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hān)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B、袁隆平用稻(shū)千重解决饥瑾难题,张秉贵以和霭可亲服务人民大众,钟扬用绝域跋涉探界生命极限:他们身上闪耀着时代光辉! C、史铁生笔下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树干上留着一个蝉(duì)。 D、鲁迅说尼采自(yǔ)太阳,但他究竟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不能慷人民大众之慨,让子孙后代磕头贺喜,乞讨残羹冷灸!
  •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无论是郁达夫愿意折去生命来留住北国秋天,还是苏轼放舟江上感受出世羽仙、纵谈清风明月,亦或是史铁生寄意地坛、参悟生死,我们都不觉得夸大矫情,也不觉得突兀虚伪,因为他们都对所面对的景象或人物投注了自己的“真情”。

    生活中,你是否有着让你真情投注而难以忘怀的家乡景物、老友故人,或者是旅游所见?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悟。不少于800字。

  •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②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柯灵《乡土情结》)

    ③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费孝通说“终老是乡”,柯灵也说“返本归元”,但苏轼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 )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____。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 )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 )、尽心竭力的付出!从赞叹工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寸    内含    废寝忘食 B、咫尺    内含    宵衣旰食 C、方寸    内涵    废寝忘食 D、咫尺    内涵    宵衣旰食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方面赋予器物以生命,一方面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B、一方面赋予器物以生命,一方面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C、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D、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3)、对文段中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句是( )
    A、从赞叹工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C、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超凡品质、美好器物的主动探寻。 D、从赞叹工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超凡品质、美好器物的主动探寻。
  • 5、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沁园春·长沙》)
    (2)、 , 食野之苹。(《短歌行》)
    (3)、熊咆龙吟殷岩泉,。(《梦游天姥吟留别》)
    (4)、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
    (5)、驾一叶之扁舟,。(《赤壁赋》)
    (6)、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关于“师”和“道”关系,即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师之所存也。(《师说》)
  •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作于唐大历二年(767)。②: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时重九登高后所写,抒发了一种思念家乡、心忧国家兼伤感身世的悲郁情思,罗大经评其有“八重悲”。 B、第二首诗虽不比《登高》的“古今七律第一”,但“巴峡”“巫峡”和“襄阳”“洛阳”对仗工整,且以“即从”“穿”等贯串,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C、第二首诗“白日放歌”“纵酒”狂喜与第一首诗的“艰难苦恨”“潦倒停杯”形成鲜明对比,表明“青春”时的杜甫身体康健,不以醉酒为意。 D、第二首诗一个“愁”字,表明诗人一家在留寓蜀地时生活依然艰难,但杜甫却因王师的大胜而“喜欲狂”,所谓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2)、有人说第二首诗中杜甫的快乐在于听到官军“收蓟北”,也有人说杜甫的快乐在于终于可以“好还乡”,这两种观点矛盾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认识。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 ,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④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⑤元丰六年十一月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        胜:风景 B、庶人安共之        得:能够 C、会计之余功        窃:利用 D、元丰六年十一月日    朔:农历十五
    (2)、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B、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D、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

    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将蓬户甕牖,无所不快

    ⑥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张坦然为人处世,不管一个人的境遇如何,只要心情开朗就好,哪怕是自得其乐,也是作者所要倡导的。 B、本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全都围绕着“快哉”展开,表现了作者旷达、自然、超脱的思想感情。 C、从描述风景切入历史,说明无论眺望古迹还是缅怀历史,都能使人快哉。 D、苏子瞻为本亭命名曰“快哉”,包含了深厚的兄弟之情,是让作者感到快乐无比的重要原因。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陈忠实

    ①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向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作曲家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②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③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呜,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⑤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在北京人艺舞台演出,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⑥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举两例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由乡村而至关中舞台,由关中舞台而至北京人艺、中山音乐堂,足见“老腔”这种艺术形式虽属于“家乡文化”,但其艺术生命力绝不会受地域空间限制。设想你是一位“老腔”推广使者,请设计一句推广语,帮助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要求:概括特色,具有文采,易懂易记。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②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 , 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 , 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③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④新媳妇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 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⑤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⑥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节选自《百合花》有删减)

