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下列有关施救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膈肌处于收缩状态,横膈膜上升 B、横膈膜上升,胸腔容积扩大 C、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大 D、肺内气压变大,实现呼气
  • 2、如图是电磁起重机工作的情景,下列四幅图中与其工作原理一致的是(  )

    A、 B、 C、 D、
  • 3、如图所示,“”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图是(  )
    A、 B、 C、 D、
  • 4、如图所示为“磁悬浮抗震屋”,在房屋的基座上增加磁悬浮设备,当地震来临时,在短时间内房屋就会自动脱离地面悬浮在空中从而减小危害。下列与房屋悬浮原理相似的是(  )

       

    A、    B、    C、    D、   
  • 5、下面是用来检测土壤成分及比例的实验示意图,其中用于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是(       )
    A、 B、 C、 D、
  • 6、2023年10月科学家发现战略性关键金属新矿物—铌包头矿。铌包头矿富含铌等元素。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铌的相对原子质量是92.91g B、铌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铌原子的质子数为41 D、符号Nb只能表示铌元素
  • 7、图中的四种操作行为符合安全用电规范的是(  )

    A、图甲:有人触电无法切断电源时,立即用干木棍挑开电线 B、图乙:用手握住测电笔的笔尖金属体判断插座是否有电 C、图丙:保险丝熔断后,用铜丝代替保险丝接入电路 D、图丁:直接用潮湿的手去拔插头
  • 8、如图所示实验主要是为了说明(  )

    A、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B、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D、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
  • 9、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模型和符号,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
    A、眼球结构 B、甲烷分子结构 C、地磁场 D、时间t
  • 10、2024年六五环境日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下列措施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合理开发新型能源 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C、加大空气质量监测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 11、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作果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葡葡酒便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果酒之一。

    (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扦插的方式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扦插属于(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2)、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C6H12O6)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转化为酒精(C2H5OH)还生成了二氧化碳,融其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2C2H5OH+2CO2现有90千克葡萄糖,完全发酵后理论上可以产生酒精的质量为千克。
    (3)、图1是一款葡萄酒开瓶器,某次使用时将一瓶葡萄酒放在水平桌面上,先旋转上端的转柄,使金属杆下端钻头插入葡萄酒木塞,再向下按动压柄。按压前,如图2所示压柄与水平面成60°角,若单只压柄的齿轮端受到的阻力 F2为300N,O为齿轮中心,齿轮半径OB为1cm,动力作用点到齿轮中心距离OA 为6cm,压柄重力可忽略不计,求拔出木塞应在单只压柄的A点施加的最小力的大小并在答卷的图中画出最小力的示意图。
  • 12、夏天人们常被蚊虫叮咬问题困扰,蚊子的触角和下颚须存在着嗅觉器官,通过检测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谢产物定位吸血目标。小塘同学自制一款家用CO2蚊虫诱捕器(如图所示),采用二氧化碳等化学因子做“诱蚊剂”诱蚊靠近,搭配“捕蚊装置”实现抓捕灭蚊。

    (1)、小塘手臂被蚊子叮咬之后,叮咬部位出现瘙痒、红肿症状,“瘙痒”的感觉是在 形成的。
    (2)、小塘利用食醋和鸡蛋壳制备“诱蚊剂”,结果闻到气体中混杂酸味,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酸味”的原因:
    (3)、小塘在装置中增加了紫光灯诱捕蚊子,因为查阅资料发现蚊子的复眼对紫光最敏感,有利于蚊子识别物体轮廓,定位吸血目标,这体现了相适应的观念。
    (4)、伊蚊是多种重要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实现病原体传播,诱捕器灭蚊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环节 。
  • 13、图甲是某电热水壶内部简化电路,由控制电路和加热电路组成。电流鉴别器相当电流表;加热电路中电源电压为220V,电热丝 R1的阻值为48.4Ω;控制电路电源电压为8V,滑动变阻器R2(调温电阻)的最大阻值为130Ω;热敏电阻RT置于热水器内部,其阻值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如乙图所示。当电流鉴别器的电流达到0.05A时,开关S2断开,加热电路停止加热。 C=4.2×103J/kgC

