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禹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 3、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4、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北京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 5、从宁波自驾游(驾车)到杭州,有助于人们选择合适的高速公路出行的地图是(   )
    A、台州市旅游图 B、杭州市地形图 C、浙江省交通图 D、浙江省政区图
  • 6、下列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
    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交通不便、远离水源 D、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 7、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宁波市63名教师将赴新疆支教。从区域交流角度看,选派教师到新疆支教属于(   )
    A、技术交流 B、信息交流 C、经济交流 D、人才交流
  • 8、以下不属于地图最基本“语言”的是(   )
    A、方向 B、经纬网 C、比例尺 D、图例和注记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间,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材料二:“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1)、结合下图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并说明成立的意义
    (2)、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承前启后的大事,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3)、中共“二大”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此次历史事件让中国共产党得到怎样的认识?
  • 10、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陈旭麓

    材料二: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选修4

    材料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愧。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安徽俗语报》

    材料二:谭嗣同等人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他们就是奸臣。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列举史实说明从1840~1901年中国是如何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举两例史实反驳“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的观点。
    (3)、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并指明它的局限性
    (4)、针对“文化改造“这一难题,近代中国的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主阵地在哪里?
  • 12、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在社区,我与李奶奶是邻居。我与李奶奶的关系属于(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法律关系
  • 13、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
    A、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14、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第一个“天安门”应与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开国大典 B、公车上书 C、五四运动 D、卢沟桥事变
  • 15、陈独秀等人“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为此,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一本刊物为主要阵地,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本刊物是(   )
    A、《民报》 B、《申报》 C、《新青年》 D、《国闻报》
  • 16、“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在耶?”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是针对(   )
    A、慈禧 B、溥仪 C、孙中山 D、袁世凯
  • 17、1912年孙中山在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即为三民主义中的(   )
    A、实现民族主义 B、实现民生主义 C、实现民主主义 D、实现民权主义
  • 18、重大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表述中正确的有(   )

    ①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武昌起义——清朝的反动统治迅速崩溃

    ③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9、下列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②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③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
    ④清政府“招抚”政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如果请你担任历史记录片《190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拍摄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该设计的场景是(   )
    A、许多外国公使在散步 B、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C、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D、有外国军队在操练
上一页 663 664 665 666 6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