    (1)、有人说选文的第2和第4段关于新媳妇的描写前后矛盾,你是怎么认为的,为什么?
    (2)、缝衣服当然要一针一针地缝,小说为什么要特别地写一下?还要写两次?而且特意强调缝的“细细密密”。这是否是属于无效文字可以删掉呢?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中写道:“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袁隆平在对待“真理”与“权威”上的态度与做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就在此时,雪鸮悠然而来。它驻足在桦木杆上,昂首挺立,神色淡定,像一个目无下尘的巡视大员。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雪鸮,不由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它身长70厘米左右,羽毛灰白相间,花纹简约,一双翅膀婀娜而刚健。作为唯一白天活动的鸱鸮科猫头鹰,雪鸮生就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眼睛像透明的琥珀珠,根据朝向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颜色,眼球不会转动,却可以看清一公里之内的各种猎物。它的超级武器是脖子和耳朵。它的脖子可以旋转270度,耳朵隐藏在眼睛后面,靠鼻翼上浓厚的绒羽传导各种声音,甚至土层下极细微的声音也不会忽略。雪鸮的五官独具表情功能,有时喜悦,有时甜美,有时严肃,有时呆萌。人们看到它,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婴儿,身体中会悄然分泌慈爱的多巴胺,直想把它抱在怀里爱抚。

    此刻,雪鸮在我置身的无形蛋壳里划过,忽而像巨大的蝴蝶,忽而像逆浪的飞鱼,忽而像长臂的银鸥,忽而像强悍的鹰隼,看着它的翅尖,我找回了天和地的边界。

    (1)、下列句子中的“作为”和“作为唯一白天活动的鸱鸮科猫头鹰”中的“作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 B、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长者食堂要良性持久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惠民利民便民之效。 C、轻型战机不仅在国土防空领域有所作为,还可与重型战机能力互补、轻重搭配。 D、评论一个人,不但要根据他的谈吐,还要根据他的作为。
    (2)、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超级武器”的具体含义。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 12、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植物,无疑是耐盐碱的强者。它们①____。根据这三种本领,我们可以将适合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植物分为聚盐植物、泌盐植物和拒盐植物三类。

    聚盐植物的茎和叶常肉质化,能够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并聚集在体内,但自身不会受到伤害。代表性植物有盐角草等。泌盐植物则通过由根部或其他部位排出体内过多盐分,这种特性有效地减缓了植物体内过多盐分的负担。代表性的植物有补血草等。拒盐植物一般生长在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地区,根部细胞对于盐分的渗透性小,使得植物吸收的盐分很少。代表性的植物有盐地风毛菊等。

    借助种植合适的植物治理盐碱地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良方法。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广,②____。因此在利用植物修复盐碱地时应选择科学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技术。首先,③____。根据盐碱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耐盐碱植物种植,确保选择的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相应的盐碱环境下生存和生长。其次,要进行土壤改良。在种植之前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通过添加腐熟的有机物、石膏等措施,降低土壤的盐碱度和pH值,为植物成功建植和幼苗后续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3、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两句是“”。
    (2)、《荀子·劝学》中在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专一后,接着以“”两句为例,从反面进行了论证。
    (3)、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后世不少诗文对这些英杰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
  • 14、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李清照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注]还解辟寒无?

    [注]遗犀:亦作“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髻子伤春懒更梳”一句开门见山,点明了诗词的主旨,“伤春”一词统摄全词。 B、上阕由物及人,由近及远,用晚风、落梅、淡云和疏月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氛围。 C、下阕从室外转到室内,玉鸭、熏炉、瑞脑、朱樱、斗帐等词语写出了室内的华美。 D、结尾一句词人假借向犀角梳的发问,进一步刻画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2)、请从情感方面谈谈这首词与词人南渡后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有何异同。
  • 15、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付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腾》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令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选自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今更欲A受之B非欲C复D以为荣E欲F以G为外援H为万安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科举等事务。 B、“绝宾客往来之望”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中的“绝”字的意义不同。 C、“迁”指调动官职,可升可降可平转,为区分常在其前加一字,如左迁,指降级。 D、诚,意为“确实”,与《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年纪轻轻就被举荐为孝廉,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誉,因此在济南任职时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 B、曹操回乡后本想过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但这个愿望落空了,于是下定决心,用二十年来使天下安定太平。 C、曹操本可借讨伐董卓之名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担心重新引起祸端,所以常常裁减士兵,不愿扩充军队。 D、曹操担心人们私下议论他有夺取帝位的野心,于是学周公著《金縢》之书写了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真实想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②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5)、文中曹操是如何解释自己不放弃兵权的?请简要说明。
  • 16、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弧上的舞者·钳工王(节选)梁晓声