    (1)、开关S2闭合,求加热电路的电功率为多少?
    (2)、当控温设置在80℃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应为多少?
    (3)、当控温设置在80℃时,若不计能量损失,用电热水壶把1kg水从30℃开始加热,通电200s后,请通过计算判断此时加热电路是否停止加热。
  • 14、NaHCO3俗称小苏打,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抗酸药。某小组在室温(25℃)下,对 Na2CO3(苏打)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资料卡:

    ①人体胃液(含盐酸) 通常约100mL,pH约1.5,体温约37℃。

    ②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之间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症状。

    ③等浓度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强 

    【提出猜想】

    猜想甲:Na2CO3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是Na2CO3会与盐酸反应。

    猜想乙: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是碱性较强。

    【实验探究】探究Na2CO3作为抗酸药的适应性

    先向500mL 烧杯中加入100mLpH=1.5的盐酸,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mL/min的速度滴入 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g 固体Na2CO3 , 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将上述实验中Na2CO3换成NaHCO3 , 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

    (1)、【分析论证】

    据图并结合资料可知:与NaHCO3相比,Na2CO3反应时 , 故不适合作为抗酸药,猜想乙正确。

    (2)、【反思评价】

    小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实验探究”设计不够严谨,理由是

    (3)、【拓展延伸】

    继续对胃药“碳酸氢钠片”探究,做法如下:

    Ⅰ.取1片胃药研碎,加水完全溶解得到100g溶液;

    Ⅱ.取该溶液20g于锥形瓶中,逐滴加入0.365%的稀盐酸(模拟胃酸);

    Ⅲ.当滴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0g时,锥形瓶内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NaHCO3+HCl=NaCl+H2O+CO2,胃药中其它成分不参加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片胃药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 15、在钱塘区东沙湖公园内,可以找到石块和枯枝落叶堆积在一起的“本杰士堆”。其搭建过程如下:先选择枯木和树枝等搭建框架,然后选取石块放置在周边进行固定,最后倒入含有种子的土壤与落叶。搭建后,随着植物的生长,吸引来取食其叶片的昆虫,一些食虫鸟也会来此栖居,还会有小型兽类到访此处。本杰士堆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如图1所示。

    (1)、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含有食虫鸟的食物链:
    (2)、关于“本杰士堆”,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
    A、“本杰士堆”能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B、微生物能够分解动物粪便,促进物质循环 C、动物粪便促进植物的生长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D、“本杰士堆”没有消费者,不构成生态系统
    (3)、本杰士堆有生态修复型和科普教育型等类型。若在图2甲乙丙三地中选择一处,搭建生态修复型本杰士堆,请说明你选择的地点及理由。
  • 16、某小组用图1装置开展电解水实验的相关研究。

    (1)、甲分别取等质量的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2%,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解水实验,产生氢气的速率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在相同条件下,加入 , 产生氢气的速率最大。
    (2)、乙取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解水实验,其结果如图3所示。据图可知,产生氢气速率的变化趋势为
    (3)、丙从实验室取用了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产生氢气的速率比乙同学的小。丙猜想速率变小的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钠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了验证猜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4中试管带有导气管),当他滴加稀硫酸时,观察到瓶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认为猜想正确。同学们讨论后发现,该设计方案不够严谨,其原因是。如何改进?他们继续思考…
  • 17、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定律。小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验证电阻消耗的电能与水吸收的热量是守恒的。为寻找适合用于验证能量守恒的最佳电阻值,进行了如下探究。(电源电压不变,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步骤】

    ①将阻值为1Ω的电阻丝接入电路,如图连接并安装好装置;

    ②在内筒中加入初温为t0的适量水 m克,并盖紧盖子;

    ③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至适当位置后,记录此时电流表示数为2A;

    ④加热过程中不断上下缓慢移动搅拌器,当温度升高了30℃时,记录;

