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请对“柳树”“红豆”“月亮”这三种意象进行阐发,适当加入文艺元素,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一段主题串联词。
  • 2、阅读下面的表格,回答后面的问题。

    (1)、根据表格所示,说明普通话中去声的来源。
    (2)、根据表格,比较普通话和徐州话,写出可以得出的结论。
  •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没有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  飞白译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的哲学命题相合。 B、“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中的“踌躇”表明诗人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心中犹豫,不能做出选择。 C、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 D、“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结尾这一句点明诗歌主旨:人生一旦做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结局也会“相差千里”。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井然。 B、“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 C、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 D、诗人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
    (3)、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诗人虽然选择了一条路,却对另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 4、重点1 诗中的“树”给人怎样一种感觉?为什么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 5、有人认为《树和天空》中融会了宇宙间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请谈谈你的看法。
  • 6、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qī ) 跚(pán) 拖(tà) 绳(qiàn) B、临(lì)   开(zhàn)   惊(zhái)  业(yì) C、(yè)   盖(qī)     酒(xù)   围(rào) D、(jié) 女(wā) 徘(huái) 形(jī)
  • 8、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母校桃李林旁,一棵百年古槐静立,深情守望着林子中琅琅读书的少年。 B、雪花在天空中快乐地跳着舞蹈来到这个世界,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关于童话的故事。 C、石老人如同一个有了生命的雕像,在海中一站就是千年,见证了这世事的沧桑。 D、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
  • 9、把下面六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别了,大城市的一切。____

    ①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他确实受了重创,这只能让这片能容纳人世间所有痛苦的土地来抚慰了。

    ③他从荣誉的巅峰重重摔下,不摔死也会受一身重伤。

    ④他在一个夜晚静悄悄地踏上了归途。

    ⑤大地宽厚的胸怀能够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⑥不,他没有徐志摩潇洒,回家的路,他每一步都走得步履蹒跚。

    A、⑥③④①②⑤ B、①⑥③④②⑤ C、④①⑥③②⑤ D、④①②⑤⑥③
  •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不期而遇,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____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的有效途径。

    ②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③____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

    ④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后的空间, ____着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

    A、汲取  总算    徜徉   充溢 B、汲取  总算    徘徊   充溢 C、获取  终于    徘徊   充斥 D、获取  终于    徜徉   充斥
  •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国民教育普及面的不断扩展,民众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精英文化变成为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经过去粗取精,也上升为精英文化。 B、这所千年高龄的学府完整地见证了唐宋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儒学,由习俗礼仪的儒学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 C、诗人的本色是真性情,性情因人而异,或男或女,或南或北,或刚或柔,但只要真,则阳刚与阴柔均为美,豪放与婉约都是诗。 D、如果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壮大充实人的生命,而非戕害人的本性,那么,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在未来也有着永恒的价值。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鸡鸭。①     , 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两桶肥料往坡上走。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响起叫卖声:“卖麻花来——”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路,只一堆一堆的茅草。管草苫在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我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②    。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香气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河水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只这一条河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地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地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却听得清一支曲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引用、顶真 B、比喻、拟人、排比 C、排比、拟人、顶真 D、借代、引用、对偶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那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横贯村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显一棵树。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节,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似想象,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颂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树”鲜明、突出的意象,完全是靠质朴、明快的语言集中呈现出来的,直接明了,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3)、如何理解诗句“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中“但是”的含义?
    (4)、浅析本诗的结构和主旨。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功勋卓著、成就非凡,然而他的天资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比较笨拙。在他小时候的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潜伏在他书房屋檐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后进屋偷东西的贼人。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他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材料二: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语言文字运用Ⅱ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希望多打粮食,天一旱,庄稼的成长就受到威胁。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也焦急。北方的春天,十年九早。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在梦中常常看到蒙蒙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或方正或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花。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冬眠中被唤醒的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正积蓄力量向水面进发。

    (1)、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张大爷远离家乡,来到千里外的城市打工,他在努力赚钱。 B、他在电脑桌上放了一盆仙人掌,仙人掌开花的时候很漂亮。 C、我找了好半天,一直都没有看见猫的踪影,原来猫在阳台。 D、我和老王说着话,一转眼他不见了,原来老王在找他的朋友。
    (2)、请结合文段简要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冬眠的荷花被扰动了,开始向水面生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16、语言文字运用Ⅰ

