀速行驶10km到达作业区域,消耗燃油1.2kg,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牵引力恒为1620N,若燃油的热值为4.5×107J/kg,求雾炮车在该过程中:
(1)牵引力做的功;
(2)1.2kg的燃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发动机的热机效率。

-
19、小芳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特点”的实验中,连接好的实物电路如图甲所示,请你协助完成:
(1)、如图甲所示,此时测的是的电压;(选填、 , 电源电压)(2)、在某次测量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灯两端的电压为V;(3)、闭合开关后,小芳发现、均不发光,电压表有示数且大小接近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4)、排除故障后,小芳在测量了灯两端的电压后,断开开关,然后将导线AE的A端松开,接到D接线柱上,测量灯两端的电压,这一做法(能或不能)测出灯的电压,理由是。 -
20、下面是小亮同学“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实验。

A点电流/A
B点电流/A
C点电流/A
0.24
0.24
0.48
(1)、如上图甲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图乙是他们测量电流时连接的实验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处于状态;
(2)、小亮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A;(3)、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如表所示,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只写表达式),小梅指出:为了得出更普遍的规律,应当进行多次实验。操作方法是:。A.改变电流表量程或换电流表再测几次
B.换用不同规格小灯泡,再测出几组电流值
C.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D.分析数据,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