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英国在17世纪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自诩为“海上马车夫”。 (   )
  • 2、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
  • 3、13、14 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
  • 4、某校学生围绕“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资料一 张謇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生平大事

    1894年

    张謇成为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1895年

    张謇毅然弃官返乡,回到家乡兴办实业

    1899年

    张謇创办的南通 ____纱厂

    1901—1905年

    张謇先后创办面粉厂、轮船公司、榨油厂、酒厂、缫丝厂和机器厂

    1914—1918年

    中国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

    1925年

    张謇创办的实业无力维持,被江浙财团接办,后落入官僚资本手中

    资料二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示意图。

    资料三 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部分)。

    行业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创办地点

    面粉业

    福新面粉公司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上海

    火柴

    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

    江苏苏州

    酿酒

    张裕酿酒公司

    张弼士

    山东烟台

    (1)、在资料一处写出张謇创办的实业名称。联系所学知识,分析 1895年,张謇弃官返乡兴办实业的时代背景。
    (2)、根据资料二、三,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原因。
    (4)、综合上述资料,围绕“民族工业的发展”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5、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下列人物与其文艺贡献对应正确的有(   )

    ①郭沫若——《骆驼祥子》   
    ②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③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④周立波——《小二黑结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6、如图所示为1902年发行的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正注视着桌上的地球仪。图画作者意在(   )

    A、肯定义和团运动意义 B、宣传新式报刊的创办 C、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 D、领扬全国学制的统一
  • 7、1908 年,沪宁铁路开通,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据此可知,当时(   )
    A、上海成为文化中心 B、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 C、报刊推动文艺繁荣 D、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
  • 8、下表为1911年山东某师范学堂一位毕业生的考试成绩(部分),该表反映了当时(   )

    学科

    考试分数

    学科

    考试分数

    修身

    六十五分

    英文

    五十九分

    经学

    七十分

    理化

    七十六分

    习字

    五十分

    体操

    八十九分

    A、文艺创作的空前繁荣 B、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 C、新旧交织的教育状况 D、自由平等的社会风尚
  • 9、下图是小明复习科举制度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其中错误的一处是((   )

    A、A B、B C、C D、D
  • 10、下表列举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这(   )

    服饰类型

    长袍、马褂、西装等

    交通工具

    马车、电车、汽车等

    通信方式

    电话、电报、邮传等

    饮食文化

    淮阳菜、洋葱、罐头等

    ①近代中国逐步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②近代中国日益独立、文明、富强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影响到中国

    ④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多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20世纪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悄然发生变化。以下情境可能出现在1906年上海的有(   )

    ①男子纷纷剪去辫子   
    ②学生在新式学堂学习外语

    ③《申报》刊登《狂人日记》   
    ④市民在电话公司拨打电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清末留学生积极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装,认为西装之精神在于发愤努力,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性根。这种认识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各界崇洋媚外的风气 B、对西方文化具有正确认识 C、西服已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D、崇尚变革救亡的文化心理
  • 13、曾经沸腾了法兰西人民的《马赛曲》,在20世纪30年代经重新填词和配词,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受其启发,聂耳等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一系列爱国歌曲,成为那个时代呼唤爱国主义精神的战歌。“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是(   )
    A、抗日救亡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科教兴国
  • 14、如图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份铁路时刻表(部分内容),可用于研究(   )
    本线自1876年7月3日星期一开始,在上海与江湾间准时行驶火车,开车时刻如下:
    上海开:7:00,9:00,11:00,13:00,15:00,17:00
    江湾开:7:30,9:30,11:30,13:30,15:30,18:00
    A、通信事业的发展 B、出行方式的变化 C、新式教育的普及 D、政治制度的变革
  • 15、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和再度受挫四个阶段。下列诗句形象地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无可奈何花落去
  • 16、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京师大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
  • 17、《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
  • 18、戊戌变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 19、历史学家王庚武在《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中提出,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为了加深对这一论断的认识,小红同学开展了探究性学习。
    (1)、第一次崛起。

    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只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

    写出第一次崛起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特征。
    (2)、第二次崛起
    7世纪唐朝的建立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

    为进一步了解第二次崛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小红可选用左侧哪些资料来佐证?请选择合适的资料并说明理由。
    (3)、第三次崛起
    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周边地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郑和在15世纪到印度洋进行过海上探险……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三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 20、某校开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主题的大国水利篇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1)、【项目一 图说其位】

    探究A省的古代水利工程,应选择;探究B省的古代水利工程,应选择。(从图2、图3 、图4中选择)

    (2)、【项目二 诗品其韵】
    诗一
    [当代]丘程光
    疏凿功高追大禹,流奔玉垒白云深。双江千载开天府,六字神君治水箴。
    诗二
    [当代]杨长波
    秦人凿破楚咽喉,南北通航贯九州。
    五岭青云漓水落三湘黄叶洞庭秋。

    任选一首诗,摘录其中的一诗句,品读作者对这一水利工程的态度并用史实加以佐证。

    (3)、【项目三 语赞其功】

       大运河作为漕运的物质载体,是维持一个农业帝国有序运行的不可替代的命脉。大运河影响着帝国都城的选址与城市规划,也影响着沿线工商业城镇的兴起、繁荣与衰落,大运河极大地便利了南北不同经济文化区域的联系与交流。

    ——摘编自姜师立《中国大运河遗产》

    2024年6月,中国大运河迎来申遗成功十周年。围绕项目化学习主题,结合项目三材料,请你尝试为“她”写一份贺词。(温馨提示:贺词主要包括标题、祝贺、功绩和感谢等方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