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模拟卷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6节 健康生活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5节 遗传与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四章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三章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3节 生物群落 同步练习
-
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与细胞液及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关,图中箭头表示水分渗透的方向,由此可判断①、②、③三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
2、一个 400N 重的木箱放在大磅秤上,木箱内有一个质量为 60kg 的人站在小磅秤上,如图所示。如果人用力推木箱顶板,则小磅秤和大磅秤上的示数FT1、FT2的变化情况是( )A、FT1增大,FT2减小 B、FT1增大,FT2增大 C、FT1减小,FT2不变 D、FT1增大,FT2不变
-
3、小文将漂浮在水面装有硬币的气球(不漏气也不爆炸)压入到位置以上(图甲),松手后,发现气球自动上浮至水面;再将气球压入到位置以下(图乙),气球下沉到杯底。下列有关气球在液体中所受压强与浮力随深度变化的大致曲线图像,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4、一弹簧右侧接触一个小球,小球向左运动压缩弹簧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压缩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向右 C、弹开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弹力逐渐变大 D、整个过程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5、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用100N的水平拉力拉绳。第一次,两人都站在地上,“拔河”处于相持状态:第二次甲站在一平板小车上,乙站在地面上。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两次的弹簧秤读数都等于100牛顿 B、两次的弹簧秤读数都等于200牛顿 C、第二次乙会赢得“拔河”比赛,因为地面给乙的摩擦力大于100牛顿 D、第二次乙会赢得“拔河”比赛,因为地面给乙的摩擦力小于100牛顿
-
6、小科通过研究得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的结论,下列四组实验可以证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的是( )
①测力计挂着浸在水中的铁块,慢慢下移,在铁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
②测力计挂着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让铁块再下移一段距离测力计示数不变
③将两块相同的木块以横、竖不同的姿态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
④将质量相同、形状各异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③④ D、只有①② -
7、小明同学利用矿泉水瓶做小实验,在侧壁三个位置钻上同样大小的小孔,将瓶子装满水,打开瓶盖水从小孔喷出。图中的几种水流现象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B、
C、
D、
-
8、过春节时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竖直墙壁上贴正方形年画时,可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年画是否贴正。如图所示的年画的一边与重垂线不平行,为了把年画贴正,则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A、换用质量大的重锤 B、上下移动年画的位置 C、调整年画,使年画的一边与重垂线平行 D、调整重垂线,使重垂线与年画的一边平行
-
9、如图所示,人坐在吊椅(椅面水平)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对吊椅的压力和吊环对吊椅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人所受的重力和吊椅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吊椅所受的重力和吊椅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吊椅的压力是同一分力
-
10、小斌同学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他通过吹气改变空气流速,其中不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是( )A、
两张纸靠近 B、
纸条被吹起 C、
两个乒乓球靠近 D、
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
11、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图中的v-t图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
12、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体的平均密度约为 B、中学生的体积约为 C、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D、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的人对地面的压强约是
-
13、我省一些地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石灰石储量达500亿吨,是我省制造水泥、石灰、轻质碳酸钙的主要原料来源。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同学从矿山带来一些石灰石做纯度分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准确称取20克石灰石放入甲图A装置中,同时加入足量稀盐酸。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②测量C装置中吸收到的由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并据此绘成乙图中曲线;
③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该石灰石的纯度。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2)忽略空气中二氧化碳及盐酸挥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你认为由C装置测得的二氧化碳质量是否准确?请回答并分析原因。。
-
14、查阅资料已知:
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氨气和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为白色固体,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小块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
请你推断该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理由。
-
15、某兴趣小组想从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回收铜和制备纯净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1)步骤①的名称是。
(2)步骤②中加适量稀硫酸,判断加入的量已达到“适量”的依据是。
(3)小科提出步骤①中的铁粉可以用锌粉代替。你赞同吗?请说明支持你观点的理由。
-
16、小明利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时,改变钩码的个数和接触面的材料,拉动毛巾或棉布,使木块和桌面保持相对静止,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接触面材料
木块质量(克)
钩码质量(克)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
1
棉布
300
50
1.5
2
棉布
300
100
1.2
3
棉布
300
150
0.9
4
毛巾
300
200
(1)本实验中钩码的作用是;
(2)分析表中1、2、3三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小明在进行第4次实验时,用毛巾替换棉布,同时改变压力大小,结果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大于0.9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
-
17、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明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分别进行了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1)小明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你认为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小明通过乙图实验确定了样品是部分变质,实验过程中滴加的氯化钡必须足量,其目的是 .
(3)下列溶液能代替乙图实验中的氯化钡溶液,起到相同的作用的有。(可多选)
A.氢氧化钡 B.硝酸钡 C.硝酸钙 D.氯化钙
-
18、小明设计实验来探究“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测得实验数据如下:某金属与同体积盐酸溶液反应实验数据
盐酸溶液浓度
5%
10%
15%
5%
10%
15%
反应开始时酸溶液的温度(℃)
20
20
20
35
35
35
反应开始到2分钟产生的气体体积(mL)
10
19
28
28
72
103
反应结束共产生气体体积(mL)
60
118
175
60
118
175
反应结束后溶液的温度(℃)
30
39
50
44
55
64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影响金属和酸反应快慢的因素有。
(2)可以通过比较实验数据来确定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
(3)过量锌粒加入盐酸中,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后,盐酸溶液浓度降低,但反应速率不是逐渐减慢,而是逐渐加快,可能的原因是。
-
19、已知在不同的温度下,CO与铁的氧化物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CO2。现利用下图1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过程中管内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注:图1中的仪器甲是一种加热仪器,图2中A、B点的固体组成分别是铁的氧化物中的一种。
(1)阅读资料发现,酒精灯加热时玻璃管的受热温度是400~500℃,酒精喷灯加热时玻璃管的受热温度是:800~1200℃。实验室要利用图1来制取单质铁,仪器甲应选用的加热仪器是(填酒精灯或酒精喷灯)。
(2)图1装置明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3)利用图2显示的相关信息,求出图中x=g。
-
20、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步骤Ⅱ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
步骤Ⅲ向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质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填化学式)。
(2)写出步骤Ⅲ的实验现象。
(3)步骤Ⅱ的滤液中存在的溶质组合可能是(填序号)。
①NaCl②NaCl、NaOH③NaOH、BaCl2④Na2CO3、NaCl⑤NaCl、BaCl2、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