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模拟卷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6节 健康生活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5节 遗传与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四章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三章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3节 生物群落 同步练习
-
1、研究表明,汞和铅等重金属元素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尤其是汞,它能干扰人体内的碘代谢,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该激素的内分泌腺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2、小余在湿地公园游玩时看到水池里有各式各样的锦鲤,下列哪幅图是小余看见水中锦鲤的光路图( )A、
B、
C、
D、
-
3、 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磁波传递信息需要介质 B、人们可以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C、电磁波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也具有能量 D、人耳无法听到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太低
-
4、 如图所示,是利用潜望镜对物体进行观察时的光路图,其中属于反射角的是( )A、∠1 B、∠2 C、∠3 D、∠4
-
5、 在物理学中,有些单位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式推导出来。根据欧姆定律,下列关于单位的推导,正确的是()A、1V=1Ω/A B、1Ω=1A/V C、1Ω=1A·V D、1V =1Ω·A
-
6、 下面是四名同学判断通电螺线管极性时的做法,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
7、 近年来,由于国产动画的崛起,配音演员这个职业也因此备受关注。优秀的配音演员可以通过声音塑造不同角色,这体现了声音的多种特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动画片中角色声音的音调越高,表示声带振动频率越快 B、用不同方言配音同一角色时,改变的是声音的传播速度 C、每个人说话时的音色不同,这是由发声体振动幅度决定的 D、配音演员模仿老人低沉的声音时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
-
8、 图中电学仪器可以用来测量()A、导体的电阻 B、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C、电流周围的磁场强弱 D、做电磁感应实验时导体中产生的电流
-
9、 小余想要将太阳光会聚于一点,仅选择一个光学器具的情况下,下列可以选择的是()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凹面镜 D、凹透镜
-
10、动物个体或群体能够对外界变化的环境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和活动,这些反应和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动物行为不同的是()A、青蛙鼓起鸣囊叫声响亮 B、蝴蝶鲜艳的体色给敌害以警告 C、春天的燕子在屋檐下筑巢 D、交配期前后雄性香鱼体色发生变化
-
11、小余将一根通电直导线靠近桌面上静止的指南针,发现指针偏转。两百多年前也有一位科学家做了类似的实验,最早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这位科学家是()A、沈括 B、安培 C、法拉第 D、奥斯特
-
12、小滨利用如图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通过注射器的刻度变化来计算气体体积。(1)、若要继续探究水的组成,还需对注射器内的气体成分进行验证。请写出注射器B内气体的检验方法。。(2)、查阅资料得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小滨通过阴极、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得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请你分析得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这个结论的推理过程。(3)、小滨完成实验后,发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稍大于 2:1,他认为可能是“在相同情况下,氧气比氢气溶解的体积更多”导致的,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小滨的猜想是否正确?(已知常温常压下,每100g水可以溶解21.7mL 氧气,每100g水可以溶解0.16mg氢气,氢气的密度按0.09kg/m3计算)
-
13、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即可使温度快速降至 55℃并较长时间保持。小滨选择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隔热棉(导热性能差)、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海波(熔点为48℃),自制一款48℃保温杯。(1)、方案设计:小滨的设计图如图甲,在①易拉罐和小塑料瓶之间、②小塑料瓶和大塑料瓶之间应该分别填充(选填“①海波和②隔热棉”或“①隔热棉和②海波”)。(2)、实验验证: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分析可能的原因。(3)、原理解释: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丙);利用题目信息并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4)、方案选代:小江想要模仿小滨的方法制作一个“制冰杯”,往保温杯中加入冷水,可使其凝固成冰并较长时间保持。小江将海波替换成冰水混合物,这样做是否能达到他的目的?并请说明理由。。
-
14、小滨利用容积为600mL 的容器盛放某种液体,借助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该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及液体体积V,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m-V图像,据图分析计算:(1)、容器的质量是克。(2)、该液体的密度是? (请列式计算)
-
15、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是化学独特的视角。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初晚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虽然眼小,但本身也存在质量。如图是水分子的揯观模型图,表中是几种原子的质量,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1个原子的质量/kg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氧
16
碳-12
12
(1)、 1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 (在横线上列出算式) =2.9918×10-26kg(2)、由上述计算可知分子根小,书写、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为此可采用类似“原子”的处理方法。即以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用分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得到分子的相对质量。请用该思路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请列式计算,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
16、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环保、高效、多功能的饮用水处理剂。(1)、K2FeO4中 Fe的化合价为。(2)、K2FeO4中 Fe的质量分数是? (请列式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到0.1%)
-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1756年,德国医生莱顿弗罗斯特在一把烧红的铁勺上滴了一滴水珠,水珠竞挞悬浮起来并能持续30s,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研究发现把液体滴落在远高于自身沸点的高温物体表面时,一部分液体会发生剧烈沸腾,液体沸腾时,会有气体不断产生,在液体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会瞬间形成一个“气垫”,如图甲所示。由于蒸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气垫”很快就将沸腾抑制住。液滴悬浮在“气垫”上,在液滴重力的作用下,“气垫”中的气体从四周无规则逸出,“气 垫”就会拖着液滴在高温物体表面几乎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四处滑动。
(1)、如图甲所示, “气垫”的形成是由于液体汽化。茉顿弗罗斯特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选填“好”或“差”),这属于(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2)、加图乙所示,将手伸入-196℃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冻伤,主要是利用(选填“液氮”或“汗液”)汽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3)、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的是____。A、烧红的铁锅中打入鸡蛋,晃动铁锅使鸡蛋来目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B、冰块放入铁锅中,与锅挂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没有变化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结烛的火焰,而手指没有烫伤 -
18、小滨去南京旅游时,获得了一枚很漂亮的雨花石。他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雨花石的密度,经历了以下步骤(尚未排序)。
①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②将雨花石小心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
③根据密度公式,算出雨花石的密度ρ。
④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雨花石的质量m。
(1)、为了更精准地测量出雨花石的密度,同时考虑到操作的连贯性,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将上述步骤用其序号排序)(2)、如图甲所示,小滨在调平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3)、小滨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雨花石的质量,由图乙、丙、丁中数据可知:该雨花石的质量为g。该雨花石的密度为kg/m3。 -
19、我们平时吃的面包的口感都是很松软的,这是为什么呢?小滨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
①取干酵母少许,与面粉、适量清水充分混合并揉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切成等量的4小块。
②如图1,将4小块面团分别放在4个烧杯中,记录好面团在烧杯内所占的体积(面团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烧杯”刻度线一格代表20mL),然后盖上盖,分别贴上“1号”、“2号”、“3 号”、“4 号”的标签。
③为了容易方便控制温度,将1号、2号、3号、4号烧杯分别放在冰箱(设置到5℃)、室温(25℃)、自动酸奶机(设置到45℃)和热奶器(设置到65℃)中。
④经3-4小时后,观察面团的变化,结果如图2。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通过反映酵母菌对面粉的发酵效果。(2)、根据图1和图2,小滨得出结论:酵母菌在℃下对面粉的发酵效果最好。(3)、同组的小江认为上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不能较精确地确定发酵的最适温度。请你写出继续探究的实验设计思路。。 -
20、小滨发现有些物质燃烧会有火焰,有些物质燃烧没有火焰,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小滨查阅资料:
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有无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有
铁
1535
2750
约1600
无
硫
115
445
约160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硫燃烧时(选填“有”或“无”)火焰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