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陆上邻国15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
  • 2、某校开展“学党史·知党恩”主题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共产党人:

    ●1919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陈望道参与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材料二:“这一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结合青年共产党人的活动,说说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哪些贡献?
    (2)、材料二的图片记载了中共历史上哪一次会议?如何理解此次会议使“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 3、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什么?“为了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有何作为?当时哪一文学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材料三中的呐喊出自哪场运动?材料二反映的事件与材料三反映的事件有何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这些事件带给中国哪些变化。
  • 4、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 间

    事件

    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 A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B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C 成立

    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以历史大总统名义颁布 D 

    ……

    ……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在表格A、B、C、D四处填上相应的事件或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该主张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
    (3)、请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 5、研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图1 1842年开放的通商口岸          图2 1895年开放的商埠 

    材料二:如图所示

    图3虎门销烟浮雕                    图4邓世昌                  图5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观察图1和图2,指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何变化?
    (2)、提取材料二图片信息,用史实证明“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根据两组图片,谈谈你对近代史的认识。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43年移居台湾、1896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他三次被迫移居分别与哪一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2)、上述不平等条约分别给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导致老人历尽苦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段屈辱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
  • 7、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中,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 B、19 世纪80年代,清政府先后设立新疆和台湾行省 C、在西摩尔的率领下,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D、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 8、报刊具有时代性。如图中国近代报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①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 9、据统计,1922年——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全国发生大小工人运动2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30万人次。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标志着无产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B、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中心工作 D、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 10、说“1919 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工人阶级成为斗争主力登上历史舞台 B、青年学生成为斗争主力 C、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知识分子起了带头作用
  • 11、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上海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以下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是( )
    ①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新青年》的创刊地
    ③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④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2、1899年,美国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障了未来的利益”。这主要是由于( )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反对列强瓜分中国 D、日本被迫放弃辽东半岛
  • 13、小明总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个事件共同之处,正确的有( )
    ①都要求学习西方 
    ②都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③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都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4、“过去皇帝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如今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旧的腐败的东西不能丢掉吗?”这说明了( )
    A、太平天国打击了清朝统治 B、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序幕 C、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D、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 15、“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内容直接相关的是( )
    A、赔款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16、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圆千里,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洋税。”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仿效西方这一做法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创办军事工业 B、发展民用工业 C、筹建新式陆海军 D、派遣留学生
  • 17、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更多的好处”是指( ) 
    A、获得澳门管辖权 B、夺取圆明园中大量珍宝 C、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鸦片贸易合法化
  • 18、学生在复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专题时,制作了年代尺。下面对此年代尺的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A处战争发生的根源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B、B处战争后,中国全境对外国列强开放 C、C处战争使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圆明园被毁 D、D处战争所签的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9、“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戊戌变法措施中与此现象直接关联的( )
    A、裁撤冗官冗员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训练新式军队 D、发展农、工、商业
  • 20、 右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了晚清统治集团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救运动后,绘制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A、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B、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C、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