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材料一: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材料二:黄花岗起义之后,孙中山先生这样评价:“不半载武昌之大革命已成。”临终前,他又留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1)、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被孙中山先生概括为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大革命已成”?而后又说“革命尚未成功”?
    (3)、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如今盛世,如他所愿。请你结合史实,说说孙中山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不屈的斗争】

    材料二: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过:“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备具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

    【艰难的探索】

    材料三:1861年,奕䜣上奏《通筹夷物全局的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反映中国人“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是哪一事件?请写出这场运动的性质。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并列举两家为“求富”而创办的企业。
    (4)、“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存在何种局限性?
  • 3、读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根据图1概括我国地势的特点。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2)、图2中B、C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请写出B、C分别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3)、写出图2中A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浙江夏季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 4、近代以来很多仁人志士都有自己的道路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他们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推翻清朝统治 B、实现君主立宪制 C、挽救民族危亡 D、建立民主共和国
  • 5、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由此可见他(   )
    A、主张白话写作 B、主张尊孔复古 C、尊崇西方自然科学 D、提倡平等自由
  • 6、“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①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

    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③

    1919年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④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地点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海海战   ②三元里抗英   ③金田起义   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 8、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提出了科学的政治纲领 B、都曾控制了京津地区 C、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都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 9、八(3)班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定了一个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反抗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C、屈辱——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10、纪录片《百年中国》中提到的,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意指中国(   )

    ①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③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④革命有了先进政党领导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11、“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①毛泽东当选中央局书记  
    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③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④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12、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是(   )

    ①十月革命一声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②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④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3、“胜利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参与其中,也不是由于活动爆发的地点有多么的要害,而是有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
    A、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 14、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五四运动的中心由上海转移到了北京 B、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15、1913年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此案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之争 B、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革命党与袁世凯的权力之争
  •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 17、1925年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但孙中山为进步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之上继其遗业。材料中的“痛苦与失序”包括(   )

    ①武昌起义   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③接受“二十一条”   ④北洋军阀混战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 18、“我中国预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中“革命”对象主要指(   )
    A、腐朽的清政府 B、独裁的国民党 C、贪婪的外国列强 D、愚昧的封建文人
  • 19、孙中山在总结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时说:“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材料说明黄花岗起义(   )
    A、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B、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C、推翻了清朝腐朽的统治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20、我们若穿越时空,来到1903年的北京,会看到(   )
    A、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B、义和团正与列强激烈战斗 C、“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D、东交民巷住着许多外国人
上一页 661 662 663 664 66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