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于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业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B、青铜铸造是手工业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C、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随意买卖 D、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 2、周公摄政期间为避免重蹈夏商覆辙,着手改革殷商旧制,以改变商代“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的局面,加强对诸侯控制。为此,西周推行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
  • 3、下表是新石器时代我国部分文化遗存及其主要成就。由此可知我国(     )

    新石器文化

    区域

    主要成就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彩陶;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玉器;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

    黄河下游地区

    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A、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B、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点 C、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新石器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率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坋坛,《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这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起,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半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区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城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材料二   宋代的“祖宗之法”,开创于太祖、太宗时期,当时陆续奠定的政策基调和一系列做法,是宋初政治的中心内容;把这一时期所施行的法度及其精神加以总结概括,将其明确称之为“祖宗典故”“祖宗之法”,并且奉之为治国理事之圭臬。其中有豁朗开明之处,也有因循保守的方面;有理性务实的措置,也有顺顸荒唐的做法。

    ——悄城自邓小南《祖宋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和所学知识,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评价。
  • 5、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物,齐之以孔,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别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 6、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以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为专业的农户和地区,如苏州太湖的洞庭山,共3000户居民,专以“多种柑桔、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这样的经济作物区,农业人口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经完成 B、重农抑商政策发现巨大变动 C、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 7、王安石变法后近800年间,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直到20世纪前半叶,学界逐步肯定了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盛赞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这反映了(       )
    A、历史认识的时代性 B、历史真相的不确定性 C、历史评价的阶级性 D、历史解释的客观性
  • 8、宋代开始设置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主要包括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这明表通判的设置(     )
    A、分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 9、宋朝初期,宋太祖不仅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如辛仲甫、段思恭等人,同时还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格仁厚、清廉恭谨的曹彬等人,将其视为儒将典范。这反映出宋朝(     )
    A、注重守内虚外 B、官僚体系完备 C、追求以文治国 D、边防压力减轻
  • 10、下图是东汉与唐开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布示意图。两图对比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较快 B、基层自治制度建立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民族关系极为融洽
  • 11、汉朝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宋之后却出现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局面。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 12、秦朝芝罘碑文中记载:皇帝哀众,遂发讨师。……义诛信行……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琅邪碑文中也有记载:端平法……同父子,圣智仁……上农除末。由此可知
    A、秦朝执政严格奉行法家思想 B、百姓为秦始皇歌功颂德 C、儒家思想在秦朝有一定影响 D、秦朝短命而亡另有其因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说:“人们之所以重视历史科学,也因为他们带着现实中的迷惘和困惑,不得不求助于历史,寻求比较正确的答案。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就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根据材料,围绕“历史与现实”,从道路选择、制度建设、文化传承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近现代史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4、1956年美国驻亚洲国家宣传官员会议指出“在亚洲人中培养这样一种更强烈的意识,即国际共产主义威胁亚洲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此后便开展了“中国报道项目”。20世纪60年代初,该项目全面升级,实施范围扩展到了第三世界其他地区。这一转变(       )
    A、源于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B、深受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影响 C、说明发展中国家政治力量壮大 D、推动了冷战中心地区的转移
  • 15、17世纪的英国农村,地主把土地租给资本家建立大农场,农场主雇用工人,通过使用人造肥料、改良农业工具、改善轮作制等方式,使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到18世纪中期,深刻的土地革命改变了农村的阶级结构和整个农业体系。这些变化(       )
    A、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发生 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奠定了议会制度的基础 D、表明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 16、1951年11月,中央军委整编工作会议就海军建设计划做出的决定指出:一要缩小,二要推迟。会后,海军将三年计划改为《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并大大减少了购置舰艇、飞机等装备的数量,缩小了部队基础建设规模。这些举措(     )
    A、折射出国际斗争局势的严峻 B、旨在为“一五”计划积累资金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体现出我国自造舰艇的决心
  • 17、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视合作社的建设。下表为截至1945年山东省合作社统计表。由此可见,山东根据地(     )

    地区

    胶东

    鲁中

    鲁南

    滨海

    渤海

    合计

    社数(个)

    2616

    1024

    993

    378

    115

    5126

    社员数(人)

    963299

    258988

    98528

    80000

    44058

    1444873

    股金数(元)

    44001946

    10834487

    4501198

    5000000

    5086603

    69424234

    A、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B、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近代化 C、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探索了大工业发展的模式
  • 18、《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在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以下原则:(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二)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由此可知,清政府(     )
    A、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 B、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力图弘扬中华文化
  • 19、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在台湾府治(今台南市)筹办了台湾的第一所书院——西定坊书院,并规定“不许别创书院”。次年,随着台湾府正式设立,“不许别创书院”的禁令逐渐放宽,台湾的书院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仅在康熙年间便有12所。由此可以推知(     )
    A、书院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 B、文教兴盛益于政治稳定 C、儒学传统在台湾根基深厚 D、清朝文化政策走向封闭
  • 20、国家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三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期赋税制度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制度的影响。
上一页 214 215 216 217 2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