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统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1、小科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当施加如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水平拉力F时,重物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不计绳与滑轮的重力及滑轮转动时的摩擦,绳对滑轮的拉力方向近似看成水平方向。在0~1s内,重物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N,在2~3s内,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W。
-
2、如图甲所示,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其做直线运动,两次拉动木块得到的s-t图像分别是图乙中的图线①、②。两次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 F2 , 两次拉力的功率分别是 两次运动的速度分别为v1、v2 , 相同时间内两次拉力对木块所做的功分别是W1、W2 , 则 F1F2 , P1P2 , W1W2(均选填“>”“=”或“<”)。
-
3、项目学习小组在使用密度计时发现由于刻度不均匀,估读时误差较大,由此准备制作一个刻度均匀的密度计。
【小组讨论】密度计是根据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判断密度大小的。根据密度公式ρ=m/V,想到是否可以通过密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来制作刻度均匀的密度计。经过查阅资料及深入讨论,最后确定了制作方案。
【查阅资料】杆秤是我国古老的质量称量工具(如图甲),刻度是均匀的。使用时先把被测物体挂在秤钩处,提起秤纽,移动秤砣,当秤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秤砣悬挂点对应的数值即为物体的质量。
(1)、杆秤的工作原理是。【产品制作】器材:木棒、塑料杯、细线、刻度尺、金属块(代替秤砣)。
步骤:①模仿杆秤结构,用塑料杯代替秤钩,先自制一根无刻度“密度秤”。
②杯中不加液体,提起秤纽,移动秤砣,当秤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如图乙),将此时秤砣的悬挂点A标记为“0”刻度。
③杯中加水至a处,提起秤纽,移动秤砣,当秤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将此时秤砣的悬挂点B标记为“ ▲ ”刻度(单位:
④以AB两点之间长度的 为标准,在整根秤杆上均匀地标上刻度。
(2)、在制作过程中,秤杆出现左低右高现象(如图丙),要调至水平位置平衡,秤砣应往侧移动。(3)、步骤③中,秤砣悬挂点B标记的刻度值应为。(4)、【产品检验】用多种密度已知的液体对“密度秤”刻度准确度进行检验。【产品升级】
为了制作出精确度更高的“密度秤”,下列改进措施可行的是____。
A、把秤纽位置往远离秤钩一侧移动 B、减小秤砣的质量 C、减少加入杯中的液体体积 D、换用更细的秤杆 -
4、如图甲,有一轻质杆,左右各挂由同种金属制成、质量分别为m1和 的实心物块后恰好水平平衡。(1)、左右悬挂点到支点O的距离L1与L2之比为。(2)、将两物块分别浸没于水中(如图乙),轻质杆将会(选填“左端下降”“右端下降”或“仍然平衡”),试通过推导说明:。
-
5、小明利用铁架台、杠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使用的钩码质量均相等,杠杆上每格长度均相等。(1)、当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为了方便测量力臂,需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当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节。(2)、在杠杆两侧挂上钩码,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F1 , 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F2 , 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多次换用不同数量的钩码,并改变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得到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 cm
阻力F2/N
阻力臂l2/ cm
1
0.5
20.0
1.0
10.0
2
1.0
15.0
1.5
10.0
3
1.5
10.0
0.5
30.0
…
(3)、本次探究经过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A、减小实验误差 B、寻找普遍规律(4)、如图乙所示,将AₓB位置的钩码个数都减少一个,杠杆将会(选填“仍然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5)、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先后在a、b位置拉杠杆上同一点C,杠杆都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在a位置竖直向上的拉力为F。在b位置斜向上的拉力为F0 , 则F0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6、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我国传统提水工具“桔槔”,用绳子系住一根直的硬棒,O点作为支点,A端挂有重为40N的石块,B端挂有重为20N的空桶,OA长1.2m,OB长0.6m。使用时,人向下拉绳放下空桶,装满重为100N的水后向上拉绳,缓慢将桶提起。硬棒质量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下拉绳放下空桶时桔棒为省力杠杆 B、向下拉绳放下空桶时拉力为20N C、向上拉绳提起装满水的桶时桔槔为费力杠杆 D、向上拉绳提起装满水的桶时拉力为40N
-
7、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提高机械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机械效率,要从研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出发,寻求办法。(1)、为了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小明选取了大小相同的滑轮,并利用图甲和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数据整理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滑轮材质