    全权代表年轻得很,才三十一二岁。风度翩翩,踌躇满志。对他所表现出的客气,是那种矜持的客气。矜持中有几分居高临下的意味儿。比对方年长近二十岁的章华勋,还是感到自尊心被什么尖锐又细长的东西深深刺了一下。

    他怔了几秒钟,一笑,不置可否地说:“非常感谢贵方的信赖。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察了么?……”

    对方说早了解过了。对他在工人中的群众基础和威信,对他管理方面的能力,是丝毫也不怀疑的。

    “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现在就可以由我向您颁发委任证书!”但他并没接证书。他说:“可我是有二十余年党龄的党员……”

    对方又一笑:“章先生不必多虑了!只要不影响企业管理和发展,我们绝不要求党员退党。”

    他仍犹豫着不接证书。一想到将有半数以上工人失业,他内心里矛盾极了。仿佛接了证书,就等于从道义上背叛了那些工人似的。

    “章先生有什么条件,尽管讲出来。您儿子大学毕业后,可以入厂,还会得到重用……”

    他双手不由自主地接过了证书。章华勋又想到那些工人的失业问题,心里很不自在,很别扭,很不是滋味。

    他陪对方四处视察厂区时,几次欲提出修改合同上那两个关于失业工人安置的百分数的建议,但对方不断地问这问那,使他根本没机会提出。

    一些工人们正在厂区挖沟,抢修暖气管道。管道四处射水,“细雨”蒙蒙,那几名工人的衣服全湿了,脸也全湿了。在十二月的寒冷之下,一个个冻得双唇发紫,浑身哆嗦。

    全权代表大发感慨:“在这样的厂里,拿差不多是世界上最低的工资,造出差不多是世界上一流的步枪,这个厂的工人们都很可敬啊!”

    他也感慨起来:“您说得对极了!我们厂的工人,个个都是好工人!绝非一半素质好,一半素质不好。这一点我可以很负责地向您打保票!……”

    全权代表看了他们一眼,用手朝沟下一指低声说:“你替我记住他们的名字。像他们这样的人都可免除考核成为厂里的工人!我们很需要他们这样的管道工……”

    章华勋听了,心中亦喜亦忧。替那几名可免除考核的年轻工人喜,替“钳工王”等一批老工人的命运如何而忧。他们年轻时都曾是国营厂里的骨干工人。十之八九曾是各级“劳模”。“钳工王”还曾是章华勋的师傅……

    回到会客室,章华勋终于有机会说他早想说的话了。

    “我们现在谈谈合同好么?”

    “谈谈……合同?合同不是早签定了么?”

    对方将刚端起的茶杯,缓缓地又放下了。他的话使对方感到了几分意外,也感到了几分麻烦。

    “是啊,但不是我签的,是我的前任……”

    “不管是谁签的,都已经是既成事实。我的责任和权限,只不过是来履行一下接收这个厂的程序罢了。”

    对方不给他留有一点儿余地。

    “可……我现在不还是这个厂的厂长么?所以我认为那合……”

    因为明明知道从对方到达那一天起,便意味着这个厂已经正式易主了,便意味着自己这位厂长已经被取消资格了。章华勋有点儿理直气壮不起来。

    “你已不是什么‘三二三’厂的厂长了。‘三二三’厂已成为历史了。你已是我们将定名为‘绅士服装厂’的副经理了。你的立场应该彻底转变到和我相一致的立场上来!”对方的口吻中,已经带有训导的意味了。

    “即使我以‘绅士服装厂’副经理的头脑思考,我也还是认为那合同……”

    “章副经理,我再强调一次,我不愿,不想,也没有半点儿义务跟你谈合同!”

