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禹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
3、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4、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北京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
5、从宁波自驾游(驾车)到杭州,有助于人们选择合适的高速公路出行的地图是( )A、台州市旅游图 B、杭州市地形图 C、浙江省交通图 D、浙江省政区图
-
6、下列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交通不便、远离水源 D、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
7、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宁波市63名教师将赴新疆支教。从区域交流角度看,选派教师到新疆支教属于( )A、技术交流 B、信息交流 C、经济交流 D、人才交流
-
8、以下不属于地图最基本“语言”的是( )A、方向 B、经纬网 C、比例尺 D、图例和注记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间,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材料二:“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1)、结合下图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并说明成立的意义(2)、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承前启后的大事,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3)、中共“二大”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此次历史事件让中国共产党得到怎样的认识? -
10、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陈旭麓
材料二: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选修4
材料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了什么新的变化?(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愧。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安徽俗语报》
材料二:谭嗣同等人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他们就是奸臣。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列举史实说明从1840~1901年中国是如何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举两例史实反驳“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的观点。(3)、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并指明它的局限性(4)、针对“文化改造“这一难题,近代中国的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主阵地在哪里? -
12、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在社区,我与李奶奶是邻居。我与李奶奶的关系属于(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法律关系
-
13、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A、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14、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第一个“天安门”应与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A、开国大典 B、公车上书 C、五四运动 D、卢沟桥事变
-
15、陈独秀等人“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为此,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一本刊物为主要阵地,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本刊物是( )A、《民报》 B、《申报》 C、《新青年》 D、《国闻报》
-
16、“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在耶?”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是针对( )A、慈禧 B、溥仪 C、孙中山 D、袁世凯
-
17、1912年孙中山在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即为三民主义中的( )A、实现民族主义 B、实现民生主义 C、实现民主主义 D、实现民权主义
-
18、重大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表述中正确的有( )
①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武昌起义——清朝的反动统治迅速崩溃③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9、下列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②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③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
④清政府“招抚”政策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如果请你担任历史记录片《190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拍摄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该设计的场景是( )A、许多外国公使在散步 B、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C、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D、有外国军队在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