    ⑤多次更换不同电阻的电热丝并控制电流不变,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⑥分别计算电热丝消耗电能和水吸收热量并计算能量之比。

    【实验记录与处理】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电流值(A)

    2

    2

    2

    2

    2

    2

    2

    2

    电阻丝阻值(Ω)

    1

    2

    3

    4

    5

    6

    7

    8

    电热丝消耗电能与水吸收热量之比

    1.56

    1.50

    1.26

    1.19

    1.17

    1.15

    1.11

    1.10

    (1)、上下移动搅拌器的目的:
    (2)、请将步骤④补充完整 
    (3)、当电阻丝电阻从1Ω更换至 2Ω重复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将向(选填“左”或“右”)滑动。
    (4)、分析表中数据后,请选择出本实验最佳电阻值并写出判断依据:
  • 18、同学们在资料中看到“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验证: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结论: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请回答:

    (1)、实验一的现象:步骤①木条不复燃;步骤②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步骤③ 
    (2)、实验二中, 若m1:m2= ,  可证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没有发生变化;将方案中的氯化钡溶液换成 溶液,再次实验,证明反应前后铜离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3)、比较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取两份10mL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分别加入 mg二氧化锰和 mg硫酸铜,按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接触,瓶内压强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请从催化剂的角度解释在实验过程中,上述两个反应虽然化学反应速率不同,但完全反应后两个装置内压强相同的原因:
  • 19、某小组探究影响纸飞机飞行距离的因素。同学们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除了与发射速度的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发射角度、机翼宽度等因素有关。该小组制作了简易发射器(用橡皮筋弹射纸飞机),以便于控制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

    序号

    发射角度/度

    机翼宽度/厘米

    飞行距离平均值/米

    1

    30

    14.1

    3.71

    2

    45

    14.1

    9.12

    3

    60

    14.1

    6.45

    4

    60

    7.9

    4.71

    5

    60

    5.3

    3.65

    探究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将同一架纸飞机分别以30°、45°和60°的角度以相同的发射速度进行发射,每组进行三次实验,求出飞行距离的平均值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二:纸飞机飞行距离与机翼宽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用相同材质的打印纸,折成三架长度相同但机翼宽度不同的纸飞机,以相同的发射速度和发射角度进行发射,每组进行三次实验,求出飞行距离躲到驾望起录在表格中。

    (1)、实验中,多次实验并计算飞行距离平均值的目的是
    (2)、结合表格中信息,分析该实验中纸飞机飞行距离与机翼宽度之间的关系是: 
    (3)、若要找到最佳的发射角度,还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4)、探究二中,需要控制不同纸飞机的发射速度相同,此时仅控制发射前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不够的,原因是橡皮筋的被拉长的长度相同,若纸飞机质量不同,则质量大的纸飞机发射速度 (选填“大”或“小”),无法达成目的。
  • 20、为探究人体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某小组依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事实,设计实验如下。

    时间/ min

    充满人体呼出气体的广口瓶中的气泡数

    充满空气的广口瓶中的气泡数

    1

    23

    12

    2

    22

    13

    3

    21

    12

    4

    19

    11

    5

    18

    10

    实验材料:水生植物(水蕴草)、透明的广口瓶、玻璃片、导气管、计时器。

    实验步骤:

    ①在两个广口瓶(A、B)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并放入相同数量的水生植物。

    ②用导气管将一个广口瓶A充满(待填) , 另一广口瓶B充满空气,然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③将两个广口瓶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同时开始计时。

    ④每隔1min,观察并记录两个广口瓶中水生植物周围气泡产生的数量。

    ⑤持续观察5min,统计每个广口瓶在不同时间段内气泡产生的总数,结果如表所示。

    请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1)、 完善步骤② 
    (2)、实验中发现部分叶片表面有气泡冒出,推测此气体为氧气,写出此生理过程的文字表达式:
    (3)、在两个广口瓶(A、B)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并放入相同数量的水生植物的目的是:
    (4)、根据上述实验判断,可得到结论:
上一页 763 764 765 766 7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