    对水沉下了脸,口吻已经变得有点盛气凌人了。

    章华勋怔愣住了。而对方重又端起茶杯,缓和气氛地笑笑:“咱们君子协定,说不谈合同就不谈合同!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

    章华勋突然大光其火,挥了下胳膊,放开嗓门嚷道:“谈!必须谈!非谈不可!你竖起耳朵给我听明白了!……”

    对方没料到他会突然发作,被他的嗓门惊得手一抖,洒了一身茶。于是轮到对方愣住了。

    他从桌上拿起了那委任证书,一大步跨到对方跟前:“你以为就这么个玩意儿,就能使我一点儿都不替工人们的利益着想啦?就能使我彻底地站在你们的立场上啦?没门儿!……”

    他将大红的委任证书抛在了对方脚旁。

    对方弯腰捡起证书,掏出手绢擦了擦沾土的水迹,不言不语地笑望他。那意思是,你说吧,我洗耳恭听。

    于是章华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合同中的两个百分数,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有删改)

    文本二:

    梁晓声被称为“平民作家”。梁晓声直面现实又特别深刻的中篇力作,证明他始终恪守着关注现实的文学主张,直面现实,歌颂正义,充满正能量……他曾形容自己是“置身弧上的写作者”,他以“弧”比喻文学的人文品质和人文立场。故我们也用他自己曾写过的文字作为他这一套中篇小说集的总名——《弧上的舞者》。在我们看来,这一位作家,仍不倦地睽注着现实,仍不倦地舞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述了全权代表的状态及章华勋的感受,呈现出强烈的反差,从而吸引了阅读者的阅读兴趣。 B、“难道就不需要对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察了么?”章华勋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对方信任的感激。 C、“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一句全权代表表面说天气,其实是为了缓和与章华勋谈话的气氛,故意岔开话题。 D、全权代表对章华勋想就合同中数据进行商量一事,根本不予理睬,最后见章华勋态度强硬,才表示愿意洗耳恭听。
    (2)、关于文中画横线处所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年轻工人冒着寒冷抢修供暖管道。 B、“双唇发紫,浑身哆嗦”等细节间接地表现了工人们务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C、“细雨’蒙蒙”“十二月的寒冷”等表明了工人们抢修中工作环境的恶劣。 D、引发了全权代表的感慨与章华勋对“钳工王”等其他工人命运的担忧。
    (3)、请简要概括章华勋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本二中提到了梁晓声曾形容自己是“置身弧上的写作者”。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 17、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

    (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材料二:

    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常”通假为“尝”,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与“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声”与“歌”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

    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

    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

    (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茂倩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是正确的,但他所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因此按照郭茂倩的标准很难界定新乐府。 B、尽管葛晓音对如何界定新乐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且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但这一标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C、对新乐府的界定始于郭茂倩,其后人们不断尝试制订新的界定标准,但都不尽如人意,仍需进一步开拓研究。 D、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的不同解读导致人们对郭茂倩的新乐府界定的不同理解,直到吴相洲确定为“尝”后,这一问题才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人们对郭茂倩新乐府的界定有误读,但材料一并没有对此给出自己的解读。 B、有些唐代诗歌标题中虽然有“歌”“行”等标志,但仍不属于新乐府,因此新乐府的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C、按照《乐府诗集》“出版说明”对“未常被于声”的解读来界定乐府,可能会使乐府与诗的边界不清晰。 D、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人乐,有的未人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    )
    A、“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B、“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 C、“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 D、“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买手机的时候,我们总是挑拍照效果好的;自拍的时候,我们总是用修图软件把照片修饰得一点瑕疵都没有再发朋友圈;而影视技术的发展,也让美颜滤镜成为影视剧调节色调、提升画面呈现效果的“利器”。有人说,借助技术手段让爱美之人得到心理的满足无可厚非,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9、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含服片,即需要含着吃的药片。①____,一种是含在舌上的任何位置,一种是把药片含在舌下。普通的含服片是为了“慢”,主要针对的是咽部和口腔局部的炎症病灶,一般应含在舌面上、牙齿和面频之间或患处附近,( ),让药物发挥消炎、镇痛等作用。②____,舌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舌下含服可使药物直接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吸收入全身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能让药物直接通过血管壁被迅速且完全吸收,不会被肝脏代谢损耗。舌下含服持续时间较口服用药短,所以一般仅用于急救,即病情发作去医院治疗前。这样既可救治患者,减轻病痛,③____。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唾液溶化后,口腔和咽部被慢慢刺激 B、口腔和咽部被慢慢刺激后,经唾液溶化 C、慢慢刺激口腔和咽部后,经唾液溶化 D、经唾液溶化后,慢慢刺激口腔和咽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20、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____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____,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____,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

    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____。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入人心 B、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入人心 C、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 D、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B、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 C、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D、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上一页 980 981 982 983 9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