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模拟卷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6节 健康生活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5节 遗传与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四章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三章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3节 生物群落 同步练习
-
1、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片 P 从右端移到左端的过程中,两电压表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现仅将R1的电阻更换为70Ω后,重复上述操作,两电压表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大致关系图像可能是 ( )A、
B、
C、
D、
-
2、在电学实验中,相同的电路往往有不同的作用,如图所示。(1)、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当 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当 Rx 从5 Ω换成10Ω时,滑片 P 最终将更靠近原来P 所在位置的(填“左”或“右”)侧。(2)、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位置的目的是。(3)、利用该电路图还可以进行的实验。
-
3、小丽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简易电子距离测量仪,R是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其每厘米长的电阻为0.5Ω,电路各部分均接触良好。物体M 只能在导轨上做直线运动,并带动与之相连的金属滑片 P 移动,电压表示数可反映物体M 移动的距离。开始测量前,将金属滑片P 置于电阻丝中点,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分别为1.5 V和0.2 A。由此可知 ( )A、电阻丝的总电阻为7.5 Ω B、当电压表示数为2 V时,物体M 向右移动了5cm C、当电压表示数为1 V时,物体M 向左移动了5cm D、若开始测量前,将金属滑片P 置于电阻丝某端点,可测量的最大距离为30cm
-
4、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18 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 Ω 1 A”的字样,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滑至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定值电阻R 的阻值为10 Ω B、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0.6A C、滑片P 移动到最左端时,电流表示数最大 D、滑片P 移动到最右端时,电压表示数最大
-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均为电压表时,两电压表示数之比 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均为电流表时,两电流表示数之比I甲: I乙为 ( )A、2:1 B、3:1 C、2:3 D、1:3
-
6、现有12Ω的电阻两个,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从上述4种器材中任选3件填入图中的虚线框中,可构成3种不同的正确电路(电源电压为12 V)。当开关闭合后,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示数不可能是( )A、1.5A B、2A C、6V D、12V
-
7、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5 V,L1、L2发光时的电阻均为6Ω,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应分别选择 ( )A、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 B、电流表(0~0.6A)、电压表(0~15V) C、电流表(0~3A)、电压表(0~3V) D、电流表(0~3A)、电压表(0~15V)
-
8、将轻小的金属杆A 用一根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下,下列判断它是否带电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验电器的金属球跟它接触,若金属箔张开,则A 肯定带电 B、用带电小球B 靠近它,若它被吸引,则A 肯定带电 C、用带电小球B 靠近它,若它被推开,则A 肯定带电 D、用纸屑靠近它,若纸屑被吸引,则A 肯定带电
-
9、假如自然界存在第三种电荷,且遵循已有的电荷间的作用规律。a、b、c三个轻质小球分别带正电荷、负电荷和第三种电荷,均用绝缘细线竖直悬挂,相互靠近但始终不接触,三个小球的最终状态可能为 ( )A、
B、
C、
D、
-
10、20℃时,将一杯物质R 的溶液分四次各蒸发10g水(不过滤),每次蒸发后均恢复到20℃观察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每次蒸发水的质量/g
10
10
10
10
杯底固体物质的总质量/g
0
1
3
?
则第四次蒸发水后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 物质R 在20℃时的溶解度为 , 物质R 的溶解性属于 , 第二次蒸发后所得溶液中R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
11、20℃时,分别将2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与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20g水,再降温到20℃,分别析出硝酸钾晶体ag与bg,则a、b的大小关系是 ( )A、a=2b B、2a=b C、a=b D、无法确定
-
12、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A、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3.3% B、20℃时,将18 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8g C、60 ℃时,将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溶剂水 D、80℃时,将269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60℃,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59 g -
1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配制等浓度的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需控制的条件是。(3)、t3℃时,配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质量最多的是。(4)、将t4℃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排列顺序是____(填字母)。A、甲>乙>丙 B、丙>甲>乙 C、乙>甲>丙 D、乙>甲=丙
-
14、如图所示为某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该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不会带结晶水。M、N两点分别表示该固体形成的两份溶液在不同温度时的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当条件改变时,M、N两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其中判断错误的是 ( )A、都升温10℃后,M、N 点均水平向右移 B、都降温10℃后,M 点沿曲线向左下移,N 点向左平移 C、恒温下加水稀释,M、N点均不动 D、恒温下蒸发溶剂,M点不动,N点先向上移至曲线然后不动
-
15、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选项所描述的变化事实的是 ( )A、图甲: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B、图乙: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 C、图丙: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水 D、图丁:加热蒸发酒精溶液
-
16、如图所示,室温时,盛水的烧杯内放置两支分别盛有等质量硝酸钾溶液和饱和石灰水的试管甲和乙,烧杯的水中漂浮着小木块丙。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已知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 )A、甲中溶液一定为不饱和溶液 B、甲、乙中溶液质量相等 C、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D、小木块丙会下沉
-
17、一容器内盛满了一定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现将一个乒乓球轻轻地放在液面上,溢出了一些液体后,乒乓球呈漂浮状态,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溢出液体的体积等于乒乓球的体积 B、溢出液体的质量等于乒乓球的质量 C、若继续加蔗糖,则乒乓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会更少 D、若将饱和溶液换成水,则溢出液体的体积更少
-
18、小明用装有适量水的薄壁小试管、螺母和细线制成一个测量小石块密度的装置。将此装置放入水中静止时,试管露出水面的高度h1为5cm,如图甲所示;在试管中轻轻放入小石块,当装置在水中静止时,试管露出水面的高度h2 为2cm,如图乙所示。已知小石块放入试管前后,试管中的液面差h3为2cm 。(1)、若甲、乙两个装置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为F甲和 F乙 , 则F甲(填“>”“=”或“<”)F乙。(2)、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kg/m3。
-
19、劳动实践中,小宁把家里景观水池底部的鹅卵石取出清洗,他先将一个重为8N的空桶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将池底的鹅卵石捞出并放置在桶内,桶仍漂浮在水面(不考虑捞出过程中带出的水)。(g 取10 N/ kg)(1)、某块鹅卵石在水池底部时,它受到的浮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的重力。(2)、全部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水池内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此时桶排开水的体积为 4.0× 则桶内鹅卵石的总质量为kg。
-
20、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烧杯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100g的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g 取10 N/ kg)( )A、小球所受浮力可能等于 1N B、小球的质量可能小于100g C、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100 cm3 D、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