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词汇中的历史】汉语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新生词汇也往往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群众“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19年之后,“群众”的使用次数不断增加,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
旗帜旗帜是方向,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足迹一 足迹二
足迹一: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足迹二: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中的历史】下图以曲线形式整理了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变化表
(1)、联系材料,写出最早促使这一时期“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2)、运用所学知识从上述旗帜中寻找中国民主革命的足迹,任选其一简述它们对中国的推动作用。(3)、根据上图,分析A-B、B-C、C-D三个时间段中,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每个时代都有青年勇立潮头,走在前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文摘:
文摘一: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职。批评时政,乃枝节问题,不足论……
摘自1915年陈独秀《敬告青年》
文摘二:我曾宣言志在辅导青年,不议时政……呀呀!这些话都说错了……我现在所谈的政治,乃是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根本问题。
摘自1919年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努力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摘自《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生中出彩,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绩点赞,喝彩。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1)、1915年进步青年可以从哪一本杂志阅读到文摘一的内容?比较两段文摘,陈独秀的主张实现了思想解放到政治革命的变化,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2)、“新的长城”指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筑起新的长城”努力的?(3)、联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将如何努力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
3、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道路,充满着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
【旧方案的破产】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会意,文实遵之,以忠于目,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新时代的曙光】
辛亥革命(后)……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林伯渠
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李大钊
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倾向于社会主义。——瞿秋白
【洪流中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毕竟比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结合材料,解释一下誓词中哪些内容实现了,哪些内容未实现(2)、联系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3)、联系材料,国共两党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
4、行为判析题(先判断下列行为是否正确,再说明理由。)(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强盗的战争。
判断:理由:
(2)、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小组。判断:理由:
(3)、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学生齐集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判断:理由:
(4)、中学生王某在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查找了西安事变的有关资料。判断:理由:
(5)、1936年长征胜利之际,一位新四军士兵说:“此次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判断:理由:
-
5、著名的历史人物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功绩组合正确的( )
①孙中山——实现了三民主义
②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③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
6、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A、标志着中国抗战开始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7、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列关于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有( )
①爱国学生发挥重要作用 ②同属民主革命历史范畴
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运动爆发都与日本有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标志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抗日战争胜利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
9、人们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论
①
戊戌变法
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②
新文化运动
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
五四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0、武汉,是中国历史名城,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面对武汉的新冠疫情钟南山院士表示:“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能印证钟南山院士观点的史实有( )
①国民革命军击溃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取得北伐的胜利进军
②武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③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国民党一大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11、下图为一艘根据原船复制的游船,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公园供人们参观和瞻仰,与此相关的解说词中,最符合史实的一组关键词是( )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D、革命胜利,举国欢庆 -
12、胡适回忆说:“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的人心倾向国民党……”这是因为国民党( )A、与共产党合作,掀起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 B、领导五四运动,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C、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统治 D、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
13、下图是某学生所面的知识点脉络图,下列选项适合填写在方框中的是( )
A、辛亥革命,国家统一 B、推翻清朝,君主立宪 C、军阀割据,北洋政府 D、历史巨变,走向共和 -
14、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的溶冰中发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约80名士兵的遗体。大约过了1个世纪,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见天日。下列关于一战正确的有( )
①起止时间为1914-1918年
②协约国为正义方
③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凡尔登战役
④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5、.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 )A、根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建立 B、无法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D、顾及到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
16、 2021年我国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链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二:黄埔军校中,各期学生中有80多名共产党员……到四大发展到994人,五大迅速发展到57900多人。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各项建设,如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部长林祖涵等……1924年7月起开办的民运讲习所,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同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国民党中大部分军官来自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当广大农民阶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暴力革命的方式从地主手中没收土地时,国民党中的许多将领和右派公然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
——摘编自林鹏《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材料三: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这十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总结人民斗争的成功经验,而且善于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把中国革命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反映的事件“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轨迹”?(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特点。(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7、材料一:曾有人说: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
材料二:1944年7月16日来凤山战斗(云南腾冲保卫战的一场战斗)进入第十天。日军阵地前,中国士兵的尸体越堆越高.....7月24日,美国第14航空队的飞机来了,中国军队利用火炮配合飞机进行轰炸,中国官兵气势如虹,几名被俘虏的日本重伤员淹淹一息,其中一人说道:“我们已经没救了。”
《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中提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次国际政治舞台重新洗牌的时期,历史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一军事行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来凤山战斗中美国是以什么身份加入这场战斗的?此时中美这种关系是源于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有何影响?(3)、请问你觉得当时的中国抓住这个机会了吗?请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
18、 19世纪末,德国外长皮洛夫宣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这段材料可以论证( )A、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必要性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三国同盟形成的必要性 D、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目的
-
19、孙中山说:“凡属蒙、藏、青、回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今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下列哪项没有体现出来( )A、五族共和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中华民族观念 D、民族平等思想
-
20、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 C、中国不再向西方学习转而以俄为师 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