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不会被传染!》的漫画。左边床上的美国人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右边床上依次是:中间的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对此图解读正确是(   )

    A、此图反映的时间可能在一战前夕或一战初期 B、左边床上的人说的话反映了美国当时盲目乐观的心态 C、此图反映了当时严峻的亚洲局势 D、此图揭示了美国对当时形势发展的正确判断
  • 2、著名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是指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
    A、1916年2月,德军进攻法国的凡尔登,共伤亡近百万人 B、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发动萍浏醴起义 C、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 D、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 3、 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是因为(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C、同盟会成立后,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频频发动武装起义 D、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 4、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该电报(   )
    A、为我们研究中国局部抗战提供了第二手资料,史料价值极高 B、掩盖了日本蓄谋已久、发动战争的目的 C、是后人伪造的,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应该客观对待 D、论证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偶然性,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5、 1919年4月底,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1个省市高校讲演100余场,历时1年零3个月。杜威在华巡讲期间可能看到的是(   )
    A、报纸刊登了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 B、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政府拒绝签订《凡尔赛条约》 C、报纸刊登了多篇白话文小说 D、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席卷南方多个省份
  • 6、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唯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B、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 C、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新的发展道路 D、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7、 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   )
    A、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等军阀势力 B、北伐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到民众的支持 C、北伐的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D、土地革命广泛开展,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
  • 8、我国学者罗家伦指出:“须知五四运动的所有成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事前已经酝酿了许久了......陡然一下爆发出来。”下列属于五四运动事前“酝酿”的是(   )
    A、一战后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B、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 D、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9、人们通常把标志性历史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对事件的历史定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改变了国家性质 B、新文化运动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10、下图是南京捐赠给柏林拉贝医生后人所在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物资清单。拉贝医生与其他国际友人所建立的国际安全区,在南京大屠杀中,挽救了20万中国人的生命。从中我们能分析出(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是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B、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C、盟国协同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D、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 1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顿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材料二: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嬴政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表

    秦军战况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失败
    58次 3次 4次
    (1)、请从材料一中归纳出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哪一方面的什么内容?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与秦统一有什么联系?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 1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请你与同学一起探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灿烂的文明】

    材料一: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思想的活跃】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各家学派的代表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互相影响,取长补短。

    ——《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三这一生产工具开始出现于何时?
    (2)、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3)、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其中与“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相关的教育举措是什么?在“政治活动”中他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例举材料三中“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对后世的影响。
  • 13、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中200米等高线补充完整。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
    (2)、图中A区域的地形类型是 ,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山体部位的名称:B , D , E
    (3)、若测得BC图上直线距离为3厘米,实地距离为30千米,则该图的数字比例尺为。 该图比例尺用线段可表示为
    (4)、甲、乙两幅地形剖面图中,最能反映沿BC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

    (5)、该等高线地形图的方向判读应采用定向法,河流①的流向大致是自
  • 14、在学校开展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拟定了如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春秋争霸:周天子权威日盛》
  • 15、一位班主任在谈班级管理心得时说道:“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仁爱。”他的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
    A、儒家  法家 B、道家  兵家 C、道家  儒家 D、墨家  儒家
  • 16、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与;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人们赞誉“此公”是因为(   )
    A、三过家门而不入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治理黄河水患
  • 17、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C、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 18、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将下列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 19、古代重庆是巴族的主要活动地,在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精美的剑、矛、钺、戈等巴式铜兵器。由此可推断当时的巴族(   )
    A、有较发达的稻作农业 B、“武舞”与“跳歌”并存 C、掌握了金属冶铸技术 D、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
  • 20、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灿烂的文明包括(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牛耕技术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上一页 680 681 682 683 6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