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管理西域的举措,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下列机构中属于元朝设立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府
  • 2、下表为1661--1766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初(   )

    时间

    1661年(顺治十八年)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1724年(雍正二年)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耕地面积(顷)

    5493576

    6078430

    6837914

    7414495

    A、版图幅员辽阔 B、商品经济繁荣 C、推行垦荒政策 D、引进外来作物
  • 3、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进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进国家统-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D、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 4、戚继光曾写道:“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位民族英雄高尚的思想和崇高的情操。我们尊称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B、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C、抗击了东南沿海倭寇 D、抗沙俄收复新疆
  • 5、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门第寒微)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吝期分别为6.1%、17.3%和28.4%。这一变化有利于(   )
    A、提高基层官员的地位 B、建立清廉的官僚队伍 C、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 6、《隋书》中曾评价:“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下列对材料中秦朝和朝得失理解有误的是(   )
    A、都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B、继位皇帝都因暴政而亡 C、两朝的兴亡有相似性 D、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 7、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背景:黄巢起义爆发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基础
  • 8、观察下列所示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9、从近代到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图片

    材料二: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

    材料三: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

    材料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更加密切。.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1)、周恩来被称为“中国外交第一人”,任选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外交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3)、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大力构建怎样的外交布局?(2分)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代尺

    材料二: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____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

    (1)、观察年代尺,写出A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C。
    (2)、B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前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联系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要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走什么道路?
  • 11、歌曲往往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央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20世纪50年代流行歌曲《社会主义好》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了....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的历史背景。
    (2)、《我的一九七八》中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这次会议使“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3)、《春天的故事》中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对改革开放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 12、历史图片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叙述着一段历史。某校同学以“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为主题,搜集了以下图片和资料: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同学们在整理图片时,将图片顺序搞乱了,请你帮助他们按历史的发展脉络排列四幅图片的顺序。
    (2)、联系文字材料,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
    (3)、纵观不同阶段我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和农业发展状况,请你总结两点成功的经验。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除军阀”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相当强大的力量,如果只靠少数人孤军奋战,或者各自为战,难以把它打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人民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四:(解放)战争的第一年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战争在第二年发生了一个根本变化。...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2)、人民军队“从无到有”源于哪一事件?写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探索形成的“中国道路”。
    (3)、根据材料三,概述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关系。
    (4)、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四中的划线句加以解释。
  • 14、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大会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 15、我国下列重大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 16、如图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过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期中70年代的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中美关系改善
  • 17、下图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两种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②都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③都从中国国情出发、有中国特色

    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8、下列成就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
    ②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

    ③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
    ④神舟飞天星际间,水利工程葛洲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时说:“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毛泽东这样说是因为(   )

    ①该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宪法
    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③该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0、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丙到丁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调整国民经济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