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甲表示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某同学用刀片在图中虚线处将种子切断,并画出如图乙所示的横断面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B、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 C、③表示子叶 D、组成①②③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
  • 2、玉米种子萌发时,胚与胚乳的有机物含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表示胚乳中有机物变化,曲线b表示胚中有机物变化 B、胚乳内的有机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步被转运到胚中 C、在有机物变化过程中,胚根、胚芽等结构的细胞不断分裂、分化 D、曲线b快速上升阶段表示玉米种子萌发时,子叶发育成叶,通过光合作用不断积累有机物
  • 3、一棵桃树要结出桃子,要经历开花→传粉→受精→果实成熟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如图是桃花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桃花属于营养器官 B、经传粉受精后⑥可能会发育成种子 C、①④⑦是桃花的雄蕊,②③是雌蕊 D、②中的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是受精
  • 4、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 5、如图为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  )

    A、液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B、液体分子的质量变大 C、液体分子的数量变多 D、液体分子之间引力变大
  • 6、自然界中生物的繁殖方式是多样的,甲、乙为两种繁殖方式,丙是其共同特征,如图。下列选项符合的是(  )

    选项

    A

    卵生

    胎生

    需要母体提供营养

    B

    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

    需要母体提供发育场所

    C

    营养繁殖

    种子繁殖

    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

    D

    分裂生殖

    出芽生殖

    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A、A B、B C、C D、D
  • 7、骨髓移植能够治疗白血病,因为健康人的骨髓中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可以不断产生不同的血细胞(如图),这一过程称为细胞的(  )

    A、分裂 B、演化 C、生长 D、分化
  • 8、研究性小组开展了《温室效应研究》的混题。温室效应是由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六氟化硫和臭氧等温室气体引起,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照在我们的上空,如图甲所示,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出现地球增温的现象。

    (1)在图乙实验中,控制温度计初温相同,若出现现象,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物质

    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温室效应指数

    CO2

    0.03

    1

    CH4

    2×10-4

    30

    SF6

    3.2×10-4

    23900

    O3

    4×10-4

    2000

    (2)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指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量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大气中(CO2、CH4、SF6和O3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更大的是

    (3)小实同学用鸡蛋壳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如图丙所示.他取6g石灰石(石灰石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于烧杯中,将100g稀盐酸平均四次分别加入烧杯中,测得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①求表中n的数值

    ②求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至0.1%)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产生气体的总质量/g

    1

    2

    n

    2.2

  • 9、小实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氨酸钾药品是否纯净,取2.5g该药品与0.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在t1、t2、t3、t4时剩余圈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图:(化学方程式:2KClO3MnO2__Δ2KCl+3O2

    (1)在(选填“t1”、“t2”、“t3”“t4”)时,剩余固体中还有氯酸钾;

    (2)实验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g;

    (3)计算该药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并判断该药品是否纯净?

  • 10、北京香山红叶林中主要树种就是黄栌。黄栌树叶在温度降低时会将叶绿素分解,叶片转为鲜艳夺目的红色。到了秋季,北京降水量会逐渐减少。园林工作者研究了该品种黄栌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是指1平方米的叶片每秒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得到结果如图所示。请综合题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8~11月份该品种黄栌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的原因。

  • 11、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实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②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的。

    (2)根据图2乙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对比、.试分析氧气浓度下降速率先快后慢的原因。

    (3)小实利用乙组装置继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mg/h)

    1.0

    1.75

    2.5

    3.25

    3.75

    3.6

    3.5

    黑暗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mg/h)

    0.5

    0.75

    1.0

    1.5

    2.25

    3.0

    3.5

    若提供1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处理,则2小时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的温度约为

  • 12、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观察课堂实验(图甲)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三个实验装置(图乙)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将图甲两种溶液混合,观察到现象,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且天平依然平衡,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该兴趣小组设计的三个实验装置,小实排除了装置A和装置B。请任选其一说明理由

    (3)小实利用装置C来验证,实验前天平平衡,待完全反应后,天平(填“能’或“不能”)平衡。

  • 13、18世纪,很多科学家着力研究燃烧现象的本质、物质的组成等,为开启现代化学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a.加热分解硝酸钾(KNO3)、氧化汞(HgO)、硝酸银(AgNO3)等

    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2MnO2+2H2SO4(浓)=2MnSO4+2X+O2

    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这些物质在组成上都含有

    ②b中物质X的化学式为

    (2)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发生汽化,水蒸气与灼热的铁反应,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Fe3O4)。再通过盛放冷水中的钢管,在B装置中收集到纯净的氢气。由此,拉瓦锡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科学家们测量实验后黑色固体质量为m1 , 氢气质量为m2。再将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m3。若拉瓦锡结论正确,则m1、m2、m3三者应满足的关系是

  • 14、“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现需要混制一瓶(一定体积)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富氧空气”。

    (1)如图是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下列能用来收集氧气的装置有(填序号)。

    (2)混制40%“富氧空气”的方法如下:准备一个体积为250毫升的集气瓶并装满水。再按照(1)中排水法进行收集——先从导管通入氮气,排出120mL水,再通入氧气排出ml水,

  • 15、呼吸对人体有着重要意义。图甲为人体呼吸时胸廓与膈肌的示意图,图乙为人体呼吸过程的模式图。

    (1)图甲中表示吸气过程的是(填字母),在此过程中,肺内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

    (2)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实现,图乙中的c表示(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 16、如图所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时,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主要成分为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玻璃粉)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加热。

    (1)当观察到现象时,说明物质的燃烧和着火点有关;

    A.火柴头先被点燃

    B.燃烧剧烈程度不同

    C.燃烧持续时间不同

    (2)火柴头点燃的瞬间可观察到“喷”出火焰,这是因为火柴头受热,内部某些物质反应产生了氧气,使燃烧更旺。该现象说明了氧气具有性;

    (3)森林火灾在我国及全球各地频发,消防员通常会用大型吹风机的风筒对着火焰吹风,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此灭火的原理是

  • 17、如图,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化石能源被大量使用。释放的气体进入大气,从而引起酸雨现象。1982年6月,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将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定为酸雨。

    (1)释放的气体中含有NO2 ,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2)正常雨水也略显酸性,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填写化学式)。

    (3)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它会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硫酸(H2SO4),形成酸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取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甲、乙,装满水后分别放入等量的金鱼藻,测出瓶中水的含氧量后盖上瓶盖。然后将甲包上黑胶布,乙不做处理。放在相同温度和光照下n小时后,再次测出瓶中水的含氧量,两次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于n小时内甲、乙两瓶内的含氧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为a-b克 B、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为a-c克 C、乙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a-b克 D、乙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a-c克
  • 19、温度、反应物浓度等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小实利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小实观察到反应速度先快后慢。他大胆提出了猜测“温度升高加快了反应速度”,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两组实验:

    组别

    温度

    过氧化氢质量

    过氧化氢浓度

    二氧化锰

    30℃

    10克

    15%

    0.5克

    50℃

    10克

    15%

    0.5克

    若小实的猜想正确,则实验制得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20、温度、反应物浓度等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小实利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查询资料后,小实发现直接用30%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太快。为获得平稳的气流,下列装置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上一页 817 818 819 820 8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