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些历史学家或历史伟人评价辛亥革命的观点。材料一:辛亥革命……为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摘自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
——摘自毛泽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材料三: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 ——摘自章开沅《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
(1)、请列举材料二中袁世凯代替孙中山后倒行逆施的史实。(2)、请针对上述三则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 -
2、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无惧狼虎 满怀爱国情】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请简要说明两位历史人物是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2)、【前仆后继,立下强国志】材料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它们都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奋斗目标。维新派和革命派积极提倡西学,参照了西方的经验,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相结合,把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作为己任,成为最坚决、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摘编自吴毅《外向发力: 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简论》等
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以来各阶层爱国行动呈现的特点。
(3)、【榜样领航,践行报国心】材料三:武昌首义之后,黎元洪通电革命各省,要求速派代表赴鄂,在武汉筹组新的民国中央政府。武汉方面意见,受到来自江浙方面的强烈反对。对于新政府的领袖人选问题,有人推举黎元洪、有人推举黄兴,有人主张等待袁世凯反正。12月25日,在国外筹集革命资金的孙中山返回国内,短短几天后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摘编自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3卷》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短短几天后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
3、民国初年,梁启超发文称:“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此语表明 ( )A、民生主义思想深刻影响国民心理 B、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局面 C、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主流社会思潮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
-
4、1842年,魏源撰写《圣武记》,历述清王朝过去在武功上的胜利,用意则是与当时军事上的颓势相对照。这一“颓势”出现于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黄海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临时政府成立以来,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 ( )A、已得到列强的支持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实现中国完全独立 D、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
6、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7、某同学对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史实进行了梳理,制作了如下表格,下列选项中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2100万银元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2100万银元
B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军事、民用工业
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标志着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A、A B、B C、C D、D -
8、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②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③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④《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
9、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材料中“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10、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 )
-
11、梁启超在《时务报》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着天下之公理也”。( )
-
12、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
-
13、某校开展“学党史·知党恩”主题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共产党人:
●1919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陈望道参与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材料二:“这一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结合青年共产党人的活动,说说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哪些贡献?(2)、材料二的图片记载了中共历史上哪一次会议?如何理解此次会议使“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
14、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什么?“为了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有何作为?当时哪一文学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3)、材料三中的呐喊出自哪场运动?材料二反映的事件与材料三反映的事件有何关系?(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这些事件带给中国哪些变化。 -
15、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 间
事件
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 A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B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C 成立
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以历史大总统名义颁布 D
……
……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在表格A、B、C、D四处填上相应的事件或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该主张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3)、请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
16、研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图1 1842年开放的通商口岸 图2 1895年开放的商埠
材料二:如图所示
图3虎门销烟浮雕 图4邓世昌 图5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观察图1和图2,指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何变化?(2)、提取材料二图片信息,用史实证明“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3)、根据两组图片,谈谈你对近代史的认识。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43年移居台湾、1896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他三次被迫移居分别与哪一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有关?(2)、上述不平等条约分别给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3)、导致老人历尽苦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段屈辱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 -
18、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洋务运动中,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 B、19 世纪80年代,清政府先后设立新疆和台湾行省 C、在西摩尔的率领下,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D、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
19、报刊具有时代性。如图中国近代报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
20、据统计,1922年——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全国发生大小工人运动2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30万人次。这一现象的出现( )A、标志着无产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B、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中心工作 D、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