    ①钱塘江大潮按一定的周期发现,②这是海水在天体引力作用下的结果。③农历的每月都有一些日子,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方向一致,④强大的引力吸引海水而形成大潮。⑤钱塘江下游河道宽且浅,⑥江中的沙洲被称为“中沙”。⑦特别是在澉浦浅滩及海宁尖山河段常有“中沙”,⑧大潮的潮头遇到“中沙”,截成东潮和南潮两股潮。⑨这两股潮头在绕过“中沙”后相互碰撞,⑩形成诡异多端、非常壮观的交叉潮。

    秋季的钱塘江大潮较为壮观,但并非____。实际上,农历的每月初一到初五、十五到二十都可以观潮,全年约有120个观潮日。不过,____,要数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此时,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的“”两句,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两句是“”。
  • 18、古代诗歌阅读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梦微之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注]①乐天,白居易字乐天。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在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之前,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元稹去世后葬于咸阳。③阿卫,元稹的小儿子。韩郎,元稹的女婿。④夜台,指坟墓,也用来指代阴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稹在夜里忽然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他非常吃惊,不顾病体,蓦然从床上坐起。 B、元诗语言简练,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凄凉的景象来抒发心情。 C、白居易做梦与元稹同游,早晨醒来泪流满巾。元稹在漳浦多次生病,现已去世多年。 D、白诗颈联说泥土侵蚀着元稹的身体,而诗人自己顶着满头白发也只暂时居住在人间。
    (2)、这两首诗体现了元稹与白居易的“惺惺相惜,情谊深厚”,请简要分析。
  • 19、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教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甘茂曰:“王知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

    甘笈言秦王曰:“公仲①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选自《战国策·韩二》,有删改)

    材料二:

    楚国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公仲:当时任韩国相国。②张仪之故智: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得利。.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令使者A求救B于秦C冠盖D相望也E秦师不下F韩G又令H尚靳使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通“智”,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B、“则伐秦之形成矣”与“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形”意思不同。 C、殆,大概。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中的“殆”意思相同。 D、“窃为公患之”中的“患”与成语“人满为患”中的“患”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太后认为,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秦国解救韩国的危难要耗费巨大,自己要得到一些好处。 B、虽然尚靳站在秦国立场上陈述理由,但秦国仍没有出兵,韩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甘茂的问话,张翠表现得很镇定。 C、针对是否援救韩国这一问题,甘茂向秦王分析不去救援的后果,让秦王自己权衡利弊,最后说服了秦王,秦王派兵去援救韩国。 D、公孙昧不仅将秦王的做法全部告诉了韩国相国公仲,还献计于公仲,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②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 20、文学类文本阅读

    火巴金

    船上只有轻微的鼾声,挂在船篷里的小方灯,突然灭了。我坐起来,推开旁边的小窗,看见一线灰白色的光。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船停在什么地方。我似乎还在梦中,那噩梦重重地压住我的头。一片红色在我的眼前。我把头伸到窗外,窗外静静地横着一江淡青色的水,远远地耸起一座一座墨汁绘就似的山影。我呆呆地望着水面。我的头在水中浮现了。起初是个黑影,后来又是一片亮红色掩盖了它。我擦了擦眼睛,我的头黑黑地映在水上。没有亮,似乎一切都睡熟了。天空显得很低。有几颗星特别明亮。水轻轻地在船底下流过去。我伸了一只手进水里,水是相当地凉。我把这周围望了许久。这些时候,眼前的景物仿佛连动也没有动过一下;只有空气逐渐变凉,只有偶尔亮起一股红光,但是等我定睛去捕捉红光时,我却只看到一堆沉睡的山影。

    我把头伸回舱里,舱内是阴暗的,一阵一阵人的气息扑进鼻孔来。这气味像一只手在搔着我的胸膛。我向窗外吐了一口气,便把小窗关上。忽然我旁边那个朋友大声说起话来:“你看,那样大的火!”我吃惊地看那个朋友,我看不见什么。朋友仍然沉睡着,刚才动过一下,似乎在翻身,这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舱内是阴暗世界,没有亮,没有火。但是为什么朋友也嚷着“看火”呢?难道他也做了和我同样的梦?我想叫醒他问个明白,我把他的脖子推一下。他只哼一声却翻身向另一面睡了。睡在他旁边的友人不住地发出鼾声,鼾声不高,不急,仿佛睡得很好。

