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 广东省湛江市、深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有学者在论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时指出:“美、英、法、日的农业人口仅占人口总数的3%。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上升,美、英、法、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大致在60%~70%。从第三产业中分化出来的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都在45%~65%。”上述变化( )A、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产物 B、是人民长期坚持斗争的结果 C、是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体现 D、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2、英国《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并规定:“任何人,未经其贵族依法判决而被强夺或取去土地、城堡、自由权或合法权利者,朕应立将原物归还之”。据此可知,《大宪章》( )A、阻碍了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建立 B、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对于王权统治具有双重影响 D、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
3、清朝在入关前官方立法给与旗下首告家主罪行的奴仆离主机会;入关之初即便与顺治律严禁家奴告主的精神完全冲突,官方仍允许旗下家奴首告家主;康熙年间官方大体依律禁止家奴告主,再到之后尊崇主奴名分,严惩家奴告主。清代旗人家奴告主相关法条的持续修订体现了( )A、满汉法律逐渐融合 B、家奴地位显著降低 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D、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1883年,美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这场改革使联邦文官远离政党和意识形态的制约,把文官制度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为了落实道德标准,美国政府还逐步设立监督执行道德标准的机构,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惩罚。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道德法》成为对政府道德的法律约束。大多数国会议员认为,防止腐败不能仅限于完善官员的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和规章。
——摘编自张宇燕等《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材料二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近代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2)、从材料二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但是,民法法典化的本质正是政治运动,始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法典化潮流无不服务于各种政治目的。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这些国家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
材料二 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
时间
公元前927年
公元前380年
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126~前104年
公元前1世纪
公元528年
公元529年
公元533年
公元582年
公元637年
公元654年
中国
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魏国:李悝著《法经》
《春秋决狱》成书
汉经义释律,科令制度形成
唐《贞观律》颁行
唐《永徽律疏》公布
外国
希腊:来库古立法
罗马:万民法产生
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
拜占庭: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
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
东罗马: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
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
——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法制建设的异同。 -
6、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规定:“合众国政府在本宪法被批准之前所欠下的债务及所签订的条约,在本宪法通过后具有和在邦联政府时期同等的效力。”而制宪会议的诸多代表们自独立战争时期起就握有大量政府公债券。这最能说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A、积极融入维也纳体系 B、重视维护有产者利益 C、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D、实现了权力相互制衡
-
7、某学者认为,在中世纪的欧洲,以国王为首的封建等级制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这两个系统,虽然彼此渗透,但在组织上始终是两个平行的系统。双方各自严密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不仅使得自身拥有较强的生命力,还能够有效抵挡并最终化解彼此之间有意或无意的权力染指。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世俗王权与教会势力长期并立 B、骑士和市民利益得到维护 C、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渐趋于稳定 D、封建贵族与教会长期合作
-
8、在美国200多万文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政治性”任命的文官。他们通常是新总统上任时通过非竞争性的特殊途径任命的。“政治性”文官的存在说明( )A、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B、美国文官专为总统服务 C、政党分肥制影响仍然存在 D、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增强
-
9、1997年,国务院批复国家民委请示,中央专项贴息贷款,从“八五”期间的每年4000万元增加到每年1亿元,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必需品供应、边销茶生产加工、民族特需金银饰品管理等规定了优惠政策。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B、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C、改变少数民族生活习惯 D、增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
10、1950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这三部法律文献( )A、借鉴了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 B、彰显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巩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D、从法律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
11、20世纪30年代、鄂豫皖苏区的各级苏维埃权力机关是区、乡、村代表大会。其人员构成的原则为.区苏维埃工人每30人中、农民每500人中、士兵每40人中各选代表1人;乡苏维埃工人每5人中、农民每50人中、士兵每10人中各选代表1人;村苏维埃是全村人中选出若干代表。上述规定( )A、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质 B、贯彻了“三三制”的原则 C、表明了农民是政权构成的主体 D、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巩固
-
12、《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A、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B、近代教育转型艰难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教育体制走向完备
-
13、英国人赫德针对晚清某次改革提出建议称,外交“只须讲信修睦,诚意相孚”,“必须——谨守原约,毫厘不爽”,内政则“须择其善者留之,不善者去之,所短者增之”。而清政府在给列强各国的国书中称,列强各国“欲敝国竭力图治”,清政府现议“力行实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此次改革( )A、体现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开始 B、认清了晚清落后挨打的根源 C、顺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D、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
14、康熙时广东巡抚李士桢报告:“自康熙六年奉文海禁,外番船只不至,既有平南王府僚属沈上达等勾结党棍,打造海船,私通外洋,一次可得利银四五万两。一年之中,千船往回,可得利银四五十万两,其获大利也。”这反映出,清代海外贸易中( )A、政府海洋政策逐渐走向开放 B、中央对地方管控削弱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博弈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15、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举旨在( )A、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B、借鉴汉族政权经验 C、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
16、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东汉复置司隶校尉。此时的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这可用于说明东汉时期( )A、监察制度的完善 B、专制皇权的加强 C、地方权力的膨胀 D、士族门阀的崛起
-
17、秦朝《行书律》记载:“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这表明,秦朝文书( )A、建立了严格登记制度 B、形成了完善传送系统 C、注重传递人员的选用 D、实施定期的检查制度
-
18、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材料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后世李隆基总结到:“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尊重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突厥人的原各级官僚制度一应保存;在吐蕃赞普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玄宗封靺鞨族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写出唐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出发地,概括唐朝对外交通路线的特点。 -
19、制度创新
材料一 下列为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阅读材料一,将上述政治制度按形成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序(写字母),并将序号处内容补充完整。(2)、阅读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与秦朝郡县制之间的关系,对比郡县制,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说明元朝创立行省制的意义。 -
20、下列的科技成就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郭守敬《授时历》 ②贾思勰《齐民要术》
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④孙思邈《千金方》
A、④③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