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反映了 1952 年和1956 年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所有制性质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21.3%

    92.9%

    私有制经济

    78.7%

    7.1%

    A、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B、中共八大对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运动
  • 2、图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祖国大陆的统一 B、新生政权的巩固 C、中华民族的复兴 D、国际地位的提高
  • 3、从当事人或者目击者那里转述来的资料是第一手资料。(   )
  • 4、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
  • 5、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
  •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
  • 7、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存在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宋太祖陆续沟汰了各地的武人节度使,换成了文人官僚。对文官虽然不可能期什么战斗指挥能力,但是通过扩充驻屯都城的禁军,补充了这些不足。

    ——小岛毅 《中国的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材料二:兵籍益广,吏员益...县官.之费,数倍于昔。

    ——《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卡兵。

    ——蔡襄 《强兵篇》

    材料四:美国学者墨菲认为,11世纪初宋朝的财政收入是盛唐的近三倍,南宋海外贸易兑收占国家收入的五分之一。中国的贸易总量不仅远超当时欧洲的水平,而且一直保持到19纪。

    ——黄夏《美国史学家眼中的宋朝、中国和东亚》

    材料五:北宋东京城平面示意图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美国学者墨菲在《亚洲史》中却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你认为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请结合上述材料,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形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密,不少于200字)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英国学者威尔斯在其所著的《世界史纲》一书中这样评价唐朝:“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统一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材料三: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所占比例统计表

    时间

    公元400--1000年

    公元1001一1500年

    公元1500-1840年

    在世界所占比例

    70%

    56%

    29%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1)、泰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汉字的演变有何特点?
    (2)、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缩影。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公元11世纪到19世纪我国科技在世界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
  • 9、民族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三:承平以来,怀柔益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之地咸入版图。其封爵、会盟、屯防、游牧诸政,事厥有专司。

    ——《大清会典乾隆朝》

    (1)、材料一中的人物穿汉服是因为哪一次改革?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2)、材料二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反映了唐与吐蕃交往的哪一史实?起到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分别设置了哪些机构管理西藏和新疆?
    (4)、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所学,说说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 10、中外交流对促进人类文明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出现了一大批为中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和事迹,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时间

    唐太宗时期

    唐玄宗时期

    人物

    事件

    A

    鉴真东渡

    国家

    天竺

    B

    共同贡献

    C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中国沿着自然经济道路缓慢前行,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道路上狂奔,直至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世界。

    ——摘编自《中国历史》

    (1)、写出材料一表格中A、B、C处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分析这-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 11、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变革有力地保证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右图)。

    材料二;汉初,诸侯王拥有大量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承袭所有封地。汉武帝在位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这使得王国的封地越分越小。

    材料三;臣(李斯)请史官非泰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中、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写出材料一反映秦朝创设的政治制度。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创新举措。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秦汉统治者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有何共同作用?
  • 12、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   )
    A、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 B、三国鼎立时期 C、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 D、八王之乱期间西晋
  • 13、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
    A、以宗教为组织形式 B、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点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 1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 15、如图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外交往 B、休养生息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
  • 16、中药“清肺排毒汤”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方由《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而成。《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 1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认为武则天“不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   )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 18、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 19、下图为某同学对“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所作的导图式笔记。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设西域都护 B、乙——雅克萨之战 C、丙——设大都督府 D、丁——设驻藏大臣
  • 20、近代中国一直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而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中国也兴盛--时。下列选项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被引入中国 B、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