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疫情期间,晓燕通过微信直播销售父母采摘的安顶山云雾茶。从区域交流的角度来看,晓燕的做法属于( )A、经济交流、信息交流 B、信息交流、技术交流 C、技术交流、人才交流 D、经济交流、技术交流
-
2、小华家住拱墅区某个生活小区,他常常看到小区门口的橱窗内贴有各种宣传资料和图片,有的是提醒居民冬季防火,有的是提醒居民秋冬季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等。这说明社区具有(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
-
3、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国庆期间去八达岭长城的游客络绎不绝。下列图例表示长城的是( )A、
B、
C、
D、
-
4、根据西湖周边导览图(局部)图片,完成问题。
(1)、小杭同学在游览西湖周边时看到了这幅导览图,根据图片可知,他的目的地十八棵御茶在他所在牌坊的( )方向。A、东北 B、西北 C、西南 D、东南(2)、经打听,从牌坊到十八棵御茶的直线距离有800米,那么这幅导览图的比例尺为( )A、1:200 B、两千分之一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米 D、
-
5、英国从一个小小岛国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这其中的因缘,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造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摘自九上《世界历史》
材料二:“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形成了一种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如果社会是压制的、控制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所以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重要。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地》
材料三:19世纪部分年份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1760年,英国兰开夏乡村地区的棉纺织工人通常是在自己家中进行手工劳动,到1830年左右,工人们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
——摘编自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一种贸易?(2)、为形成“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英国议会提供了怎样的法律和制度保障?(3)、根据材料三,说出19世纪以来英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探寻英国崛起的缘由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列举一条)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再次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14世纪中叶,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这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应、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拜占庭人对本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充分的继承基础之上的。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至少频繁的贸易往来为拜占庭文化对外开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也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拜占庭帝国商业贸易和军事外交活动扩展到何处,其文化影响便传播到何处。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运动能“创新”的条件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
7、19世纪中期,对工人阶级的问题做出以下回答的是( )
工人阶级的问题
回答
①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现状?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A、《人权宣言》 B、《联合国家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北大西洋公约》 -
8、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这里的“相同目标”指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国家独立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推翻殖民统治
-
9、下表是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部分内容及相关评论。据此对美国民主制度解读最合理的是( )
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独立宣言》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没有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1787年宪法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等。
A、人民权利无法保障 B、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存 C、种族矛盾不可消除 D、中央与地方矛盾重重 -
10、《全球通史》中指出: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打破了地区之间的对立 B、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C、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
11、下图为收藏于日本福冈博物馆的“倭王印”,上刻“汉委奴国王”字样,是日本的国宝。下列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汉光武帝刘秀赐予此金印
②日本在当时已经实现统一
③金印所刻倭奴国是奴隶社会
④它是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道:“我相信,当茫茫大地还处于蒙昧和野蛮阶段的时候,罗马的征服,虽然总是以残酷为先导,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征服。”这段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①罗马帝国的扩张是和平的侵略
②罗马帝国把全人类带进了文明社会
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④罗马文化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为使城邦公民中生活无保障的阶层也确有可能参与国家大事,伯里克利为出庭陪审者发放履行义务的津贴。”材料描述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C、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D、《查士丁尼法典》 的讨论
-
14、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这体现了佛教( )A、因果报应的思想 B、独尊安拉的思想 C、“众生平等”的思想 D、“ 忍耐顺从”的思想
-
15、某神殿中竖立着一块刻着法典的石柱。其中第226条条文的译文为“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法典是用象形文字雕刻而成的 B、此条文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此条文维护了全体自由民的利益 D、这是古埃及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
16、胡夫金字塔用石230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石块之间严丝合缝,连刀片都插不进去。它是十多万个工匠共用约20年的时间完成的人类奇迹。由此可知( )A、古埃及国王拥有无限的权力 B、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C、它是国王为自己修建的宫殿 D、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
17、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某校八年级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活动内容
项目名称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
项目简述
本项目引导我们在活动中探究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几大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深入思考中国近代化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驱动性问题
中国如何进入近代化?
任务一:中国进入近代历史是必然还是偶然?
过程性探究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情况表
工业项目
生产能力
煤炭产量
占世界产量的2/3
蒸汽机产生的能量
占欧洲一半以上
生铁产量
已超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
材料二: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也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是“偶然事件中的必然事件”。
(1)请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材料三: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战争给中国带来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
任务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是“被动反应”还是“主动奋斗”?
材料四……英法联军……同治年间开始了自强运动……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摘编自蒋延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甲午战争……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第一篇文章是《变法通议》它以史实为依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反复论述变法救国的必要性。——摘编自陈秋萌《论近代报刊<时务报>在维新变法中的历史角色》
(3)志士们在探索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共同目的是什么?
材料六武昌首义打响的这一枪,引发的不是一场无限革命,而是一场有限革命。……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它没有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没有把社会翻一个底朝天,它是相对有节制的。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就结束呢……这个目标是有限的……——摘编自傅国涌 《谈出来的民国: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4)分析辛亥革命达到的"有限目标”和未完成的“无限革命”目标分别是什么。
成果与评价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中国近代化探索是“被动反应”还是“主动奋斗”的项目驱动性问题的成果报告。(要求:结合你所选的观点,论从史出,逻辑严谨)
(1)、请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战争给中国带来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3)、志士们在探索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共同目的是什么?(4)、分析辛亥革命达到的"有限目标”和未完成的“无限革命”目标分别是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中国近代化探索是“被动反应”还是“主动奋斗”的项目驱动性问题的成果报告。(要求:结合你所选的观点,论从史出,逻辑严谨) -
18、位于山区地带的G乡片区将立足当地实际,合理规划,努力迎来发展新机遇。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揭秘G乡脱贫攻坚之路”的项目化学习。
[寻踪定位]

[巡山探宝]
土豆简介
土豆比较喜欢凉爽的生长环境,不耐高温,需保持在15-25℃之间: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2元/公斤。
杨梅简介
杨梅喜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怕涝;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40元/公斤。
藏红花简介
藏红花生长在高海拔、大温差、强日照的高原特殊环境下;1万元/公斤。
[寻路致富]
村长
上个月在我市开展的G乡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反响很好!我们的乡政府也在积极建设山海合作经济圈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家加油干!
村民
太好了,想想以前要将这些产品运出去,全靠大家背和担。现在,神奇的网络给大家解了围。听说,我们的产品连外国人都吃上了!
(1)、根据图1和图2判断G乡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地区。(2)、靠山吃山,G乡人民应选择大面积种植上述哪一种农作物。结合以上材料,从自然与人文角度说明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G乡脱贫攻坚实践的合理性。 -
19、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C、《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
20、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参加讨袁的各派政治势力无论抱有怎样的动机,都不能不打着恢复民国、拥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旗号。这表明( )A、封建制度土崩瓦解 B、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C、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D、民主观念渐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