    我觉得眼睛不舒服,眼皮似乎变重了,老是睁着眼也有点吃力,便向舱板倒下,打算阖眼睡去。我刚闭上眼睛,忽然听见那个朋友嚷出一个字:“火!”我又吃一惊,屏住气息再往下听。他的嘴却又闭紧了。

    我动着放在枕上的头向舱内各处细看,我的眼睛渐渐地和黑暗熟习了。我看出了几个影子,也分辨出铺盖和线毯的颜色。船尾悬挂的篮子在半空中随着船身微微晃动,仿佛一个穿白衣的人在那里窥探。舱里闷得很。鼾声渐渐地增高,被船篷罩住,冲不出去。好像全堆在舱里,把整个舱都塞满了,它们带着难闻的气味向着我压下,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无法闭眼,也不能使自己的心安静。我要挣扎。我开始翻动身子,我不住地向左右翻身。没有用。我感到更难堪的窒息。

    于是耳边又响起那个同样的声音“火”!我的眼前又亮起一片红光。那个朋友睡得沉沉的,并没有张嘴。这是我自己的声音。梦里的火光还在追逼我。我受不了。我马上推开被,逃到舱外去。

    舱外睡着一个伙计,他似乎落在安静的睡眠中,我的脚声并不曾踏破他的梦。船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青白地发着微光,四周都是淡墨色的山,像屏风一般护着这一江水和两三只睡着的木船。

    我靠了舱门站着。江水碰着船底,一直在低声私语。一阵一阵的风迎面吹过,船篷也轻轻地叫起来。我觉得呼吸畅快一点。但是跟着鼾声从舱里又送出来一个“火”字。

    我打了一个冷噤,这又是我自己的声音,我自己梦中的“火”!

    四年了,它追逼我四年了!

    四年前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我像在看燃烧的罗马城。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火,火烧毁了一切:生命,心血,财富和希望。但这和我并不是漠不相关的。燃烧着的土地是我居住的地方;受难的人们是我的同胞,我的弟兄;被摧毁的是我的希望,我的理想。这一个民族的理想正受着煎熬。我望着漫天的红光,我觉得有一把刀割着我的心,我想起一位西方哲人的名言:“这样的几分钟会激起十年的憎恨,一生的复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发誓:我们有一天一定要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我离开河岸时,一面在吞眼泪,我仿佛看见了火中新生的凤凰。

    四年了。今晚在从阳朔回来的木船上我又做了那可怕的火的梦,在平静的江上重见了四年前上海的火景。四年来我没有一个时候忘记过那样的一天,也没有一个时候不想到昂头回来的日子。难道胜利的日子逼近了么?或者是我的热情开始消退,需要烈火来帮助它燃烧?朋友睡梦里念出的“火”字对我是一个警告,还是一个预言?……

    我惶恐地回头看舱内,朋友们都在酣睡中,没有人给我一个答复。我刚把头掉转,忽然瞥见一个亮影子从我的头上飞过,向着前面那座马鞍似的山头飞走了。这正是火中的凤凰:

    我的眼光追随着我脑中的幻影。我想着,我想到我们的苦难中的土地和人民,我不觉含着眼泪笑了。在这一瞬间似乎全个江,全个天空,和那无数的山头都亮起来了。

    1941年9月22日从阳朔回来,在桂林写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的环境中,江水是黑黑的、冰凉的,山色是“墨汁绘就似的”,这为全文奠定了压抑的情感基调。 B、朋友熟睡和“我”难以入眠形成对比,意在表明“我”被战火阴影笼罩,内心受着煎熬,朋友却没有。 C、文章插叙了四年前上海沦陷时的战火,交代了作者内心压抑痛苦的原因,表达出了渴望和平的主题。 D、“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象征了我们想要战胜敌人,重新建设家园,与后文的“火凤凰”相呼应。
    (2)、文章的标题叫“火”,请简要概括文中的“火”的含义。
    (3)、巴金说“我写这部小说不仅想宣泄我的悲愤,并且想鼓励别人的勇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
上一页 960 961 962 963 964 下一页 跳转