钩码重力G/N
提升的高度h/m
有用功W有用/J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总功W总JJ
机械效率η
1
铝
1
0.1
0.1
0.6
0.3
0.18
56%
2
铝
2
0.1
0.2
1.0
0.3
0.3
67%
3
铝
2
0.2
0.4
1.0
0.6
0.6
67%
4
塑料
2
0.2
0.4
0.8
0.6
0.48
83%
5
塑料
2
0.2
0.4
2.1
0.2
0.42
95%
①比较1和2两次实验发现:在所有滑轮组一定时,提升的钩码 , 机械效率越高。
②比较3和4两次实验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有关。
③比较两次实验发现:在所用滑轮组一定时,机械效率与提升的高度无关。
④第5次实验是利用图的装置完成的。
⑤利用图甲的装置,把重6N的物体用2.5N的拉力迅速拉起,滑轮组机械效率为。
(2)、小明利用图丙装置实验发现: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摩擦有关,与物重无关。保持斜面倾斜程度不变,可以采用的方法减小摩擦,从而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3)、实验表明:额外功越小,总功越接近有用功。进一步推理得出:假设没有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可见使用任何机械都。 -
8、如图所示是工人将重100N的物体匀速提升的过程,已知物体上升的距离为3m,用时2s,工人的拉力为80N,工人质量为60kg,不计绳重及摩擦(g取10N/ kg)。求:(1)、工人提升绳的速度为。(2)、滑轮组的效率η=。(3)、当工人匀速提升另一重为240N的物体时,工人对地面的压力是N。
-
9、斜面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工人沿斜面用一定大小的力F,把一重为600N的物体从光滑斜面底部匀速推到顶部,不考虑物体的大小,斜面长L=3m,高h=1.5m,则力F=N。(2)、通过分析推理,说明当光滑斜面高度不变、倾角增大时,匀速推动同一物体时所用力F的变化情况。
。
-
10、为了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为100N的物体提升一定高度,某操作工设置了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当用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拉绳时,物体的速度v和物体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丙和丁所示(不计绳重和绳与轮之间的摩擦)。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0~1s内,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10N B、1~2s内,拉力F做功187.5J C、2~3s内,拉力F的功率是100W D、2~3s内,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2.5%
-
11、如图所示是一个滑轮组,不计绳重和滑轮摩擦。用力F水平向右拉动绳端,使重物A以0.1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拉力F的功率为10W,物体A重150N,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此机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 B、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 C、拉力F做功75J D、物体A受到的摩擦阻力为100N
-
12、盘山公路修建成S形,如图所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山的高度不变,S形相当于增加斜面的 , 行驶时。
-
13、汽车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尾气污染等问题。如图是一辆小汽车行驶时的能耗分配图。汽油在汽缸内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大约有13%用于驱动汽车前进,而其余87%的能量则被损耗掉了。结合材料对汽车行驶时能量形式的转化与损耗途径作出分析。
-
14、十八世纪,瓦特发明的冷凝器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如图为利用瓦特蒸汽机提升物体的工作示意图,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为: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高压蒸汽进入汽缸,推动活塞上行。当活塞到达汽缸顶部时,关闭阀门A、打开阀门B,蒸汽进入冷凝器,汽缸内压强减小,活塞下降。如此循环往复。(1)、蒸汽推动活塞上行过程中,能量转化是。(2)、蒸汽机的活塞上行过程与汽油机的冲程相似。(3)、蒸汽机的活塞往复运动,通过杠杆和定滑轮对重物做功。若重物质量为200kg,活塞每次上升高度为0.6m,则活塞上升一次,蒸汽机对重物做了多少有用功?假设活塞每分钟向上运动100次,该蒸汽机对重物做有用功的功率为多少?
-
15、在比较不同地区一天之内昼夜气温的变化时,人们发现通常的情况是:内陆地区气温的变化较大,而沿海地区气温的变化较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6、把质量为2kg,温度为25℃的水加热到100℃,至少需要完全燃烧g的酒精。[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0×107J/ kg]
-
17、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事例是( )A、柴火烧水
B、压缩空气发热
C、冬天搓手取暖
D、钻木取火
-
18、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为气态 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
19、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小明观察到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沸腾(选填“前”或“时”)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儿,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原因:。
-
20、小科设计了关于“气体液化”的延伸实验,如图所示。
问:将通有导气管的干燥试管放入烧杯中,向试管中导入水蒸气,一段时间后小科观察到现象,说明气体液化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