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威宦官交替专权
  • 2、“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盐铁专营 C、发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
  • 3、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 4、按照秦朝规定,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政绩,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对其下属进行考核。这反映出秦朝(  )
    A、国土疆域并不是十分的广大 B、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C、皇帝享有着非常巨大的权力 D、郡县各项事务都受制于中央
  • 5、以下是某小组在探究性学习时整理的摘要。他们探究的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是(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社会变革 D、中央集权确立
  • 6、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 7、《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 8、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民间传说“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B、中国人善于想象 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多民族融合而成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 9、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北方人喜欢吃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 D、北方人少,南方人多
  • 10、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依据考古发掘,可知我国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都(  )
    A、懂得人工取火 B、使用打制石器 C、使用磨制石器 D、和现代人相貌基本相同
  • 11、某学校电影社团拟以“光影记忆中的历史”为主题开展影视观摩周活动,社团成员找到以下六部电影,请你一起参与策划。

    (1)、 请你按照电影海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协助社团成员完成影片观看的推荐顺序。

    A→B→ → → E → 

    (2)、电影作品往往反映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从上述电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哪几次战争?
    (3)、电影《建党伟业》上映后好评如潮,片名即表达了主创者对建党者的致敬之情,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伟业”的理解。
    (4)、电影《长征》于1996年上映,全景刻画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若你是导演想重拍长征系列微电影,可自选一个电影主题,并选取相应历史事件来展现该电影主题,请结合所学,简述你的电影设想。

    电影主题并简述理由:

    相应事件并述历史事件或依据:

  • 12、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抗战爆发以后,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

    ——摘自《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三:亿万获得土地、粮食、房屋的农民,以“保田参军”为口号,踊跃加入解放军。……粮食、棉布、军鞋等各种物资源源输入军队。蒋家王朝在大陆生存的最后一个机会,就这样在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之下化成了泡影。

    ——摘自《北京日报•土改风暴》

    (1)、该文件是中国近代哪次运动颁布的文件,并说说该文件颁布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3)、当时的农民获得土地、粮食、房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并根据材料指出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联系。
    (4)、结合上述材料,从土地政策的变迁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13、出国留学是伴随着我国近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赴欧美】1872年,清政府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又派遣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詹天佑、严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摘自《留学的世纪回眸》

    【东渡扶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高潮。

    陈独秀 

    1902年留学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 

    鲁迅 

    1902年留学仙台医学专科学校

    李大钊 

    1913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摘自《留学的世纪回眸》

    【以俄为师】国民革命期间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摘自《留学的世纪回眸》

    (1)、幼童赴美留学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从詹天佑、严复中任选一位,结合所学,简述他的历史贡献。
    (2)、说说上述人物共同参与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运动,并结合所学,说说他们是如何启发民智,唤醒国民的?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留苏潮”出现的时代背景。
  • 14、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杭州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学校孩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C、书店里陈列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D、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 15、某公众号推出了一期纪念专题,包括“状元实业家张謇小传”“大生纱厂的兴衰”“福新面粉公司的崛起”等文章,据此判断,这期公众号的主题是 (    )
    A、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B、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C、近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D、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 16、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说:“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标志着“胜利的欢呼”彻底幻灭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D、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 17、下列对下图所示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A、全国人民热烈欢庆抗战胜利 B、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C、国共两党消除分歧,共同抗日 D、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 18、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作用。这表明,中国抗日战争 (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大统一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19、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一次会议,此次会议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对这次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
    A、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C、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D、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20、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土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这场营救(   )
    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B、粉碎子日军对根据地甘锁 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