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积极意在于(    )

    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②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

    ③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2、分析“古代雅典居民结构比例图”(下图),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半数的居民能享受雅典民主 B、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土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希 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所有的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一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希腊文明是中东文明、埃及文明、西亚文明的综合体 B、希腊文明是希腊人自创的文明 C、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都吸收了希腊的文明 D、希腊文明吸纳、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的特点
  • 4、从公元前4世纪到4世纪,曾经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 )

    ①古罗马帝国

    ②古埃及帝国

    ③亚历山大帝国

    ④查理曼帝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5、“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居民……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形成等级制度。”在其等级制度中,被征服的“当地居民"主要属(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 6、以下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是( )
    A、金字塔和《汉谟拉比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甲骨文和背铜器 D、种姓制度和象形文字
  • 7、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绿色革命 C、改革开放 D、社会主义革命
  • 8、回眸历史进程,凝练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雄伟的工人和学生的队伍走上了街头,全国范围内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特别是一向被人轻视的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这是一支真正能制一切反动派与死命的伟大生力军。……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

    ——吴玉章《回忆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

    材料三: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阐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 9、初二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时,做了四篇书摘。阅读书摘,回答问题。

    书摘一:

    历史界碑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书摘二:

    以新卫旧

    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归为二端。

    书摘三:

    破旧立新

    经过庚子(注:1900年)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之气……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

    书摘四:

    除旧布新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1)、依据书摘一,说明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原因。
    (2)、根据书摘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采取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摘三中的事件是如何体现出“破旧立新” 的。
    (4)、综合书摘,并运用所学知识,梳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至昆明高速铁路(沪昆高速)横贯湖南,对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湖南自古种植业发达,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其中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读图1,沪昆高铁自东向西经过省份的简称分别是沪、浙、赣、、贵、。其起始点与终点分别位于。(填地形区)
    (2)、读图2,分析该铁路在修建湖南省段难度较大的原因,并说说该铁路全线贯通对沿省发展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洞庭湖平原能成为“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践行着这一做人的准则,他们便是中国的脊梁。对此,以下符合的有( )

    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三元里人民抗英    ④左宗棠收复新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2、某历史教师在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调整前

    调整后

    鸦片战争(1840一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一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一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一1901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戊戌变法(1898年)

    鸦片战争(1840一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一1860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一1895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一1901年)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 13、有史学家称:孙中山是“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为孙中山赢得如此赞誉的历史事件有(   )

    ①成立兴中会    ②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创建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反映出清政府(   )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 15、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
    A、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 16、“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   )

    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②未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④宣告延续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17、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黄河流域图

    (1)、图中黄河最终注入的海洋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2)、在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合理的有(   )

    ①在兰州至河口河段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②在银川至河口河段发展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③在河口至龙门的河段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  

    ④在桃花峪以下的河段大量修建电站以开发水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谚语反映出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是(   )
    A、雨热同期 B、不稳定性 C、终年高温 D、降水较少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魄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据材料一,《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奏折曝光后日本对“满蒙”、“中国”、“世界”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征服”行动?
    (2)、请例举粉碎日军侵占“中国”、“世界”野心的成功战役各一例。
    (3)、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在一本书中曾提到,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请你结合以下材料说说当时中国最值得世界赞赏的原因是什么?
  • 20、材料一:见下图《时代》杂志封面

    材料二:1937年7月16日,蒋介石呼吁国际联盟及九国公约的签署国家介入调停……为避免激恼日本,美国国务卿赫尔甚至停止交运中国政府已购买的轰炸机。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我三大盟国(中、美、英)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材料四:我们将永远不会将胜利分为自己的胜利和别人的胜利,我们将永远记住盟友——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反希特勒联盟的国家,德国和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者的援助。

    ——普京红场阅兵讲话

    (1)、结合材料一,列举史实说明此后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与盟国在政治上、军事上进行的合作。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中普京认为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给本次探究活动拟个合适的主题。
上一页 676 677 678 679 6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