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有(   )

    ①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②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④养蚕缫丝,创造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3、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武汉市采取措施完善城市排水系统。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按城市功能划分,图1所示区域应该属于( )
    A、商业区 B、旅游区 C、生活小区 D、高科技园区
    (2)、根据常用图例判断,图1中C、D两点之间的符号表示( )
    A、公路 B、高速公路 C、长城 D、铁路
    (3)、若武汉市要在图2的A、B两地间铺设新的排水管道,则要准备的管道长度约为( )
    A、2千米 B、4千米 C、6千米 D、8千米
  • 4、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某校开展“学党史  知党恩”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名人故居】 同学们来到了浙江义乌的陈望道故居,从那里了解到:1920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这是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同年,他还参与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感悟历史】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了无尽的黑暗;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红色旅游】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1)、结合材料,说说陈望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哪些贡献?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请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将右图所示纪念地确定为红色旅游景点的理由。
  • 5、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图b 汉阳钢铁厂

    材料二:“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1)、图a、b分别是洋务派创办的哪一类型的近代工业?此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并写出这场运动的地位。
    (3)、结合材料三,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拉开这场变法的序幕是什么?
    (4)、梁启超等人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这场运动对我国有何影响?
  • 6、屈辱、抗争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请你回答:

    【屈辱的历史】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哪一历史事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抗争的民众】面对列强侵略,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英勇抗争,展示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
    请写出两例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并归纳人民抗争的历史作用。
    (4)、【沉重的反思】反思近代中国反帝反侵略斗争的屡战屡败,试着谈一下感悟。
  • 7、行为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正确还是错误,并说明理由)
    (1)、1915年,李大钊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民主”“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 8、如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内容节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   )

    A、奋斗目标 B、中心工作 C、组织机构 D、最低纲领
  • 9、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 )
    A、宣告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B、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 10、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成立中国同盟会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③武昌起义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 11、下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的目录,根据内容判断其单元主题应是(   )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1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13、从1840年到1900年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无一不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分析其根本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国力强盛 B、封建制度的腐朽 C、地主阶级投降卖国 D、闭关锁国的政策
  • 14、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 15、下列条约内容中能揭示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的是(   )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B、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C、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赔款白银4.5亿两
  • 16、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   )

    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

    ③都由知识分子领导    ④都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驻扎有外国军队 D、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
  • 18、“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   )
    A、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B、彰显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人侵的勇气 C、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D、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
  • 19、历史充满选择,历史需要选择,历史也因选择而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选择是寻找出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毅然高举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相关链接】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选择是承担责任】

    表1:抗战家书部分目录   表2: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时间

    人物

    1931年10月

    侨居菲律宾华侨林锡国

    1936年8月

    东北抗日联军政委赵一曼

    1937-1942年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1942年5月

    赴缅远征军国民革命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

    (附注:中国军队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于1942—1945年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本侵略者。)

    (1)、近代以来中国人一次次向西方寻求真理共同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新文化运动主张以什么思想来拯救中国?
    (3)、根据上述表格所浓缩的历史,评价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并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李大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李大钊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中陈独秀所说的“进步的城市力量”指哪个阶级?他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判断上有什么分歧?
    (2)、结合所学,阐述毛泽东是如何“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的。
    (3)、在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上一页 678 679 680 681 6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