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实验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请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薄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
    (2)、实验中将蜡烛向薄玻璃板靠近,则像的大小
    (3)、在实验过程中,将物理课本放在像与薄玻璃板之间,(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像。
    (4)、完成实验后,该小组同学发现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
  • 2、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次数

    1

    2

    3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焦距/ cm

     

    8.0

    4.0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cm。
    (2)、由表中的1、2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得出结论:对同一凸透镜,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由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 3、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甲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乙、图丙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选填“顶角A”或“底面 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丁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的原因。
    (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
  • 4、如图是人看到水中物体S所成像S'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S发出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B、像S'发出的光到达人眼,所以人可以看到像 C、像S'是实像 D、渔夫叉鱼时应该直接对着看到的鱼的方向叉下去
  • 5、“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是因为(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平面镜成像 D、光的折射
  • 6、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需要佩戴焦距不同的眼镜。为了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带“F”字样的光源代替可视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选用如图乙所示的2号凸透镜模拟晶状体,打开“F”光源,调节各个元件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正常眼睛的视物模型便组装完成。请回答问题:

    (1)、模拟近视眼视物情况,选择图乙中的(填序号)号凸透镜替代2号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2)、用图丙所示的水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视力。应将水透镜置于光具座上的(选填“A”“B”或“C”)点,缓慢调节水透镜中的水量,当水透镜形成焦距合适的透镜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得到改善。
    (3)、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模拟近视程度更严重的眼睛晶状体,为了改善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实验时需要用注射器(选填“抽取”或“注入”)适量水。
    (4)、根据上述实验,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应选择焦距(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来矫正,请结合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来分析选择的理由:
  • 7、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照相机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原理、制作简易照相机、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如图所示。
    (1)、【学习】制作模型前,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物距(u)、像距(v)应该满足u>2f、f<v<2f,胶片上成的像的性质是
    (2)、【制作】某小组同学利用A4卡纸、半透明纸和凸透镜制作出简易相机模型,进行测试时,发现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时会出现模糊的情况,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是
    (3)、【制作】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设计的量规,将表格补充完整。

    自制照相机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完善

    ①能调节像距,成像清晰

    ②不能调节像距,成像清晰

                 

    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能成像

    结构较完整,能成像

    结构不完整,不能成像

    外形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且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较美观

    无固定的外形,不美观

    (4)、【改进】小组同学根据“功能完善”评价指标,认为照相机模型存在功能上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 8、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云缝中射出道道霞光,让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拥有了无穷奥妙。如图所示,对光的探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图甲:通过注入气泡的水球,我们看到太空授课的王亚平成“一正一倒”两个像,其中正立的是虚像,倒立的是实像 B、图乙:央视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临水起舞画面中,舞者在舞台上的“倒影”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C、图丙:光源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光源的像不完整 D、图丁:小薇按照图示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清晰的像变模糊,只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近视眼镜
  • 9、如图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焦距为f的凸透镜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该广告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C、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案,应选择光滑的地面 D、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 10、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 11、某智能百叶窗的叶片上贴有太阳能板,在光照时发电,给电动机供电以调节百叶窗的开合。该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A、电能→机械能→光能 B、光能→机械能→电能 C、光能→电能→机械能 D、机械能→电能→光能
  • 12、某电子打火机打火原理如图所示,压电陶瓷受到撞击时表面电荷重新分布,产生高电压,发出电火花点燃气体。撞击时,通过压电陶瓷实现的能量转化是
  • 13、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地球表层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能属于(选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
  • 14、“加氢几分钟,畅行数百里”,这是2021年上海车展上为氢能源汽车打出的标语。氢能源汽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如图所示)。该电池工作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M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1)、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能。
    (2)、世界能源组织提出: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到的氢气称为绿氢。下列方式可制得绿氢的是____。
    A、水力发电制氢 B、太阳能发电制氢 C、火力发电制氢 D、核能发电制氢
  • 15、2022年3月,我国最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在北京完成首次试车。氢氧发动机为火箭腾飞提供“硬核”动力,结构简图如图所示。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使发动机对火箭持续做功,直至上升到特定轨道,该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 16、跳台滑雪是一项受许多人喜爱的体育运动。某次跳台滑雪比赛中,某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该运动员从起跳台出发,以一定的速度滑过A、B点,到C点下落至D点,最终在E点停下(忽略空气阻力),A和B、B和D之间的垂直距离均为h。下列关于运动过程中对该运动员的解释正确的是(     )

    A、A点到B点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C点到D点减少的重力势能 B、D点与A点相比,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C、B点的动能可能等于A点的动能,但一定大于C点的动能 D、在C点的动能为零
  • 17、一端封闭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管(如图所示),甲中装水,乙中装食用油。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从O处静止释放,下落到P处,小球在食用油中下落的时间更长。比较两小球从O处到P处的下落情况,则小球(    )

    A、重力势能变化量不相同 B、获得的动能相同 C、在食用油中重力做功慢 D、机械能不变
  • 18、2020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5号B型运载火箭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如图为起飞阶段加速上升的火箭,该过程中,内部的新型返回舱的动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火箭整体的机械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19、如图甲所示是研究做功与能量转化关系的装置。重物通过细绳与木块相连,细绳不可伸长,AQ为水平面,AP段光滑,PQ段粗糙。实验开始时,质量为M的重物恰好置于地面。将质量为m的木块从P向右拉至A,PA长为L,放手后木块向左运动,最终停在B点,PB长为x,不计空气阻力、滑轮摩擦。
    (1)、木块在AB段运动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做的功为(用字母表示)。
    (2)、观察实验,小明提出猜想:木块动能的变化与重物重力做功多少有关。他提出猜想的生活依据是
    (3)、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做了以下实验。重物 M=0.1kg,木块 m=0.9kg,改变木块从P点右移的距离L,测得一组数据,记录如表:

    序号

    1

    2

    3

    4

    5

    6

    PA长L/m

    0.1

    0.15

    0.2

    0.35

    0.43

    0.5

    木块在P点的速度平方 v2/m-12

    0.2

    0.3

    0.4

    0.7

    0.9

    1.0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作出v2与L的图像。已知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为 12mv2,分析木块动能的变化及重物的重力做功的大小,可知猜想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②利用实验信息分析,当L=0.8m时,木块在P点获得的动能是J。

  • 20、风车是利用风力做功的装置。小明制作了一架风车,他想粗略测定风车在一定风速下做功的功率,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观察实验装置,小明是通过测量细线对做功的功率来测定风车做功的功率。
    (2)、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还必需的测量工具有:天平、
    (3)、实验时,逐渐增加挂在细线下的回形针数量,直到细线恰好缓慢匀速提升回形针为止。若测得回形针匀速上升的高度h、所用的时间t、回形针的总质量m,则风车做功的功率P=(表达式中的物理量均用符号表示)。
    (4)、如果选用较粗重的线做实验,则与选用较细的线相比,测得风车的功率值偏
上一页 422 423 424 425 4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